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鉴别技术在藏药研究中的应用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 热增才旦 童 丽 李文渊 王海洁(青海大学医学院中藏药研究中心,青海 西宁 810001) 藏药是藏族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显著的临床疗效。但是,一直以来作为纯天然药物的藏药材,一方
热增才旦 童 丽 李文渊 王海洁
(青海大学医学院中藏药研究中心,青海 西宁 810001)
藏药是藏族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显著的临床疗效。但是,一直以来作为纯天然药物的藏药材,一方面因受地域、交通等的影响,信息交流较少,从而导致藏药材普遍存在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现象,另一方面也有因利益所趋掺假制假或以低劣药材来人药制药,为了确保藏药有较好质量的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服务于广大人民,近年来加大了对藏药鉴别的研究。本文简单追述了藏药鉴别史、阐述了运用在藏药领域的一些现代鉴别技术和其意义。
1 藏药鉴别的发展史
在藏药传统医药文化中,对药主要是以其形态、颜色、大小、生长海拔、生长地(喜阴喜阳)、生长期和药味、药性、主治功能来进行鉴别的。随着市场藏药生产规模的加大,要确保藏药的疗效质量,首先必须提高藏药鉴别技术和手段,为此,人们充分利用中药和藏药都是天然药物的共同点,通过两者相比较,先后把生物分类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藏药中,对藏药进行基原鉴别;通过看、摸、闻、尝及水试、火试等直观的方法进行性状鉴别;利用显微镜来观察药材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以及内含物和特征进行显微鉴别;利用藏药所含化学成分的某些物理性质或化学反应对藏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即为现代鉴别。如树脂类药,虽来源于植物,但由于多取其分泌物或经加工提取的产物,故有关植物的组织特征多已不存在,所以显微鉴别和基原鉴别对此不适用而现代方法则是鉴别这类药材的理想方法。
2 藏药研究中的现代鉴别技术
鉴别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藏药化学成分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多样化,能从不同角度使化学成分得以较全面的确证。即不仅微观上能对藏药内在物质进行鉴定,而且,也更使建立现代化的 藏药质量标准成为可能。以下为 运用在藏药研究领域的几种现代 鉴别技术。
2.1 光谱法
选择一波段波长,以此通过 藏药的粉末或提取液,测定藏药 对这一波段波长的吸收并确定其 吸收光谱,此为光谱鉴别藏药的原理。
2.1.1 紫外光谱(UV)鉴别法:该法是依据藏药中一些含有不饱和结构的成分对紫外光(通常200—400nln)有吸收而用于鉴别。由于不同藏药所含成分的不饱和程度有差异,因而导致其紫外吸收曲线的形态、峰位置、峰强度亦有差异而以此达到鉴别的目的。许多藏药均有不饱和成分,紫外光谱鉴别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重现性好、用量少等优点,故目前在藏药、中药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
2.1.2 红外光谱法(IR):红外光谱属于分子吸收光谱。藏药的红外光谱图反映的是被测藏药所含组成在红外光区域内(通常使用4000cmq~666cm),总体官能团吸收的叠加。实验采取对药材粉末或提取物直接压片测定其红外光谱,比较其差异而达鉴别的目的。本法在藏药鉴别中具有制样简单、实验快速和图谱具
有“指纹性”等优点,故应用较广。田进国等用此法对部分植物药和矿物药材进行了反复的比较研究,获得了重复性好,且可适用于鉴别的图谱。
2.1.3 荧光光谱法(FP):藏药所含的某些成分在紫外光照射下,吸收一定波长的光能后,又发射出比吸收光的波长更长的光,即荧光。用荧光分析仪记录在特定波长照射下各藏药相同溶剂的提取溶剂的提取液发射的荧光光谱,并比较其区别,也可达到藏药鉴别的目的。荧光法和薄层法相结合,即将藏药提取液先经薄层展开,再将薄层板置于365nm或254nm波长荧光灯下观察,经比较其斑点荧光的颜色和展开距离,或将薄层板置于薄层扫描仪内用适当的激发波长进行扫描,得到各藏药的荧光扫描图用于鉴别。这类方法对一些含有能发射荧光成分的藏药材尤为适用。
2.1.4核磁共振法(NMR):核磁共振谱类似于红外和紫外光谱,是另一种形式的吸收光谱。在无线电波(波长10cm一100m)照射下,藏药成分的溶液中某些特定元素(通常运用1H13C)的原子可以吸收电磁辐射,以吸收频率为横坐标,峰强度为纵坐标作图,即得该物质的核磁共振谱。考虑到藏药中的组分太复杂,通常选用某一溶剂的特征提取物进行分析,获得该藏药的NMR指纹图。
2.1.5 质谱法(MS):质谱是指物质的质量谱。它和上述光谱的原理有本质区别,鉴于习惯的原因,本文仍放人光谱法中叙述,将藏药提取液置质谱议中进行电子轰击电离,可获得提取液中化学成分的EI一MS图,不同的藏药其提取液所含成分不同,所得质谱图所显示的分子离子基峰及进一步的裂解碎片的裂解碎片峰也不一致,可资鉴别。虽然灵敏度和指纹特征性强,但实验时对提取液中主要成分的含量要求较高,实验费用也较大,使本仪器尚不普及。
2.2 色谱法
色谱法是20世纪初产生,于60年代开始用于中药分析,经逐步完善最后列入1977年版中国药典,且在此以后各版药典的中、藏药和成方制剂中的应用比例迅速上升,成为鉴别最主要的方法之一,色谱法根据离方法分为: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柱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离效液相色谱法。
2.2.1 薄层色谱法:此法具有快速、经济、可靠、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重视性好等优点,为国内外学者最快接受和广为应用是理所当然的。在藏药研制中,几乎所有新药都必须提供薄层层析谱,并需附有标准品或阴阳药材对照的彩色照片。在实际的薄层层析鉴别中,有时因藏药的成会相近而难以分开时,还可采用高效薄层层析法(HP-ILC)。该方法是采用更细更匀的吸附剂,因而提高了分离效果,使斑点小而圆,重现性增强,同时点样量出可减少到O.1mg以下,使原点直径控制在lmm内,展开时间缩短,展距缩小(3—7cm/10~15nim),达到微量、快速和高效的目的,如王曙、次永等对藏药石榴日轮丸的研究。为了使薄层层析的结果更直观,也将经溶剂展开的薄层析置薄层扫描仪上作可见紫外光测定或荧光测定。
2.2.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HPLC法由于具有分离效能高,分析速度快等优点,近期已广泛用于藏药的定量分析,在藏药的定性鉴别中亦能发挥良好的作用,如吴静等对藏药如意珍宝丸的鉴别和含量测定。用此法进行藏药鉴别时,为不使层析柱被藏药粗提液中大量的杂质成分污染而损坏,必须在进样前对提取液进行去除杂质、保留待测类成分的预处理,这一操作必须花费较多的分析时间,这一缺点是导致此法较少用于定性分析的主要原因。
2.2.3 气相色谱法(GC):气相色谱法以气体为流动相,具有高效、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用量少、分析速度快等优点,对于一些具有挥发性成分的藏药的鉴别,GC能发挥独特的优点。如果将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CG/MS),将经气相分离的成分直接输入质谱仪进行定性鉴定,这便可知道不同的藏药挥发性成分的差别,可知道两者相同或相差的成分名称。CG和GC/MS用于藏药鉴定时,特别要考虑到含挥发性成分藏药取样的影响因素,以便使实验结果更为稳定可靠。
2.3 原子吸收(AAS):多用于微量元素等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具有快速、灵敏准确、选择性好、干扰少和操作简便等优点。因为藏药中含较多的金属元素,所以目前在藏药研究中AAS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可对多种金属元素进行分析,另外,等电子体光谱(ⅡCP)等也开始用于藏药鉴定研究。
3现代鉴别技术对藏药现代化的意义
应用多项现代鉴别技术对藏药单味药的研究,为藏药新药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即通过现代鉴别技术联用,将为具有整体性、平衡性的藏药提供了开发适合藏药理论的新药的理论依据,保证了符合藏药这个复杂体系的科技鉴别。如通过GC与MS的联用,可以得到道地性药材或复方藏药的挥发性成分的GC—MS指纹图谱;通过HPLC与DAD的联用,可获得不同溶剂同类成分的指纹图谱;通过AAS分析可获得藏药微量元素的指纹图谱,当然,通过多技术联用后得到的指纹图谱不同于常规意义的“指纹”含义,而是藏药的药材的物种“共同特征性”和藏成药中各种不同化学成分浓度分布的整体情况,体现药材、成品质量均一性和稳定性。且这种指纹图谱作为中成药、草药提取物质量控制方法,已成为目前的国际共识,再进一步把藏药中可知的大部分指纹图谱与药效结果相对应起来。继而采取可进行多变量解析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将藏药色谱指纹图谱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和藏药药效结果从数量上联系起来,建立起有实际意义的藏药谱效学,必将对我国藏药现代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