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证实——针刺能增加脑缺血大鼠脑血流量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日前通过动物实验证实,针刺能显著增加大鼠急性脑出血后脑局部血流量,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因局部脑血流降低而引发的一系列病理现象,对保护脑细胞起到了积极作用。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有赖于主要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日前通过动物实验证实,针刺能显著增加大鼠急性脑出血后脑局部血流量,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因局部脑血流降低而引发的一系列病理现象,对保护脑细胞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有赖于主要物质的供应,充足的脑血流则是保证足够量的氧及葡萄糖等物质供应的基础。如果由于某种病理因素,导致脑血流量降低,就会严重影响脑功能。若脑血流量进一步降低并维持~段时间,则可导致不可逆的脑功能损害,脑组织结构的完整性亦会遭到破坏。因此,脑血流量的变化在脑血管疾病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研究人员将55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治疗组、对照组、假手术组、正常组。前三组分为1天、3天、7天三个不同时相,每组5只,假手术组、正常组每组5只。模型组、治疗组、对照组用开颅取血的方法制备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只开颅不取血。此后,治疗组根据动物穴位图谱选取“人中”、“内关”穴对各组动物进行针刺。对照组选取“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四穴进行针刺。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分别动态观察各组急性脑出血模型大鼠出血半球脑表面血流量。
结果显示,脑出血后,模型组脑表面血流量大幅下降。第7天略有回升。与正常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对照组、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流量明显回升,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研究人员介绍,脑出血后,在血肿周围区乳酸含量急剧增加,并形成一条血流一量下降的血肿带。此外,在远离出血部位的区域及出血区的对侧相同部位也有脑血流量下降的表现。血肿的压迫使血肿周围区脑组织受压、移位、崩解,引起周围脑组织血液循环和代谢障碍。出血灶周围脑组织血流量下降可能是由于局部压迫微循环所致,这种继发性脑缺血会进一步引起脑水肿,使颅压上升。因此,在脑出血治疗的过程中,应紧紧抓住局部脑缺血和脑水肿这两个关键的病理环节。
本实验动态观察了脑出血模型大鼠软脑膜微循环血流量的变化情况,证实针刺能显著增加脑出血后脑局部血流量,减轻进一步发展的脑水肿。研究人员认为,针刺增加脑血流量的机制与扩张血管药的作用是不同的。针刺可使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区的微血管形态发生改变,大量细小的分支血管呈网状分布于血肿周围区,有些甚至逆行深入到血肿区,提示针刺能有效地促进侧枝循环,改善微血管的机能状态,而绝不是简单的扩张效应。本研究中治疗组针刺方法优于对照组,但其具体疗效需进一步研究证实。《中国医药报》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