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科技前沿 > 正文
  • 芍甘汤物质基础及镇痛有效部位研究进展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 顾 英 ,冯 怡 (1.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0432; 2.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芍药甘草汤最早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为误汗亡阳,阳复后的脚挛急证而设。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又有发挥,临床应用范围日
    顾 英 ,冯 怡 (1.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0432; 2.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芍药甘草汤最早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为误汗亡阳,阳复后的脚挛急证而设。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又有发挥,临床应用范围日趋广泛,可用于治疗胃脘痛、腓肠肌痉挛、腰腿痛、足跟痛、急性乳腺炎、小儿腹痛、痛经、妊娠腹痛、不孕症、呃逆、咳喘、痤疮、面肌痉挛、帕金森氏病等,特别在治疗痛证方面,多数学者认为本方具有缓急止痛作用,是治虚证疼痛的主方,广泛用于消化、运动、神经系统及骨伤科、肿瘤科以疼痛或抽搐挛急为特征的病症。随着现代研究手段和方法的改进,该方的物质基础特别是镇痛有效部位逐渐明了。现将该药对的物质基础及镇痛有效部位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芍甘汤的化学成分 芍甘汤的主要化学成分有:①黄酮类:新西兰牡荆苷,甘草黄酮,异甘草黄酮醇,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查尔酮乙,甘草利酮,芒柄花苷,甘草西定,甘草醇,异甘草醇,格里西轮,甘草黄酮A,芒柄花素等;②苷类:甘草皂苷A3,B2,C2,D3,F3,G2H2,J2和K2芍药苷,芍药花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等;③生物碱类:5,6,7,8.四氢一2,4-二甲基喹啉,5,6,7,8-四氢-4-2甲基喹啉等;④多糖类:甘草多糖等;⑤其他:甘草次酸,苯甲酸,牡丹酚,芍药吉酮,β-谷甾醇,没食子鞣质,苯甲酸鞣质,丁子香宁,没食子酰苯甲酸鞣质等。 2芍甘汤的组合效应与量比关系 临床应用中,芍药与甘草的剂量及比例很多,《伤寒论》中芍药、甘草(炙)各四两,比例1:1,换算为现在的计量为55.1 g。《医门八法》中治疗胃气痛的“白芍甘草汤”,其中白芍一两醋炒,甘草三钱,换算为现在的剂量白芍为37 g,甘草为11g。而后世医家在临床应用中,特别在加味药中,出现了多种比例和剂量。以白芍60 g,炙甘草15 g加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以芍药15-30 g,甘草6—9 g加味治疗胃痛、腹痛、胁痛、胸痛;以酒白芍50-100 g,甘草10-15 g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芍药甘草汤加味,芍药、甘草等量,按1g/kg体重用药治疗婴儿肠绞痛。 药理研究中,徐晓娟等研究用不同配伍比例的芍甘汤对痛经大鼠β一内啡呔及子宫组织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影响,发现芍甘汤三种配伍比例(1:l;2:1;3:1)均能明显抑制催产素诱发的大鼠扭体反应次数,升高大鼠血浆B一内啡呔的含量;子宫组织内皮素含量降低而一氧化氮含量有所升高,且以3:1比例组镇痛更明显,与其他组有显著差异。覃俊佳等在对小鼠的镇痛作用研究中表明芍药与甘草剂量之配比以2:1为最佳,l:1和3:l都没有明显镇痛作用;芍甘汤镇痛剂量为30-60g/(kgd),小于20g/kg.d时,基本无效。芍甘汤中芍药是君药,甘草是臣药,生甘草则是佐制药;单味生甘草与炙甘草都无明显镇痛作用,生甘草与芍药配伍会使白芍的镇痛作用消失。 王静蓉等 在研究体外芍药甘草配伍化学变化的时候发现,芍药甘草为1:1时芍药苷含量下降,为2:1与3:1时芍药苷含量基本无变化,暗示了芍药与甘草为2:1以上时从量上已不影响该药对的作用。 3 芍甘汤体外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与应用 芍甘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有:刘陶世等研究甘芍注射液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对甘草、白芍组分进行色谱鉴别,采用HPLC测定甘草酸铵和芍药苷的含量,结果:甘草酸铵和芍药甙分别在0.808—4.040 μg和0.428一1.712 μ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分别为98.8%和99.08%。RSD分别为1.30%和1.47%。用于控制甘芍注射液的质量。杨秋虹等用RP-HPLC法对经D101前处理的芍甘颗粒中的芍药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9.4%,RSD为1.O%,该法干扰小,重现性好。郑春英等用薄层扫描法测定了芍甘颗粒剂中甘草次酸的含量,平均回收率为96.14%,RSD为0.144%。用RP-HPLC法测定芍甘颗粒中的芍药苷含量,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6.47%,RSD为0.64%”。 王静蓉对白芍药与甘草配伍水煎液进行了TLC分析,检查了芍药苷、甘草酸、甘草黄酮类成分的变化。进一步用HPLC方法测定了不同比例白芍与生甘草、炙甘草配伍后水煎液中芍药苷、甘草酸的含量。结果发现:与单味白芍水煎液相比,白芍与甘草以3:1,2:l比例配伍,芍药苷含量基本未变化,比例为l:I时,芍药苷含量略有下降。甘草与芍药配伍后,甘草酸含量较单味甘草水煎液略低。HPLC检测发现配伍组水煎液沉淀中仅含微量芍药苷,基本不含甘草酸。 4 芍甘汤体内化学研究 项洪等”“比较研究大鼠灌胃复方芍药甘草汤和单味甘草汤后甘草酸、甘草次酸的药代动力学特征,采用HPLC测定血浆中甘草酸和甘草次酸的含量,结果大鼠灌胃复方芍药甘草汤组较灌胃单味甘草汤组,甘草酸和甘草次酸的血药浓度、生物利用度显著增高,表明芍药甘草汤配伍具有协同作用。寺泽捷年””用酶标免疫法测定甘草次酸的浓度,发现甘草伍用芍药较单用甘草体内血清浓度明显升高;对桂枝汤等及各类方动物血中甘草酸浓度的测定表明,甘草酸由芍药决定,配伍芍药可使甘草酸含量迅速上升并很快下降。 5 芍甘汤镇痛有效部位的研究 高木敬次郎等用压尾法、醋酸扭体法证明芍药苷对小鼠有镇痛作用,甘草的甲醇提取物FMl00(含甘草甜素较少的甲醇浸膏精制成分,主成分为甘草酸及多种甘草黄酮,日本已上市,商品名为Aspalon)亦有镇痛作用,芍药苷和FMl00并用有协同作用。木村正康用芍药、甘草的提取物芍药苷和甘草皂苷研究本方对骨路肌的作用。结果表明:以单味作用不明显浓度的芍药苷和甘草皂苷,按4:1的克分子浓度之比配伍后,对神经肌肉接合部位呈阻断作用。提示本方对骨胳肌的松弛作用较单味药强。柴田承二等发现甘草中的异甘草苷元isoliquiritigenin)对动物离体肠管蠕动有抑制作用,并能解除乙酰胆碱、氯化钡和组织胺所致的肠痉挛,该品1.3 x10-4与罂粟碱2.5 x10-5浓度解痉镇痛作用相同;甘草苷元(1iquifitigenin)也有解痉镇痛作用,但效果只有异甘草苷元的50%;Masayasu k等发现芍药苷与甘草甜素伍用比例为1:2时,对神经肌肉起到阻止作用,大于1:1或2:1时作用弱。 6 结语 芍甘汤作为缓急止痛的代表方,不仅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化学成分、组合效应与量比关系、含药血清、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与应用等多方面的物质基础研究广泛而深入,且基本明确了镇痛的有效部位。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可以研制目标更加特异、治疗效果更佳、副作用更少的新型药物。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