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科技前沿 > 正文
  • 湿证动物实验研究近况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 湿邪为中医病因学说六淫之一,分为外湿和内湿。湿邪致病广泛,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证型有肝胆湿热证、脾胃湿热证、肠道湿热证、寒湿困脾证等。湿邪所致病症多缠绵难愈,对人们的健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阐明湿邪的致病机理
    湿邪为中医病因学说六淫之一,分为外湿和内湿。湿邪致病广泛,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证型有肝胆湿热证、脾胃湿热证、肠道湿热证、寒湿困脾证等。湿邪所致病症多缠绵难愈,对人们的健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阐明湿邪的致病机理,有极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对于湿证的研究成果颇丰,现综述如下: 1.湿证与免疫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不外乎邪气的损害和正气的抗损害。实际上,在正邪斗争的过程中,正气的抗损害能力扮演着免疫的角色,是决定的是否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湿邪侵袭引起免疫指标的改变是不难理解的。 张六通通过实验中发现:外湿组大鼠免疫功能及Th/1下降,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粪便SlgA反应性增高;外湿组T淋巴细胞亚群Th/I、IL-2降低,Th/s比值有增高的趋势…。佟丽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高脂高糖、高温高湿环境以及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下,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显著降低,表现为E-C3bR水平降低,而E-1CR显著升高。去除病原微生物质感染,改变温度及湿度,大鼠给予普通饲料,红细胞免疫的两项指标同时降低;而在同一温度环境中,大鼠给予高脂高糖,在造模箱环境下,E-C3bR和E-ICR降低;在人工气候室里,E-C3bR升高而E-ICR无显著变化。提示多因素的改变导致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显著降低,比较符合临床湿热的特征。吴智兵等以兔为实验对象,观察了湿热环境对体内一种重要的杀菌抗内毒素物质—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湿热环境能使兔在内毒素刺激下杀菌/通透性增强蛋白mRNA表达减少。 慕澜等采用综合因素造模(饮食加气候环境加致病生物因子)复制成大肠湿热证动物模型,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索含量,结果发现:该模型无论从发病条件、病变脏腑,还是主要症状、体征均近似于中医大肠湿热证型,模型大鼠血清IL-l、IL-2、IL-6含量升高于正常对照组,表明大肠湿热证与机体的免疫及炎过程有关,血清IL -1、IL-2、IL-6含量升高可能为大肠湿热证的客观指标。吴智兵等比较了新西兰白兔在湿热环境处理前后的症状体征、血液中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a(TNF-α)、白介素-1(IL-1)含量。结果发现:湿热环境能使白兔体温升高,血浆内毒索、TNF-α、IL-l浓度升高,并产生倦怠、纳、差、大便粘滞等温病湿热证样表现。刘光华等对外湿脾虚小鼠型免疫学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各组模型小鼠均出现了淋巴细胞转化率、CD4、IgG、lgM的下降、CD8的升高,说明湿证动物出现了免疫功能的下降。 2.湿证与水液代谢 湿邪有外湿、内湿之分,两者虽有区别,但其病理变化均是以脾脏为中心的,湿邪伤脾,往往容易导致水液运化失调的病理变化。黄秀深.赵燕等观察了中焦湿阻证大鼠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的变化,发现中焦湿阻证大鼠的红细胞膜Na+-K+ ATP酶性与正常大鼠相比明显下降(P<0.001),提示钠钾泵活性的下降是中焦湿阻证的基本病理改变之一。吴仕九等检测了湿热证大鼠模型各组肾内髓及尿液水通道蛋白AOY2的含量。结果显示:湿热证模型组AQP2水平较正常组明显降低,尿液AQP2蛋白的排出量与肾脏AQP2蛋白的表达量有着良好的相关性。认为模型组大鼠肾脏AQP2减少与湿热因素造模有着密切联系,尿液AQP2含量可以反映肾内髓AQP2蛋白的水平,与水液代谢有关的AQP2可作为湿热证“湿”重与否的重要检测指标之一.黄秀深等在研究中采用放免分析法检测了中焦湿阻证模型大鼠的血浆ADH的浓度,结果显示,中焦湿阻证大鼠 ADH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表明中焦湿阻证大鼠远端肾小管与集合管水分重吸收加强,被保留在体内,有水、钠潴留现象。 3.湿证与能理代谢 湿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模拟潮湿气候环境,观察造型动物模型大鼠骨骼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效率(ADP/O)和呼吸控制率(RCR)的变化。结果表明:潮湿组ADP/O和 RCR均较正常组为低(P<0.05),说明潮湿可引起线粒体活性异常,ADP/O降低,ATP生成减少,供能不足,故大鼠精神倦怠,嗜卧懒动,明显消瘦。 4.湿证与组织病理学 湿邪侵袭人体,有可能导致病理上的改变。 张六通等根据祖国医学理论,选择符合中医六淫病因学说的造模因素,模拟自然潮湿环境,将动物分为外湿组、湿热组、寒湿组、寒冷组、湿热组和正常对照组。于造模第12天、 40天、108天时进行大鼠关节、肺、大小肠、肝等病理研究。结果发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理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的改变。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提示外湿致病确有其病理学基础。陈孝银等发现:湿阻证大鼠胃、十二指肠及空肠充血水肿,尤其是空肠炎症表现明显,肠胀气。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湿阻证大鼠胃粘膜萎缩、脱落、粘膜下层充血及炎性细胞浸润。 5.湿证与胃肠道功能 “湿胜则濡泻”,湿证常会出现胃肠道的病理变化,以下研究证明了这一点。 张六通在实验中发现外湿组大鼠的胃与大小肠主要表现为粘膜的糜烂、小肠绒毛上皮变性、坏死、脱落以及炎细胞浸润的慢性炎症反应,可能是纳差和稀便的病理基础…。姜学连观察到湿阻动物出现食欲不振、饮水减少、倦怠、便溏等症状和体征,并且胃液PH升高、血清胃泌素、阴糖原、小肠 D—木糖吸收率明显降低、胃肠推进运动减慢。从现代医学角度说明湿邪引起胃肠消化、吸收及运动功能减弱。陈孝银等的实验也有类似的结果。 6.其他方面 6.1微量元素、抗氧化剂 刘德传等在实验中发现:湿热证模型大鼠血清Zn、Se、维生素E、NO含量显著下降,Cu含量显著升高,GSH—Px活力明显降低。提示微量元素、抗氧化剂与湿证有一定的相关性。刘立等采用综合因素造模,观察湿热证动物模型血清微量元素锌、铜、铁、硒及维生素E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湿热证动物模型血清锌、硒以及血浆维生素E含量明显下降(P<0.01,P<0.05)、血清铜含量明显上升(P<0.05)。据此认为湿热与微量元素及维生素E的变化有一定关系。 6.2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 吴仕九研究发现,湿热证模型大鼠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减少,丙二醛(MDA)升高,认为机体氧化与抗氧化能力失常与湿热证模型大鼠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 6.3血液流变、NO,ET 秦鉴、金明华等根据中医学理论长夏多湿的阐述,运用人工气候箱,模拟长夏高温湿的特点,将大鼠置于高湿环境中进行不同时间的处理,观察高湿环境对大鼠的影响。结果发现,高湿环境下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升高、血浆NO水平明显降低、ET水平明显升高,变化幅度与高温环境处理时间的长短有关。 摘自:《现代中医药》文/苏新民 马芝艳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