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科技前沿 > 正文
  • 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进展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质减少、骨的微观结构改变,致使骨的脆性增加并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因其发病率日益升高,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疾病。近年来,对该病的中医药临床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现将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质减少、骨的微观结构改变,致使骨的脆性增加并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因其发病率日益升高,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疾病。近年来,对该病的中医药临床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现将近几年来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中医学无“骨质疏松”病名,它隶属于“骨痹”、“骨痿”范畴。历代医家一般认为,本病病因病机的关键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肾虚,属本虚标实,病位在肾,与肝、脾、胃有关。本虚以肾(气、阴、阳)为主,涉及肝阴、脾气及气血不足;标实多为胃火、瘀血、气郁。齐氏认为,本病病机在于脾胃虚损,无以运化水谷精微或肾阳衰惫、命门火衰而致精血不足、筋骨失养。郑氏从肝主筋、肾主骨、肝肾同源三方面,从补肝肾、强筋骨角度论述了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 2临床研究 2.1辨证分型 黄氏等将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肝肾阴虚型、脾肾两虚型。卿氏认为本病与心、肝、脾、肺、肾及骨髓等各系统关系密切,主张分为肝肾阴虚、肾阳衰微、肾精不足、气血不足、气滞血瘀型。胡氏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分为肾精亏损型、肾寒血瘀型、肾热骨痿型和肾衰骨折型。陈氏等哺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平人骨痿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肾虚瘀滞型。 2.2 中医药疗法 由于骨质疏松症病机复杂,医者多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和病机而拟定方药并随症加减。一般认为主要病机为肾虚脾亏、肾失所养,故其治疗大法偏重补肾填精、强筋壮骨,亦有强调以补肾为主,佐以健脾、活血、疏肝等法;或以补脾为主,佐以补肾,脾肾同补。陈氏以虚中夹瘀论治,采用益肾健脾、活血通络法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38例。基本方:党参15 g,炙麻黄30 g,熟地黄、山药、仙茅、狗脊、续断、当归、赤芍、炒白芍各lO g,川芎、僵蚕各6 g,阿胶10 g(烊化),蜈蚣2条(研末),随症加减,结果总有效率为89.47%。岳氏等自拟二山三子汤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80例,治疗3个月总有效率为97.5%。王氏等对96例围经期骨质疏松患者分别设立补肾益骨膏(由熟地黄、淫羊藿、白术、泽泻等药制成无菌浓缩剂)治疗组、西药阿法D3治疗组和安慰剂对照组,进行临床效果观察和治疗前后各组的骨面密度、血清雌激素水平检测。结果治疗3个月后,补肾益骨膏和阿法D3组患者的骨面密度显著提高,补肾益骨膏组37例,总有效率为81.80%;阿法D3组总有效率为62.10%。两组的血清雌激素水平呈上升趋势,安慰剂组22例,总有效率为36%,补肾益骨膏组、阿法D3组尺骨面密度提高分别平均为7%和7.67%,比阿法D3组骨面密度提高平均为3.11%,尺骨为4.65%,同时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提示补肾健脾中药具有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的作用。胡氏等以骨仙胶囊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30例,同时设对照组30例,予口服钙尔奇D片,两组均以半年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7%;治疗前后骨痛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骨密度及代谢生化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吴氏等应用补肾壮骨胶囊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症,可提高患者的骨密度或防止骨密度下降。并在临床上有较好的止痛作用。翁氏等神阙穴贴药(以四物汤合左归丸为基础方,按膜剂工艺制成药贴),每贴含药量相当于原药材15g。隔日贴于神阙穴,每次保留24 h后摘下,共治疗6个月。同时设西药对照组。治疗后贴剂组能明显提高降钙素,与西药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胡氏等应用健脾益肾法,自拟健脾益肾汤治疗肢体损伤所致骨质疏松,收到总有效率93.1%的疗效。王氏提出了补肾益肝健脾法的理论。黄氏自拟理气止痛汤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腿痛,并用六味地黄汤对照。结果理气止痛汤治疗组5 d治愈率达42%;有效率达84%,10 d治愈率达88%,有效率达98%。加味六味地黄汤对照组25例,5 d治愈率为40%,有效率为28%,10 d治愈率为16%,有效率为64%。两组5、10 d不同疗效及其治愈率、有效率方面进行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3中医综合治疗 李氏采用手法与中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60例,取得较满意效果。①手法配合熏洗法。点穴:取脊柱两旁的肾俞、三焦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配合委中、承山,每穴点按10~20 s,而后拔火罐4~8 min,3~5 d 1次,并外敷风湿膏。熏洗用黄芪、陈皮、穿山龙、入骨丹、海桐皮、路路通、桃仁、红花、鸡血藤、桂枝、鱼腥草、甘草,将诸药加水3000 mL,煮沸3~5 min,加米酒60 mL,用毛巾浸湿,热敷腰背部。②内服中药。初期以健脾化湿、理气化痰,用温胆汤加山楂、麦芽、白芷、黄芪;中期以益气健脾、活血行滞,用二陈汤加当归尾、鸡血藤、黄芪、山楂、白术、龙骨、巴戟天;后期补肝肾、益气血,以青娥汤加淫羊藿、生地黄、黄芪、茯苓、鸡血藤、甘草。另外,知柏地黄丸连服2个月,结果治疗5~7 d后,腰背疼痛显著缓解者42例,8~ 15 d后,腰背痛减缓并能生活自理者18例,2个月后x线骨密度有不同程度提高,骨萎缩程度未见发展。 2.4中西医结合治疗 陈氏等将98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分为3组:第1组口服六味地黄丸、珍牡胶囊、安宫黄体片;第2组口服尼尔雌醇片;第3组不给任何处理。结果第1组疼痛症状改善较快,总有效率达96.94%,第2组改善较缓慢,总有效率为58.33%;第3组偶有改善,总有效率为18.33%。治疗9个月后,第l组BMD增加了18.6%;第2组基本保持不变;第3-组除2例因经常饮用牛奶并体育锻炼而增加外,其余都降低。结论为采用补肾方药和雌激素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可取得较好疗效。石氏等应用自制骨松安胶囊和α- D3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人50例,结果显效26例,有效20例,无效4例。谢氏等用补肾中药密骨片治疗,同时每天补充钙600 mg;对照组仅每天补充钙600 mg。经过1年用药后,中药组腰椎骨密度略有上升,而其股骨颈、三角区和股骨粗隆骨密度则显著上升;对照组各处骨密度均明显下降。 3小结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①缺乏全国统一的诊断治疗判定标准和有特色的量化指标;②缺乏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③中医药治疗的疗程缺乏统一标准。这些问题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自:《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文/燕云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