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叶根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实验研究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张晓刚,吕志平 ,谭秦湘,钟小兰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515) 白背叶根为大戟科野桐属植物白揪的根,在我国分布较广,资源丰富。异名白膜根、野桐根,味微苦、涩、性平,有清热、利湿、固脱、消淤等功效。民
张晓刚,吕志平 ,谭秦湘,钟小兰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515)
白背叶根为大戟科野桐属植物白揪的根,在我国分布较广,资源丰富。异名白膜根、野桐根,味微苦、涩、性平,有清热、利湿、固脱、消淤等功效。民间常用鲜根水煎服治疗急慢性肝炎。动物实验证实白背叶根具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抗肝炎和抗肝伤作用,为进一步了解白背叶根对HBV复制的影响,我们用HepG2.2.15细胞株为模型,观察白背叶根体外抗HBV活性,并对其作用机理初步探讨。
1材料与方法
1.1 药物白背叶根煎煮,水浴蒸发浓缩为2旷m1,以8层细纱布粗滤后,经1 500 r/min离心10 min,上清液再用定性过滤液纸粗滤,250℃下测pH值为5.09,调节pH值为7.09,再经0.22 Ixm微孔滤膜过滤除菌,置于4℃存放备用。干扰素01b(赛若金)由深圳科兴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10万IU/支(实验用药)。
l.2细胞培养Hep G 2.2.15细胞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全军病毒性肝炎重点实验室。将HepG 2。2.15细胞接种于DMEM混合培养液(含20%胎牛血清、0.03%L.谷氨酰胺、100 U/ml青霉素、100 U/ml链霉素、380μg/mlG418,置于37℃、饱和湿度、5%C02培养箱中培养。换液1次/3 d,6-10 d传代。每次换液留取上清,检测HBV-DNA分泌情况,表达稳定后开始实验。
l.3 药物对HepG 2.2.l5细胞的毒性实验根据Sargent JM等建立的MTr比色分析法,判定各孔中存活细胞增殖代谢情况及细胞毒性反应。将白背叶根提取液用DMEM混合培养液分别稀释成l 000,500,250,125,62.5,31.25,15.63,7.82,3.91,1,96 mg/m1和1 000,500,250,125,62.5,31.25,15.63,7.82,3,91,1.96pg/m!等20个实验浓度,培养细胞用胰蛋白酶消化,配制成浓度为10 x 104/ml的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培养板,每孔O.1 ml,37℃、饱和湿度、5%C02培养,于48 h后换人不同浓度含药DMEM混合培养液,同时设无药物细胞对照组,每浓度4孔,每4天换新鲜含药培养液,共2次。第8天每孔加入MTr溶液(1 mg/ml)200μl,继续在37℃下孵育4 h,终止培养,小心吸弃孔内培养上清,然后每孔加入150 μDMSO,震荡10 min,使结晶物充分溶解,置人酶联检测仪中以570 am波长测定各孔光吸收值(OD值),重复3次,依照Reed-Muench法计算药物对HepG 2.2.15细胞的抑制百分率(%):(细胞对照组平均A组一实验组平均A值)/细胞对照组平均A值x 100%;细胞半数有毒浓度(JPTCso):Antilg[1gO+(50—B)的抑制百分率/(A一B)的抑制百分率)x C]x 100%,治疗指数(”):半数有毒浓度(TC5o)/半数有效浓度IC50.TI>2为有效低毒1
2为低效低毒TI<2为毒性作用。注:A:lg>50%药物浓度,B=1g<50%药物浓度,C=lg稀释倍数。
1.4 药物应用培养细胞用胰岛蛋白酶化,配制成浓度为10 x104/ml的细胞悬液接种于24孔培养孔,每孔1 ml,37℃、饱和湿度、5%C02培养,根据药物毒性度验结果,于48 h后换人6种不同浓度(3l.25,l5.63,7.82,3.91,I.96,0.98 mg/ml的细胞全培养液,阳性对照药物为干扰素01b(赛若金100,200,400IU),同时设不含药物的细胞对照组。每4天换新鲜含药培养液,共2次,于第4,8天留取培养液作为检测标本一20~C保存,同批次试剂同一时间检测。
1.5 上清液中HBsAg,HBeAg的检测采用微粒酶免疫(MEIA)测定技术(美国Abbott公司AXSYM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及试剂盒)检测,结果以S/CO值表示。抑制率:(细胞对照组S/CO值一药物组S/CO值)/细胞对照组/S/CO值x 100%。
l.6 上清液中HBV-DNA的提取及定量检测采用PCR荧光定量技术检测上清液中HBV DNA定量。每个浓度重复测定3次,取平均值。HBV DNA抑制百分率(%):(细胞对照组平均A值一实验组平均A值)/细胞对照组平均A值x100%。
1.7 统计学分析结果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采用SPSSll.0完成。
2 结果
2.1 白背叶根的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白背叶根对HepG2 2.2.15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随着药物浓度增高,毒性作用逐渐增强,图l显示药物作用8 d后对HepG2.2.15细胞的生长抑制情况。白背叶对HepG2.2.15细胞的TC5o为48.25 mg/ml.实验结果初定确定了用药浓度范围。从表1可见,白背叶根对HepG2.2.15细胞分泌的HBsAg、HbeAg均有抑制作用,并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抑制率逐渐增高;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抑制率也逐渐增高。在同一浓度下,都表现为对HBeAg的抑制率高于对HBsAg的抑制率。白背叶根浓度在31.25 mg/ml时作用4 d对HBsAg、HBeAg的抑制率分别达到26.27%,58.63%(P<0.01),作用8 d对HBsAg、HBeAg的抑制率分别达到59.74%,78.29%(P<0.01),其ICso分别为3.64,1.12 mg/m1,对抑制2.2.15细胞分泌HBsAg和HBeAg的治疗指数分别为13.26和43.08。
2.3 白背叶根对HBV DNA的抑制效果如表3所示,白背叶根对HepG2.2.15细胞分泌的HBV DNA仅有轻微抑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增加,抑制率逐渐增高;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抑制率也逐渐增高,但与细胞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赛若金250 IU/ml组及500 IU/ml组对HepG2.2.15细胞分泌的HBV DNA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抑制率逐渐增高(作用4 d时P<0.05,作用8 d时P<0.01)。
3 讨论
HepG2.2.15细胞株是共转染法将克隆的HBV DNA及抗G418质粒转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细胞所建立的,能转录、翻译HBV基因,并能长期稳定地向培养上清液中分泌HBsAg,HBeAg和完整的Dane颗粒,是目前国内外公认和常用的体外评价HBV药物的细胞模型。对HepG2.2.15细胞培养中HBV DNA及其抗原的动态分析表明:细胞外HBV DNA水平与病毒抗原具有显著相关性,而细胞内HBVDNA水平与病毒抗原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为此,我们选择HepG2.2.15细胞分泌至培养上清液中HBV DNA及其抗原的变化作为观察指标,以判断白背叶根的抗HBV疗效。
以往应用Hep G2.2.15筛选抗HBV药物的实验多采用Southren杂交、斑点杂交等方法测定HBV DNA,采用ELISA方法测定HBsAg和HBeAg,但这些方法存在敏感性低、重复性较差等缺点,影响了结果的可信性。本实验采用PCR方法荧光定量检测HBV DNA,采用微粒酶免疫测定技术半定量检测HBsAg和HBeAg,明显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本实验结果表明:白背叶根在48.25mg/mI浓度以下,对Hep c2.2.15细胞毒性较低;在浓度为31.25,15.63,7.82,3.91,1.96、0.98 mg/ml时对Hep C2.2.15细胞分泌的HBV DNA仅有微弱抑制作用,而对分泌的HBsAg、HBeAg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并随时间和浓度增强,Tl远大于是2,表明背叶根属有效低毒药物,是具有潜在的抗HBV开发前景的药物。
应用Hep G2.2.15细胞模型进行的药理学实验只能反映药物对Hep G2.2.15细胞HBV标志物的抑制作用,不能反应体内免疫系统的调节,若再结合体内抗HBV实验,将更有助于白背叶根抗HBV的药效评价。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