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铎“直接交通心肾法"诸方简析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 赵岩,高权国(1.广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广西南宁53000l;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中医药信息 清代医学怪才陈士铎对“心肾不交证”的理解与临床治疗,集中体现在其代表著作《辨证录》的若干
赵岩,高权国(1.广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广西南宁53000l;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中医药信息 清代医学怪才陈士铎对“心肾不交证”的理解与临床治疗,集中体现在其代表著作《辨证录》的若干方剂当中,研习这些方剂,对深入认识“心肾不交证”具有重要意义。
直接交通心肾法从治疗心、肾人手以交通心肾。可分为3大类:治心肾两不相交方、治心不交肾方和治
肾不交心方。
l治心肾两不相交方
此类处方主治证为心肾两不相交,即有心不交肾,又有肾不交心,故谓心肾两不相交。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剂。
1.1上下两济丹出处:《辨证录·不寐门》。主治:不寐。特点为昼夜皆不能寐。组成:黄连、肉桂、人参、白术、熟地黄、山茱萸。
简析:此证之病机即为心肾两不相交。原文谓“盖日不能寐者,乃肾不交于心;夜不能寐者,乃心不交于肾也。今日夜俱不寐,乃心肾两不相交耳”。原因是心热肾寒。原书谓“心原属火,过于热则火炎于上,而不能交于肾;肾原属水,过于寒则水沉于下,而不能上交于心矣”。
治疗:黄连凉心火,肉桂温肾阳,自无非议。为何还要加入人参、白术、熟地黄、山茱萸呢?这是因为黄连、肉桂虽能交通心肾,然性味不免热者有太燥之虞,而寒者有过凉之惧。故又加入补益之品以去其弊。
1.2引火两安汤
出处:《辨证录·强阳不倒门》。主治:强阳不倒。组成:黄连、肉桂、玄参、沙参、麦门冬、牡丹皮。简析:此证之病机为心肾两不相交。原书谓此证之病机为:“若日劳其心,则心不交于肾;夜劳其肾,则肾亦不交于心”。心肾不交之后,则一身之火气,躲于阴器,故致此证。
治疗:黄连、肉桂交通心肾。因此证乃由火气盛所致,而此火乃虚火。故又加入补水退火之味。沙参、麦门冬补肺以生肾水,取“虚则补其母”之义。从肺治肾,陈氏多有此法。牡丹皮入肾经,亦退热之品。
1.3两益止遗汤
出处:《辨证录·梦遗门》。主治:梦遗。组成:黄连、肉桂、人参、白术、生酸枣仁、熟地黄、山药、芡实。简析:此证病机亦为心肾两不相交。原书谓“心肾二经之火一齐俱动”,“心肾之气不交,则玉关大开”。治疗方面:黄连、肉桂交通心肾。人参、白术、生酸枣仁补心,熟地黄、山药、芡实补肾。关于白术补心之论,陈氏著作中多次提到,他的许多补心方剂中也多次用到白术,这可能是源于陈氏对白术的独特认识。《本草新编》谓“吾救心、肾之火而兼用白术,则不生者可以生矣”。可供参考。
1.4防盗止汗汤
出处:《辨证录·汗症门》。主治:盗汗。组成:黄连、肉桂、人参、丹参、麦门冬、生酸枣仁、茯神、熟地黄、山茱萸。
简析:此证之病机也是心肾两不相交。但此种心肾不交是由于心气之热,同时肾水亏虚所致。原书将病机解释之:“心无肾水之济,则心添其热,而肾水更耗,久则肾畏心之取资,坚闭肾宫,而心不得不仍返于心宫,无奈心无液养,而烦躁之念生”。可以参考。
治疗:治则当清心热,补肾水。方用黄连清泄心火,且黄连配肉桂又能交通心肾。人参、麦门冬、丹参、酸枣仁、茯神补气。熟地黄、山茱萸大补肾水。
1. 5交济汤
出处:《辨证录·阴阳脱门》。主治:滑精。组成:黄连、肉桂、龙骨、人参、黄芪、当归、麦门冬、柏子仁、熟地黄、山茱萸。
简析:此证之病机为心肾两不相交。原书谓“盖心肾不交,而玉门之关即易开”。此种心肾不交,由心肾之水火皆衰少所致。原书谓“闻妇女之声淫精即生,此心中水火虚极而动也,而肾中水火随心君之动而外泄矣”。
治疗:治疗大法应为两补心肾之水火。方中用黄连、肉桂交通心肾。人参、黄芪补气助阳以温心火;当归、麦门冬、柏子仁补心水。熟地黄、山茱萸补肾水;肉桂补肾火。龙骨收涩。如此,心肾得补而自交。
1.6神交汤
出处:《辨证录·健忘门》。主治:健忘。组成:巴戟天、菟丝子、山药、芡实、玄参、人参、麦门冬、丹参、柏子仁、茯神。
简析:此证之病机仍为心肾两不相交。原书谓之作“心肾之两开”,并进一步指出心肾不交与临床发生健忘的关系:“夫心肾交而智慧生,心肾离而智慧失,人之聪明非生于心肾,而生于心肾之交也”。此种心肾不交由心火亢,肾水竭所致。“苟心火亢,则肾畏火炎而不敢交于心;肾水竭,则心恶水于而不敢交于肾,两不相交,则势必至于两相忘矣”。
治疗:须大补心肾。此证虽心火亢盛,但此火实为虚火,故仍须补之。方中诸药皆大补心肾之品。其中巴戟天、菟丝子二味,陈氏认为皆是心肾双补之品。
1.7生慧汤
出处:《辨证录·健忘门》。主治:健忘。组成:熟地黄、山茱萸、生酸枣仁、远志、柏子仁、茯神、人参、菖蒲、白芥子。
简析:此证之病机乃心肾两不相交。而此种心肾不交是由心血肾水俱不足所致。
治疗:须大补心血与肾水。因为“如止益心中之血,而不填肾中之精,则血虽骤生,而精仍长涸”。方用熟地黄、山茱萸补肾水之不足,生酸枣仁、远志、柏子仁、茯神、人参补益心气,石菖蒲开心窍。方中之白芥子,乃消痰之品,用于此处不知何意。
1.8两静汤
出处:《辨证录·惊悸门》。主治:惊悸。组成:人参、巴戟天、酸枣仁、朱砂、菖蒲、白芥子。
简析:此证之病机乃心肾两不相交。原书谓“心肾两交,则心气通于肾,而夜能安;肾气通于心,而日亦安也。心肾交而昼夜安”。
治疗:此方是用人参、巴戟天交通心肾。人参,《本草新编》谓其“能入五脏六腑,无经不到”。巴戟天,《本草新编》谓其:“入心、肾二经”。酸枣仁、朱砂、石菖蒲皆人心经。至于白芥子,仍于义未明。
2治心不交肾方
此类处方主治心不交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剂。
2.1静心汤
出处:《辨证录·梦遗门》。主治:梦遗。组成:山茱萸、芡实、五味子、人参、麦门冬、当归、炒酸枣仁、茯神、白术、甘草。
简析:此证之病机乃心不交肾。原书谓其病机为:“心之气不能下交于肾,肾之关门大开矣”。此种心不交肾,由心火上炎引起。“心动则火起而上炎,火上炎则水火相隔”。
治疗:应以治心火为主。而此心火乃虚火而非实火,“实火可泻,虚火宜补”,故当以补心为主。方有人参、麦门冬、当归、炒酸枣仁、茯神、白术、甘草补心。另用山茱萸、芡实、五味子补肾。其中五味子,《本草新编》谓“五味子人肺、肾二经”,且本品味酸,有收敛之功,于本地相宜。
2.2心肾两交汤
出处:《辨证录·怔忡门》。主治:怔忡。组成:黄连、肉桂、人参、麦门冬、当归、炒酸枣仁、白芥子、熟地黄、山茱萸。简析:此证之病机为心不交肾。但是此种心不交肾,主要是由于肾水不足所致。而原书将其病机形象地比喻为“凡人夜卧则心气必下降于肾宫,惟肾水大耗,一如家贫,客至无力相延,客见主人之窘迫,自然不可久留”。
治疗:治则应为大补肾水。但是“肾水既足,而心气君虚,恐有不相契合之虞”。故又在方中加入补益心气之品。原方用黄连、肉桂交通心肾。人参、麦门冬、当归、炒酸枣仁补心之气血;熟地黄、山茱萸补肾水。至于方中之白芥子,亦未知何意。
3治肾不交心方
此类处方主治肾不交心,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剂。3.1两归汤出处:《辨证录·耳痛门》。主治:耳鸣。组成:黄连、麦门冬、丹参、生酸枣仁、茯神、熟地黄。
简析:此证之病机惟肾不交心。此种肾不交心的病机主要是心火亢极。原书指出:“心火过盛,则肾畏心焰,而不敢上交矣”。
治疗:治则当为清心降火。方用黄连苦寒清心火。麦门冬一味,乃清中有补之品。《本草新编》谓:“夫麦冬不止治肺也。胃火用之可降,肾水用之可生,心火用之可息……”。另方中丹参、酸枣仁、茯神俱为补心之品。再用熟地黄补肾,如此,则“不特心无过燥之虞,而且肾有滋润之药”。
3.2六味地黄汤加昧
出处:《辨证录·虚烦门》。主治:虚烦。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白芍、麦门冬、炒酸枣仁、北五味子、柴胡、甘菊。
简析:此证之病机为肾不得交于心。原书谓此证之病机为:“心得肾之交,而心乃生,心失肾之通,而心乃死。虚烦者正死心之渐也”。故此种肾不交心而发虚烦,实由肾水不足所致。“老人孤阳无水,热气上冲乃肾火冲心也。火之有余,实水之不足”。
治疗:以六味地黄丸补肾水。麦门冬、五味子补肺,金能生水,取虚则补其母之义。酸枣仁补心,白芍柴胡、菊花平肝。盖治肝可调和心肾。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