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药抗老年性痴呆前景看好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 本报北京讯记者王华锋报道在第十五届世界药理学大会传统医药药理专题报告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副院长李林教授所做的学术报告一一“中药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实验研究” 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 李林
本报北京讯记者王华锋报道在第十五届世界药理学大会传统医药药理专题报告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副院长李林教授所做的学术报告一一“中药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实验研究” 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
李林教授介绍说,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认知功能减退,特征性病理学改变为脑内出现大量的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及特定脑区大量胆碱能神经元死亡。AD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主要包括:B喊宅粉样肽生成增多、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神经炎性反应增高、氧化应激、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神经细胞间突触减少等。
李林教授领导的课题组运用正交t值统计法,从大量文献检索中筛选出中医治疗老年期痴呆或脑萎缩常用的6类33种单味中药,以中医“补肾填髓为主、辅以豁痰化瘀”的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经验组方,研制出治疗AD的含6味中药的新复方参乌胶囊。研究者对参乌胶囊8种主要成分或部位进行了深入研究,基本阐明了抗AD作用的物质基础,并对补肾药效最好、干预靶点最多的何首乌有效部位二苯乙烯苷,进行了中药复方的二次开发,研制出治疗AD的创新药物二苯乙烯苷。为了探讨参乌胶囊和二苯乙烯苷的药理学作用,课题组把参乌胶囊和二苯乙烯苷分为三个剂量组,并采用多种拟AD动物模型,它句括APP转基因小鼠模型、A真3L脑内注射大鼠和小鼠模型、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lV抑制剂叠氮钠皮下微泵恒速灌注大鼠模型、自然衰老大鼠模型、糖尿病复合脑缺血大鼠模型、鹅膏蕈氨酸 (IBO)基底前脑注射致胆碱能细胞损伤大鼠模型、D-半乳糖皮下注射小鼠模型、高胆固醇血 症大鼠模型等。采用水迷宫和物体识别试验检测学习记忆功能;采用基因表达谱芯片和IK7- PCR方法检测mRNA 采用免疫印迹、免疫组织化学和生化方法检测蛋白质等。
实验结果显示,参乌胶囊和二苯乙烯苷有以下六种作用。
第一,参乌胶囊和二苯乙烯苷灌胃给药可改善APP转基因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抑制淀粉样斑块和β一淀粉样肽(Aβ)生成,减少早老蛋白一1(代表γ-分泌酶)表达;参乌胶囊还可抑制β一分泌酶(BACE)表达。
第二,参乌胶囊可抑制AB海马注射模型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于a(7NFa)含量,降低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减少一氧化氮(NO)含量。二苯乙烯苷可改善Ab海马注射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减少炎性细胞因子IL-1p和IL-6含量,保护神经元细胞的超微结构包括线粒体、细胞核等。
第三,参乌胶囊可改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IV抑制剂叠氮钠皮下微泵恒速灌注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抑制海马和皮层Ab生成,增强蛋白磷酸酯酶2A(PP2A)表达,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增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TrkB的表达,提高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丁)活性和M一胆碱受体密度。
第四,两者均可改善D-半乳糖皮下注射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抑制皮层脂质过氧化,增强总抗氧化能力(T-AOC),提高海马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TrkA的表达。基因芯片研究显不,二苯乙烯苷可上调与能量代谢相关蛋白的mRNA(如丙酮酸脱氢酶、糖原磷酸化酶、线粒体ATP酶等)。下调与炎性反应相关的蛋白的mRNA(如IL-1p、NF-kB、干扰素γ诱导基因等)。
第五,参乌胶囊可改善糖尿病复合脑缺血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提高海马长时程增强(LTP),减少海马神经元丢失,提高神经营养因子3(NT-3)及其受体TrkC含量,增强神经元存活信号转导因子AK7表达,提高抗细胞凋亡因子Bcl一2含量,减少促细胞凋亡因子Bax:和caspase-3含量。
第六,两者均在自然衰老大鼠、鹅膏葷氨酸(IBO)基底前脑注射致胆碱能细胞损伤大鼠模型、高胆固醇血症大鼠模型上也表现出明显的改善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参乌胶囊和二苯乙烯苷对老年性痴呆复杂发病机制中的多个靶点和环节起到明显的干预作用。两者均可在多种拟AD动物模型上表现出神经营养和神经保护作用,提示可能延缓神经元死亡和AD的发展进程.
在提到参乌胶囊和二苯乙烯苷的临床应用前景时,李林教授介绍说,两药均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前者作为医院制剂在宣武医院临床治疗老年痴呆患者效果明显,在多家三级甲等医院国家药品临床研究机构已完成Ⅱ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Ⅲ期临床研究,后者已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新药临床研究批件。
本报北京讯 记者王华锋报道“从天然药物中可以发现大量结构新颖、作用独特的抗癌化合物,它们可以被作为先导化合物来创制新的抗癌药物。”近日在京举行的第十五届世界药理学大会上,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丁健研究员指出,我国中草药品种多达 12000多种。应充分利用这个宝贵资源,更多的从这些天然药物中寻找抗癌药物。
丁健研究员介绍说,他领导的课题组近年来建立了人癌模型抗肿瘤药物体内外筛选研究系统,该系统包括近60株人癌细胞株和相应的裸小鼠移植瘤,主要开展抗肿瘤药物的体内外筛选和药效评价,并积极探索抗癌药物作用的新靶点。同时还进行中草药抗癌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解析、化学合成与药理作用的系统研究。课题组经过研究发现从中药竹黄中分离出的ZH-4B具有蛋白酪氨酸激酶(PTKs)抑制活性,它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酪氨酸激酶蛋白(EGFR/ErbB-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一1酪氨酸激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还可以抗新生血管形成。PTKs在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调节着细胞体内生长、分化、死亡等一系列生理过程。在大多数恶性肿瘤中,PTKs的基因扩增和/或过表达通常与肿瘤的异常黏附、转移、新生血管形成以及肿瘤的抗药性密切相关。
除了zH-4B外.丁健研究员接着又介绍了对另一种中药提取成分一一土槿皮乙酸的最新研究成果。土槿皮乙酸是从传统中药土槿皮中提取出的双萜类化合物,他们的研究显示,土槿皮乙酸不管在体内还是体外试验中,均具有明显的抑制新血管生成作用;进一步机理探索显示, 上槿皮乙酸通过蛋白酶体通路加速缺氧肿瘤细胞中HIF-la蛋白的降解,进而下调靶基因VEGF mRNA的转录和蛋白分泌.该结果揭示了一条新的新血管生成抑制通路。另外还发现土槿皮乙酸具有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的作用.通过破坏细胞骨架蛋白一一微管蛋白的聚合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细胞微丝骨架,尤其是细胞的微管和微丝网,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它们与细胞的扩散、转移、传播以及细胞伸长有广泛的联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几乎所有导致血管生成的因素,都需要它们的参与。他们的研究表明,土槿皮乙酸是一个新的微管聚合抑制剂,与经典的微管抑制剂秋水仙碱和长春碱不同,它有可能作用于微管蛋白的一个全新结合位点。一系列的研究显示土槿皮乙酸是国际上首个报道的具有靶向血管内皮细胞和缺氧肿瘤细胞双重抑制作用并来源于天然产物来源的化合物。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