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科技前沿 > 正文
  • 栀子及其有效成分药理研究进展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 栀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生栀子长于清热泻火;姜汁拌炒可治烦呕;焦栀子及栀子炭止血效佳;栀子仁功善清心除烦;栀子皮则兼清表热。临床上常用于热病心烦、高热烦躁、
    栀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生栀子长于清热泻火;姜汁拌炒可治烦呕;焦栀子及栀子炭止血效佳;栀子仁功善清心除烦;栀子皮则兼清表热。临床上常用于热病心烦、高热烦躁、湿热黄疸、小便短赤、热淋、血淋、血热出血、痈肿疮毒,以及外用治疗扭挫伤痛等。 栀子含有3类主要有效成分:环烯醚萜苷、有机酸以及色素,主要为藏红花素等。栀子苷具有抗炎、解热、利胆和轻泻作用,其京尼平苷是抗炎和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主要成分。绿原酸为栀子中主要有机酸酯类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熊果酸具有明显的安定和降温作用以及可以降低血清中转氨酶的活性,其突出作用为抗肿瘤,对多种致癌、促癌物均有抵抗作用,表现为对多种恶性肿瘤细胞有明显细胞毒作用及诱导其分化的作用,并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抵抗放射后不良反应。藏红花素是西红花、栀子中共有的色素类成分,广泛用于食品添加剂,又具有去黄疸、利胆及明显的降血脂作用。近些年对栀子及其有效成分的研究表明,其在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及抗肿瘤方面等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1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1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栀子具有较好的护肝作用。预先灌胃栀子黄色素可抑制CCl4引起的小鼠血清AST、ALT、LDH及肝脏MDA含量和肝脏指数的升高,缓解肝脏GSH含量的降低,减轻CCl4引起的肝小叶内灶性坏死。其机制可能为藏红花素和栀子苷具有淬灭自由基的作用,而且还能升调GSH等自由基清除剂的含量,保护肝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阻止肝细胞对酶的释放而保护受CCl4损伤的肝脏;同时,通过对Cyt P450具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可阻止CCl4在肝微粒体内的代谢活化。栀子生品醇提液对CCl4所致肝损伤ALT升高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经不同加热方法炮制后可使栀子的护肝作用降低,且随温度的升高,作用逐渐降低,当温度达200℃时,护肝作用消失。其机制与栀子苷、熊果酸含量降低、抗炎解热作用减弱有关。 1.2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 栀子果实中所含的环烯醚萜苷类具有良好的利胆作用,可明显促进胆囊的收缩。果实的醇提物及藏红花苷、藏红花酸可增加胆汁的分泌量,从十二指肠给予大鼠京尼平苷,发现各剂量组均对胆汁分泌呈显著的持续性促进作用。低剂量组1 h达到利胆峰值,高剂量作用则更强更快。 1.3对胰腺细胞的保护作用 急性胰腺炎时,胰腺细胞膜Ca2+-Mg2+-ATP酶及Na+-K+-ATP酶活性明显降低,膜泵功能发生障碍;机体的物质代谢发生紊乱,胰腺细胞膜的通透性明显增加;且作为第二信使的环核苷酸(cGMP)明显升高,可影响细胞膜稳定性,导致线粒体和溶酶体的损伤。而栀子可明显改善胰腺血流状态,降低胰腺组织内毛细血管壁通透性,降低cGMP而使cAMP/cGMP的比值显著升高,从而稳定胰腺细胞膜、线粒体膜、溶酶体膜的流动性,维护膜通透性、膜泵功能、亚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正常;同时,还可能通过增加胰腺细胞内P450含量,使细胞的合成、灭活和生物转化功能加强而增强胰腺炎时胰腺细胞的抗病能力,以及通过维持正常的胰腺血供而有效的改善急性胰腺炎的预后。亦有推测栀子提取液治疗胰腺炎的机理可能是:改善胃肠黏膜的血液灌注,增强其抗损伤的能力,降低血中内毒素;抑制NO的过度产生,改善胰腺血液动力学,减轻胰腺损伤;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稳定细胞膜,维护亚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正常。 1.4对胃机能的调节作用 栀子生品对饥饿小鼠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炒制品、烘制品的抑制作用较生品弱,而姜炙品则呈现明显的促进作用。有研究表明,通过十二指肠给药,京尼平苷可抑制幽门结扎大鼠的胃液分泌;并且在由碳酚胆碱、四肽胃泌素、组织胺分别引起胃酸分泌亢进的实验中,京尼平苷仅对碳酚胆碱呈抑制作用;对于大鼠在体胃的运动实验,京尼平苷以相同的剂量从静脉给药,能一过性抑制胃的白发运动以及由毛果芸香碱导致的胃的亢进运动,同时能使胃的张力减少;对于离体肠道,京尼平苷则对碳酚胆碱及毛果芸香碱所致的收缩呈现弱的拮抗作用,故而可认为京尼平苷对胃机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抗胆碱性的抑制作用。 2对心脑血管及循环系统的影响 2.1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在采用线拴法建立的大鼠脑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中,黄芩、栀子对大鼠脑组织SOD、MDA和血浆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VwF)均未见明显影响,两者配伍使用则可显著提高脑组织SOD活性、降低脑组织MDA和血浆VWF含量,呈现出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有使脑组织Na+-K+-ATP酶的活性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2.2降压作用 栀子属植物果实的醇提取物,对麻醉或不麻醉动物,口服或腹腔注射给药均有持久性的降血压作用,而且通过静脉注射给药可迅速降压,但维持时间较短,故认为栀子的降压作用部位在大脑中枢,与肾上腺素及胆碱生化反应系统、神经节组织胺的释放无明显关系。在应用小动脉等张收缩测定技术研究栀子提取物对Wistar大鼠脑、肾、心脏、肠系膜组织离体小动脉松弛作用的实验中,发现其可抑制肠系膜小动脉、脑组织小动脉、冠状小动脉和。肾脏小动脉去甲肾上腺素的收缩反应,对高钾引起的小动脉收缩也有松弛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并有一定的选择性。提示栀子提取物通过阻断去甲肾上腺素激动阻力动脉α受体引起的收缩反应和阻滞阻力动脉电压依赖的钙通道而降低外周阻力,引起血管扩张可能是其降血压作用的机制。 2.3促进血液循环 栀子水煎液对正常大鼠内脏器官血流指数的影响依次为:肝>小肠>脾>胃,能显著地增加正常肝血流量,对大鼠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早期脏器血流亦有显著影响,可使胰腺保持正常的血流水平。栀子果实提取物中低分子量成分在体外能刺激内皮细胞的增殖,使血管内膜得以修复。栀子炒焦品及高温烘制品的水煎液具有较好的凝血作用,可明显缩短实验小鼠的凝血时间,与临床上以焦栀子作为凉血止血药配伍入方的用药经验一致。栀子提取物还可显著增加细胞中DNA和蛋白质的合成。在体外实验中,栀子尚能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 3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3.1解热作用 在以15%鲜酵母混悬液为致热剂皮下注射大鼠颈背部所致的发热实验中,栀子生品解热作用最强,炒黄、炒焦品仍有较好的解热作用,但较生品明显降低,而炒炭、姜制品则较差。说明加热炮制可使栀子的解热作用明显降低,与目前临床常用生栀子治疗温热病高热症候的用药经验相吻合。 3.2镇静作用 栀子生品及各种炮制品均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可明显延长异戊巴比妥钠对小鼠的睡眠时间,且经炒焦、炒炭炮制后,镇静作用明显增强,在200℃以下,有随温度升高作用增强的趋势。此外,去羟栀子苷能抑制小鼠由醋酸等化学物质所引起的扭体反应,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4对细菌和炎症的影响 4.1抗菌作用 栀子水浸液在体外能抑制各种皮肤真菌;水煎液在体外则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及血吸虫,并具有抗埃可病毒的作用。在对家兔角膜实行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复制角膜炎的模型实验中,显示栀子滴眼液的疗效与诺氟沙星滴眼液没有明显差异,但在治愈时间上,栀子明显优于诺氟沙星。在疾病流行季节或区域,用栀子泡饮,对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其疗程短见效快,还可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 4.2抗炎作用 栀子生品的抗炎作用最强,可明显抑制巴豆油所致的小鼠耳壳炎症,降低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但经不同方法炮制后,其作用逐渐降低,当温度超过175℃时,抗炎作用消失。其机制主要与栀子苷受热破坏分解,尤其是与京尼平苷的损失增大有关。生栀子醇提物在实验剂量下既可抑制炎症早期的水肿和渗出,又可抑制炎症晚期的组织增生和肉芽组织的形成,并且对中晚期肉芽组织形成的抑制作用优于早期水肿和渗出的抑制作用。生栀子水含服可治疗口舌溃疡,无苦寒之品易于伤脾胃之弊[zs]。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以栀子配伍三黄外用滴耳,亦具有显著的疗效。 5抗肿瘤作用 栀子多糖具有比较广谱的抑瘤效应。体外细胞计数法测定表明,栀子多糖对S180肉瘤细胞和腹水肝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活体抑瘤实验发现其抑瘤效果受给药途径的影响,口服给药效果优于注射给药,可能是经过消化过程中某些消化酶的加工促进了其抗肿瘤活性。藏红花素和熊果酸均能显著地抗致癌物,如苯并芘[B(α)P]及黄曲霉素 Bl(AFBl)诱发的DNA突变,抑制癌变的启动以及肿瘤细胞的增殖与扩散;能较好捕获氧自由基,在肝微粒体和P450单胺氧化酶系中对脂质过氧化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熊果酸能通过抑制DNA的复制,阻滞细胞周期,抑制细胞的增殖,而诱导肿瘤细胞周期的终止及凋亡;熊果酸还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T、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外周血细胞功能,减轻放射后造血组织的损伤。 6抗过敏反应 在小鼠2,4-二硝基氟苯(DNFB)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为迟发型超敏反应(DHR)的模型实验中,以栀子的高、中、低剂量于致敏期及诱发期给药,通过观察鼠耳肿胀、耳部组织 1.4对胃机能的调节作用 栀子生品对饥饿小鼠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炒制品、烘制品的抑制作用较生品弱,而姜炙品则呈现明显的促进作用。有研究表明,通过十二指肠给药,京尼平苷可抑制幽门结扎大鼠的胃液分泌:并且在由碳酚胆碱、四肽胃泌素、组织胺分别引起胃酸分泌亢进的实验中,京尼平苷仅对碳酚胆碱呈抑制作用;对于大鼠在体胃的运动实验,京尼平苷以相同的剂量从静脉给药,能一过性抑制胃的自发运动以及由毛果芸香碱导致的胃的亢进运动,同时能使胃的张力减少;对于离体肠道,京尼平苷则对碳酚胆碱及毛果芸香碱所致的收缩呈现弱的拮抗作用,故而可认为京尼平苷对胃机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抗胆碱性的抑制作用。 2对心脑血管及循环系统的影响 2.1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在采用线拴法建立的大鼠脑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中,黄芩、栀子对大鼠脑组织SOD、MDA和血浆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VwF)均未见明显影响,两者配伍使用则可显著提高脑组织SOD活性、降低脑组织MDA和血浆VWF含量,呈现出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有使脑组织Na+-K+-ATP酶的活性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2.2降压作用 栀子属植物果实的醇提取物,对麻醉或不麻醉动物,口服或腹腔注射给药均有持久性的降血压作用,而且通过静脉注射给药可迅速降压,但维持时间较短,故认为栀子的降压作用部位在大脑中枢,与肾上腺素及胆碱生化反应系统、神经节组织胺的释放无明显关系。在应用小动脉等张收缩测定技术研究栀子提取物对Wistar大鼠脑、肾、心脏、肠系膜组织离体小动脉松弛作用的实验中,发现其可抑制肠系膜小动脉、脑组织小动脉、冠状小动脉和肾脏小动脉去甲肾上腺素的收缩反应,对高钾引起的小动脉收缩也有松弛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并有一定的选择性。提示栀子提取物通过阻断去甲肾上腺素激动阻力动脉α受体引起的收缩反应和阻滞阻力动脉电压依赖的钙通道而降低外周阻力,引起血管扩张可能是其降血压作用的机制。 2.3促进血液循环 栀子水煎液对正常大鼠内脏器官血流指数的影响依次为:肝>小肠>脾>胃,能显著地增加正常肝血流量,对大鼠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早期脏器血流亦有显著影响,可使胰腺保持正常的血流水平。栀子果实提取物中低分子量成分在体外能刺激内皮细胞的增殖,使血管内膜得以修复。栀子炒焦品及高温烘制品的水煎液具有较好的凝血作用,可明显缩短实验小鼠的凝血时间,与临床上以焦栀子作为凉血止血药配伍入方的用药经验一致。栀子提取物还可显著增加细胞中DNA和蛋白质的合成。在体外实验中,栀子尚能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 3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3.1解热作用 在以15%鲜酵母混悬液为致热剂皮下注射大鼠颈背部所致的发热实验中,栀子生品解热作用最强,炒黄、炒焦品仍有较好的解热作用,但较生品明显降低,而炒炭、姜制品则较差。说明加热炮制可使栀子的解热作用明显降低,与目前临床常用生栀子治疗温热病高热症候的用药经验相吻合。 3.2镇静作用 栀子生品及各种炮制品均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可明显延长异戊巴比妥钠对小鼠的睡眠时间,且经炒焦、炒炭炮制后,镇静作用明显增强,在200℃以下,有随温度升高作用增强的趋势。此外,去羟栀子苷能抑制小鼠由醋酸等化学物质所引起的扭体反应,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4对细菌和炎症的影响 4.1抗茵作用 栀子水浸液在体外能抑制各种皮肤真菌;水煎液在体外则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及血吸虫,并具有抗埃可病毒的作用。在对家兔角膜实行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复制角膜炎的模型实验中,显示栀子滴眼液的疗效与诺氟沙星滴眼液没有明显差异,但在治愈时间上,栀子明显优于诺氟沙星。在疾病流行季节或区域,用栀子泡饮,对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其疗程短见效快,还可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 4.2抗炎作用 栀子生品的抗炎作用最强,可明显抑制巴豆油所致的小鼠耳壳炎症,降低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但经不同方法炮制后,其作用逐渐降低,当温度超过175℃时,抗炎作用消失。其机制主要与栀子苷受热破坏分解,尤其是与京尼平苷的损失增大有关。生栀子醇提物在实验剂量下既可抑制炎症早期的水肿和渗出,又可抑制炎症晚期的组织增生和肉芽组织的形成,并且对中晚期肉芽组织形成的抑制作用优于早期水肿和渗出的抑制作用。生栀子水含服可治疗口舌溃疡,无苦寒之品易于伤脾胃之弊。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以栀子配伍三黄外用滴耳,亦具有显著的疗效。 5抗肿瘤作用 栀子多糖具有比较广谱的抑瘤效应。体外细胞计数法测定表明,栀子多糖对S180肉瘤细胞和腹水肝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活体抑瘤实验发现其抑瘤效果受给药途径的影响,口服给药效果优于注射给药,可能是经过消化过程中某些消化酶的加工促进了其抗肿瘤活性。藏红花素和熊果酸均能显著地抗致癌物,如苯并芘[B(α)P]及黄曲霉素 Bl(AFBl)诱发的DNA突变,抑制癌变的启动以及肿瘤细胞的增殖与扩散;能较好捕获氧自由基,在肝微粒体和P450单胺氧化酶系中对脂质过氧化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熊果酸能通过抑制DNA的复制,阻滞细胞周期,抑制细胞的增殖,而诱导肿瘤细胞周期的终止及凋亡;熊果酸还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T、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外周血细胞功能,减轻放射后造血组织的损伤。 6抗过敏反应 在小鼠2,4-二硝基氟苯(DNFB)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为迟发型超敏反应(DHR)的模型实验中,以栀子的高、中、低剂量于致敏期及诱发期给药,通过观察鼠耳肿胀、耳部组织重量,显示能明显抑制ACD,且呈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 7对软组织损伤的修复作用 药理研究表明,京尼平苷具有较好的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作用。外用治疗扭挫伤痛时多以生品碾末,并参照古法,酌加温水或酒调敷,以促使抗炎有效成分京尼平苷的溶出效。以栀子配伍片姜黄、郁金的金黄栀子散外敷治疗急性扭挫伤,可促进骨痂形成、缩短骨折愈合期,尤其适合于闭合性骨折。以栀子、大黄二药配伍,外敷栀子大黄散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热痛肿胀者尤为适用。以栀子酒外敷治疗产后外阴水肿,其效果明显优于硫酸镁溶液,且疗程短,无不良反应。 8小结 近10年来,国内外有关栀子及其有效成分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阐明了其广泛的药理作用,拓宽了传统的用药范畴,同时也佐证了有关栀子的一些中医理论及临床用药经验。栀子具有对肝脏、脑组织、胰腺细胞的保护作用,可以促进胆汁分泌、调节胃机能、增加内脏血流量、修复骨科软组织损伤,以及降压、解热、镇静、抗菌、抗炎、抗肿瘤、抗过敏等作用,展示了其广泛的药用价值。 摘自:《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文/那莎,郭国田,指导老师:王宗殿,龙子江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