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中药TDM)是以中医药理论及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其通趔各种现代化测试手段,定量分析生物样品(血液、尿液、唾液等)中活性成分及其代谢物浓度,探索血药浓度安全范围,并应用各种药物动力学方法计算最佳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等,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从而提高药物疗效,避免或减少毒副反应,同时也为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和处理提供有价值的实验依据的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由于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日趋增多,且随着中草药药动学研究的广泛深入,使人们认识到要做到合理的使用中药,就必须对其在体内的作用规律进行深刻剖析,因而中药TDM应运而生并成为实现中药用药安全性的有效手段。
1中药TDM现状
与西药TDM相比,中药TDM发展还比较滞后,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清楚,这些都制约了中药TDM的开展。虽然没有西药TDM中诸如卡马西平、氨茶碱…等成熟的监测理论和方法,但近年来大量的中药药动学及临床药动学的研究为中药TDM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药TDM,降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频数,从而将实现中药用药的安
全性和合理性。
根据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可间接的作为作用部位药物浓度的指标这一原理,有人提出,在血药浓度一效应关系已经确立的前提下,对中药及中成药进行TDM的研究思路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1)以活血化淤中药作为突破口,开展中药TDM,且已积累了一些资料,如川芎嗪、阿魏酸、丹参酮、水蛭素等。(2)对毒性大的中药开展TDM,需在对这类中药进行充分的药动学研究基础上,通过设计合理给药方案,扬长避短,开发为高效安全新药,故这类中药的药动学及TDM亟待研究。(3)确立TDM的监测指标,从而进行有效成分的治疗药物监测,在这方面,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对中医90%以上处方应用甘草这一传统习惯,对“中药甘草制剂的TDM”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以血钾作为其TDM的监测指标,为I临床合理使用甘草制剂,避免可能造成的醛固酮增多症(尤其与利尿药合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在血药浓度一效应关系未确立的情况下,目前许多临床药学工作者在努力寻找中药活性成分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有人提出以中药的剂量一效应关系来代替血药浓度测定,以便求得有关药动学参数,制定合理给药方案。但是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以及药理活性部位不明确,没有可靠的监测指标,因此,中药的TDM应符合中医特点,紧密结合中医临床和中医药理论,以中医的“证”为基础,如易使人失阴亡阳的虚证、急症、重症,在辨证拟定给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监护。药物方面主要是霉、剧、峻方药的作用,如大承气汤等。
2中药TDM的展望
中药TDM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辅助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在实现个体化用药、制定合理给药方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对中药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与西药相比,中药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即增效减毒。传统的中医以八纲、六经、气血津液及脏腑辨证为理论,对临床望、闻、问、切资料进行归纳,得出诊断结果是何证,再利用中药对症治疗。这在某种意义上进行了个体化给药,但是要将经验用药推进到科学用药,必需借鉴西医临床药学理论开展中医临床药学,利用客观、合理、可靠的指标(如血药浓度)来进行中药TDM,从而制定中药科学的个体化给药方案。通过中药TDM,获得大量治疗学的定量化数据,指导临床科学地辨证施治,解决长期困扰中医学的特、速、长和显效及其疗效重复性的难题,以带来中医药新的革命。
中药TDM在某种意义上与不良反应事件息息相关,应针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如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用药因素来开展中药TDM。对于那些治疗窗口窄的药物,如细辛日用量超过
临床药学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可行的条件,进而将更加促进中药TDM的发展,制定安全、合理、有效的给药方案。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中药TDM刚刚起步,随着进入个体化用药的时代,运用中医学理论,使中药密切结合临床,在人体内发挥最大、最合理的防治疾病效能,并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探讨其有关的作用机理,开展我国独特的中药治疗药物监测,对阐明和揭示中药作用机制及其科学内涵,设计及优选中药给药方案,促进中药新药开发和剂型改进及质控,推动中医中药走向世界,并最终实现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