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红细胞膜ATP酶活性的影响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张柱权 官国东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经过治疗,神志清醒后遗留的半身不遂、语言謇涩、吞咽困难、口眼歪斜等症状的疾患,临床治疗较为棘手。补阳还五汤为治疗中风的益气活血代表方,笔者观察其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红细胞膜AT
张柱权 官国东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经过治疗,神志清醒后遗留的半身不遂、语言謇涩、吞咽困难、口眼歪斜等症状的疾患,临床治疗较为棘手。补阳还五汤为治疗中风的益气活血代表方,笔者观察其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红细胞膜ATP酶活性的影响,以从离子代谢紊乱的角度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作用机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L1l和中华医学会全国第2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l,将确诊为中风后遗症的65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男性25例,
女性10例;年龄42—79岁,平均(64.61±13.92)岁;病程6-34个月,平均(15.30±3.71)个月;脑血栓形成17例,脑栓塞9例,脑出血7例,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2例。对照组30例,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44~80岁,平均(66.14±14.65)岁;病程6~41个月,平均(16.13±4.60)个月;脑血栓形成17例,脑栓塞6例,脑出血6例,多发性腔隙性梗死1例。两组上述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每日1次,注射用三磷酸胞苷二钠6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每日1次。合并高血压病、高血脂、冠心病和糖尿病等针对原发病对症处理。治疗组在上述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生黄芪50g,当归尾10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5g,川芎9g,地龙12g。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煎液分2次温服(上、下午各服1次)。治疗30d统计结果。
1.3 疗效标准 按照文献计分方法,满分28分,起点分最高不超过18分,着眼于神志、语言、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基本痊愈:症状消失,患肢肌力基本恢复,生活能自理,语言清晰,积分达24分以上。显效:症状明显减轻,患肢肌力达到Ⅲ~Ⅳ级,能独立活动,生活
可基本自理,语言欠清晰,积分增加超过10分。有效:症状减轻,肢体功能部分恢复,肌力在原来基础增加I级左右,积分增加超过4分以上。无效:症状、患肢肌力、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
1.4 红细胞膜的制备 取空腹静脉血3ml肝素抗凝,以2000rpm速度离心5min,吸去血浆及白细胞层,按1:2比例加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离心3次(2000rpm,5min),得红细胞悬液,按1:10比例加入预冷的10mmol/LTris—HCl(pH7.4),轻摇2min,放置20min,使其充分溶血。4℃下以12000rpm速度离心20min,去掉含血红蛋白的上清层及离心管底层的硬沉淀物,用10mmol/L Tris—HCl(pH7.4)液反复洗涤离心3次(12000rom,20min),制得白色红细胞膜,悬浮于0.5ml 50mmol/L Tris—HCl缓冲液中,放人一70℃冰箱中保存。整个过程于O一4℃下进行。所用仪器为Sigma3K30型低温高速离心机及日本SANYO低温冰箱。
1.5 红细胞膜ATP酶活性测定 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红细胞膜Na+一K+一ATP酶活性和Ca2+一Mg2+一ATP酶活性。ATP酶活性单位以每小时每毫克膜蛋白中的A丁P酶分解A7P产生无机磷的量(μm01)表示,即μmol Pi/mgprot/h。A丁P酶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测定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检测仪器为惠普6010型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IO.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红细胞膜ATP酶活性的变化 见表2。治疗组治疗前后红细胞膜Na+一K+一ATP酶和Ca2+一Mg2+一ATP酶活性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治疗后红细胞膜Na+一K+一ATP酶和Ca2+一MG2一ATP酶活性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对照组治疗前后红细胞膜Na+一K+一ATP酶和Ca2+一MK2+一ATP酶活性有升高的趋势,但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O.05)。
3 讨 论
中风后遗症多由于气虚脉络瘀阻而致经脉不通,肢体肌肉失于气血濡养,废而不用,久之脏腑运化功能失调,气血不足,肢体脉络空虚,瘀阻加剧。因此气虚血瘀是中风后遗症病机关键。补阳还五汤主要用于因虚致瘀的中风证,为专治机体气虚、血瘀所致中风的传统名方”’。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使气充血活以“起痿”。黄芪可直接扩血管,对缺氧的神经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人用黄芪浸出液治疗大鼠脑缺血,发现梗死体积明显缩小,临床用于轻、中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亦有显著疗效。当归尾活血,有祛瘀而不伤血之妙,且当归的主要有效成分阿魏酸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赤芍具有扩张脑血管,改善大脑微循环作用。川芎可扩血管,抗凝血,增加脑血流量,减轻脑水肿。红花能减轻缺血性脑水肿,对脑梗死动物的脑组织有保护作用,并可增加小鼠耐缺氧能力。桃仁能加速血液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地龙能抗血管痉挛,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诸药合用,在防治脑缺血方面可发挥协同作用。
脑缺血后离子通道通透性的异常和神经细胞内外离子平衡的紊乱是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机制。Ca2+广泛存在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在体内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理活动,在保护神经元结构、功能完整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脑缺血后脑组织发生严重的Ca2+内流紊乱,大量Ca2+蓄积在神经细胞内产生严重的毒性作用,诱发一系列病理反应,促发和加剧继发性脑缺血损害,是神经细胞死亡的“最后共同通路”。细胞膜Ca2+一MG2一ATP酶活性对于维持细胞内Ca2+浓度的稳定起重要作用,其活性的变化可影响到细胞的许多生理功能及细胞的完整性。K+是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必需的离子,为细胞内主要电解质并参与糖原及蛋白质的
合成过程,又参与酶的活动,尤其是NA+一K+一ATP酶,没有K+的参加就不能完成ATP去磷酸化过程。因此,在脑血管调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钾通道的改变能导致血管扩张障碍,为发生发展血管痉挛和脑缺血的重要原因。Na+一K+一ATP酶是最重要的Na2+、K+运输机制,其活性减低会造成细胞内NA+增高,通过启动Na+/Ca+交换而促进Ca2+内流增加。可见,细胞膜Na+一K+一ATP酶和Ca+一Mg2+ATP酶是维持细胞Na+、Ca2+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机制。Na+一K+一ATP酶和Ca2一Mg2一ATP酶活性降低时,就会引起细胞内高Na+高Ca+,从而导致细胞内外阳离子代谢异常。
本观察显示,补阳还五汤不但可提高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而且可以提高红细胞膜Na+一K+一ATP酶和Ca2+一Mg2+一ATP酶活性,与文献报道的结果相符。可以认为,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改善患者红细胞膜ATP酶活性、纠正离子代谢紊乱而实现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