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科技前沿 > 正文
  • 中医对胃动力障碍的研究概况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 林 惠,罗伟生(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 530022) 对胃肠动力学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是近十几年来国际国内医学研究的热点,中医虽无胃肠动力学这一名称,但对此的认识和研究却是历史悠久,文献丰富。胃动力障碍是胃肠动力学
    林 惠,罗伟生 (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 530022) 对胃肠动力学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是近十几年来国际国内医学研究的热点,中医虽无胃肠动力学这一名称,但对此的认识和研究却是历史悠久,文献丰富。胃动力障碍是胃肠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多体现为胃运动功能异常,特别是胃运动减弱占大多数,临床以上腹胀满、餐后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和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为其主要表现,临床常见于特发性胃运动功能障碍、消化道疾病、胃术后、代谢性疾病、肌源性或神经源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等。中医学中的痞证、嗳气、呕吐、呃逆、反胃等所表现的症状与胃动力障碍的临床表现相近似,而且治疗方法多、效果好、副作用少。虽然中医切人胃动力概念的现代研究起步较晚,但已经取得一定进展。现将近10年来对胃动力障碍的中医药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胃主纳食,脾主运化,而脾胃的正常运化还依赖于肝木疏之,肾阳暖之,如赵养葵《医贯。后天要论》中认为:“饮食入胃,犹水谷在釜中,非火不熟,脾能化食,全借少阳相火之无形者在下焦蒸腐,始能运化也”。人体消化吸收机能活动是依赖脾胃升降运动来完成的,脾与胃一升一降的对立统一运动,使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的生理功能处于正常状态。西医认为其发病机理与各种原因所致消化道机械运动障碍与紊乱,胃排空延迟致使胃动力下降为主要表现。 1.1 脾胃虚弱“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于脾和胃的生理功能。胃动力障碍的临床表现与中医学中的痞证、嗳气、呕吐、呃逆、反胃等证的症状相当,其病位在脾胃,多由脾胃虚弱,升降失常而致,所以脾胃升降失常为本。危氏认为,脾胃为病,多见虚弱,其原因:一是先天禀赋不足,脾胃素体不健,每当受到内外邪之侵袭,则易发生脾虚胃弱;二是后天护理失调,如外受寒湿所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致使脾胃内伤。沈氏等认为,人体的消化形式是胃纳脾运,而纳运活动是在脾气升发,胃气下降中实现的,故脾胃气机升降运动所产生的动力等同于消化道运动功能的动力。 1.2 肝失疏泄肝主疏泄,主升发,调畅气机,疏畅情志,能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土得木而达”。若郁怒伤肝,情怀不畅,木失条达,则疏泄失职,气机阻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出现胸胁胀痛,嗳气吞酸。因此,肝气郁滞,脾胃升降失司为胃脘痛最常见的病机”。肝升肺降主导机体的气机升降。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肺主气,司呼吸;肝主升,肺主降。肝肺的生理功能决定了其对整个机体气体升降调节的重要作用,肝肺升降失常亦可导致脾胃升降失司而出现胃动力障碍。脾胃的正常运化还依赖于肝木疏之;肝失疏泄之情志变化异常也是导致胃动力障碍的重要因素。 1.3 脾肾阳虚脾肾阳虚,不能腐熟水谷和运化精微,而致水谷内停,混杂而下;或久病之后,损伤肾阳,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脾失温煦,运化失常发而为病。肾失关约,则火不生土,水湿泛滥,引起腹中冷痛,下利清谷、四肢水肿。吴致中认为,脾肾阳虚者,多由胃病日久,病及于脾、胃、肾,气虚及阳,导致阳虚而不能温运,胃虚而和降无权,营虚而不能滋荣。 1.4 湿阻中焦湿为阴邪,脾为湿土,湿土同类,多相招为患,致湿困中焦,阻遏脾运,出现胃脘痞胀。外湿内侵,或饮食所伤,脾失健运,痰湿中阻,气郁化热,肝胆失其疏泄条达而致病。危氏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若运化失健,则水湿停滞,故脾喜燥恶湿,外湿困脾必致脾失健运,湿从中生,多因脾气虚弱,湿邪易生难去,每多蕴结,阻滞脾胃功能,并可寒化或热化。 1.5 寒热失调寒热之邪侵犯胃腑,致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或滞阻于中,发而为病。如《素问.举痛论》云:“寒邪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2 胃动力中药的特点 2.1 归经定位中药归经,是中医从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某些药物对某些脏腑的特殊作用。有胃肠动力作用的中药的归经,如木香、陈皮、苏梗人胃经,能理气和胃;厚朴、枳壳、枳实、大腹皮人大小肠,小肠用二丑、槟榔片、枳实,大肠用大黄,能理气宽肠通腑;香附、青皮、娑罗子入肝胆经,能疏肝理气,促进胃肠运动,调整胃肠动力障碍。 2.2 寒热对证中医重视机体与疾病的寒、热、燥、湿特性,从而给予相应地治疗。从胃肠动力学看中药的应用如下:①温中理气散寒:适用于寒邪内侵,阳气被阻而致脘腹冷痛,呕吐泻利,常用药有高良姜、砂仁、木香、苏梗;②清热理气:适用于邪热内结而致胃脘嘈杂灼痛,嗳腐吞酸,常用药有川连、蒲公英、枳壳、川棟子、焦山栀;③芳香化湿:适用于湿邪内阻而致脘腹痞满,纳呆不馨,常用药有佩兰、藿香、白豆蔻、石菖蒲;④理气生津:适用于津伤液亏,胃失润降而致饥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常用药有麦冬、石斛、绿萼梅、竹茹、枳壳。此外,温肾之品不可忽视,对一些久治未效的胃肠动力不足的患者只用常法治疗较难获效,此时可辨证加入一些滋.肾壮阳之品如苁蓉、巴戟、淫羊藿,对胃阳不足兼肾虚者加用山萸肉,每可获得预想不到的效果。 2.3 脏虚腑实一般来说,脏宜补,腑宜通。脾脏虚,运化不及,可见腹胀便溏,可治以益气健脾。胃、大小肠、胆等属腑,腑以通为用,如食积壅滞,寒湿困扰,湿热内蕴,痰浊内停,亦可见腹胀便结,嗳腐吞酸,不思饮食,凡此有形无形之邪,均当实则泻之,或消导,或芳化,或温通。 2.4 升清降浊脾宜升清,胃宜降浊。清升浊降,则胃肠功能协调有序,反之,则胃肠功能紊乱。常用的辛开苦降的药对有:苏梗配枳壳,藿香配枳壳,干姜配黄连,吴茱萸配黄连,丁香配黄连,临床中可根据病情辨证选用,配人其他对症药物治疗。轻清药有:苏梗、木香、青皮、厚朴、香附、佛手、藿香、枳实、枳壳等;降逆药分偏清、偏温两类,前者有竹茹、代赭石、栀子、柿蒂、黄连、枇杷叶等,后者有生姜、干姜、良姜、丁香、吴茱萸、肉桂、小茴香、半夏、厚朴、陈皮等。 3 治疗胃动力障碍疾病的方法 3.1 健脾和胃降逆法健脾和胃法具有健脾助运,和胃降逆的功能,主治脾虚胃弱的病证,适用于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产生的腹泻便溏、脘腹胀满、纳呆食少、全身无力、四肢疲惫的症状。其代表方剂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吴茱萸汤、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香砂养胃汤和建中汤等,其药理作用能兴奋消化功能,排除胃肠积气,反射性地促进胃功能,增强蠕动,止呕镇吐。针对胃气上逆的不同病机和证型,以不同的主药治疗。如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以左金丸治之;气虚湿阻,脾胃气机不畅以香砂养胃丸治疗。卢氏等自拟调胃健脾汤治以调理脾胃、健脾益气、消痞除满,方中含四君子汤,经研究,四君子汤可促进消化,促进胃排空,调节胃肠运动功能,增加小肠吸收。罗氏用旋覆代赭汤治疗脾胃虚弱、气机阻滞、饮食停积的萎缩性胃炎120例,总有效率达96.6%。气虚湿阻,脾胃气机不畅以香砂养胃丸治疗。 3.2 舒肝和胃健脾法肝以气为用,肝气疏泄正常可助脾升清阳之气,助胃降浊阴之气。当肝气郁结、脾胃呆滞、运化失常、胃失和降时,宜舒肝解郁和胃;当肝气犯胃,乘克脾土时,又宜舒之达之以和胃,用逍遥散、四逆散、柴胡舒肝散等。聂氏组方(柴胡、白芍、黄连、香附、木香、郁金、玄胡索、苏梗、麦芽、白术、茯苓、丹参、甘草)用以治疗肝胃不和为基本证型的患者45例,总有效率为93.33%。有研究表明,柴胡舒肝散随证加减为治疗肝胃不和的有效方,方中柴胡、枳壳二药合煎及二药分煎合用,均有明显增强胃排空及小肠推动功能的作用。郑氏在治疗肝气犯胃之证上根据“胃喜润恶燥”的生理特性,以四逆散与丹参饮化裁。取柴胡疏肝散之立意,而减柴胡疏肝散之刚燥。方中以苦凉之丹参易辛温之川芎,活血通络,祛淤生新而不伐肝;郁金辛苦寒,行气解郁而无香附、檀香之温燥;柴胡以疏肝解郁,调理气机;芍药缓急止痛,养血柔肝;枳壳行气宽中除胀;陈皮行气健脾;砂仁理气宽中,健脾化湿;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以疏肝理气与活血止痛立法,兼以健脾和胃,宽中化湿。徐分根用柴胡、制大黄、厚朴、木莲果、莪术、佛手片、炒麦芽、吴茱萸、黄连、代赭石、沉香曲、路路通、炙甘草等药组成疏肝安胃汤,治疗胃动力障碍患者,取得显著疗效。刘氏在逍遥散的基础上自拟舒肝和胃汤来治疗胃动力障碍性疾病84例,总有效率为86.6%。 3.3 辛开苦降法肺气的肃降赖以胃气之顺降,故和胃降气配以肺气宣降,则气机灵活,临床上在和胃药中加轻清宣降或苦降肺气之品,如桔梗、杏仁、紫苑、旋覆花以舒展肺胃气机,若虚实夹杂、寒热互结于中者,宜辛开苦降,开其痞满。如苏叶配黄连宣上畅中、开肺和胃;干姜配芩、连或山栀,半夏配芩、连等,苦寒药能泄能降,少佐辛温药能开能通,使泄中有开,通而能降。黄氏等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以寒热错杂之邪痞结于中焦之证,比纯用西药的效果显著。潭氏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6例,总有效率为91%。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当归养血柔肝,砂仁、党参、茯苓、白术益气健脾,甘草、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消胀除痞。诸药合用共奏消痞除满之功。李秀峰等以半夏泻心汤(人参或党参、半夏、黄连、大黄、炙甘草、生姜、大枣)治疗FD 30例,结果治愈26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为96.7%。 3。4 温肾健脾法脾肾阳虚,火不生土,五更腹泻,腹冷肠鸣,宜温补脾肾。因脾肾不足、中焦虚寒、气机不利引起的胃气失和,宜温.肾健脾,如对寒滞中焦、胃中虚冷用丁香、干姜等温中祛寒;脾胃阳虚之虚痞用温胃饮、治中汤,用参、术健脾炮姜温中,青皮、陈皮理气;脾阳不足、中下虚寒,用六味回阳饮,人参补脾,干姜、附子温脾肾,当归、熟地补阴。可见温补之法,有时也是和胃消痞所必需,但在温补时,宜少佐黄连或炒山栀,使整个处方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凉而不滞于脾胃、热而不侵于膈上。吴致中用理中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中焦虚寒,营络枯涩,脾阳不运,胃气不降的证候,治以温运中焦,甘缓和营,辅以和胃降逆,取得显著疗效。 4结语与展望 综上所述,中医学对胃肠运动障碍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中药材药源丰富,较西药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少、无耐药性,故运用中药治疗胃肠运动障碍疾病已逐渐得到人们重视。虽然一些单味药、经典方在改善胃动力障碍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中医中药促胃肠运动的机制复杂而广泛,涉及胃肠运动的多个调节环节和因素,并且这些环节和因素之间还有可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目前研究中存在研究环节单一,观察指标较少;同一中药不同环节的观察指标之间的关系没有阐明,缺少对各胃肠动力中药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今后,如何使用更加系统的方法来研究这些问题,可能是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优势所要解决的关键。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可望从中医中药中寻找到治疗胃动力障碍的廉价而安全有效的药物。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