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方剂配伍规则研究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 基于整体观指导下的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方法在数千年的历史中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根据辨证的结果使用中药进行治疗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而这种治法的疗效主要依赖于中药配伍。在大多数情况下,中药配伍后
基于整体观指导下的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方法在数千年的历史中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根据辨证的结果使用中药进行治疗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而这种治法的疗效主要依赖于中药配伍。在大多数情况下,中药配伍后的疗效明显高于使用单味中药的疗效。因此,中药配伍是中医治疗的一大特色。配伍后的中药称为方剂。方剂配伍遵循着一定的规则,其所遵循的规则是需要通过学习才能够掌握的。掌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中医的疗效。
方剂配伍规则十分特殊,它是基于个体辨证论治的结果,具有多变的特征。“有适证用适方”是指方剂针对每一个特定个体的特定时段,其配伍均发生不同的变化。因此,方剂配伍规则很可能是建立在复杂科学体系基础上的一种现象规则,它涉及到人体证候和方剂两个复杂巨系统,具有明显的现象科学和非线性特征。这种规则是一种现象规则,主要是由于证候本身是一种现象总结,所得规律是一种现象规律。因而,针对这种规律所产生的方剂配伍规则可能也是一种现象规则。这就决定了这种规则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一种定性的规则,而不是一种严谨的定量规则。
与方剂配伍规则相似的是气象科学所存在的规则也可能是一种现象规则,也很难用定量的方法去认识。但今天的气象科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更广泛地应用了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使气象预报越来越趋于准确。如果现象规则能够指导气象科学准确预测天气变化,那么现象规则也就同样能够指导方剂配伍。实际上,这已经被数千年的历史所证明,只是由于现代科学发展还没有达到能够很自如地认识和处理现象科学的程度,因而今天把握方剂配伍规则比把握物理定律更为困难。如果能够更多地应用现代高科技适宜技术来认识方剂配伍的规则,就有可能 获得类似气象科学的进展。而信息技术就是最佳高科技适宜技术之一。
我们开展了一些利用信息技术对方剂配伍规则进行研究的工作。这些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病与证的角度统计用药的频度,从方证对应的角度认识方剂配伍的规则;二是从方剂自身的角度统计药组出现的频度,从药对固有组合的角度认识方剂配伍的规则。具体地讲,前者是从方证对应的角度观察方剂的配伍规则,认为方剂中药物的组成与病或证有着内在的联系,正是由于病或证的变化导致了方剂药物组成的变化,而这种病或证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而方剂的药物组成也有一定的规则可循,亦即对于相应的病或证使用相应的由固定药物组成的方剂。后者是从方剂自身的角度去认识配伍规则,即假设方剂组成有着自身的规则,这种规则是受组成药物的影响,而药物间的组合又受药性本身所具有的一定规则所约束,亦即药物间的组配不仅与病或证的变化有关,而且与自身的特性有关。已经存在的数十万首方剂中,药物与药物间的组合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则的,从方剂自身形成的海量数据中就能够找到药物间相互组合的固定规则。我们进行工作的目的是验证已有知识,质疑已有知识,发现新知识。
我们所进行的方剂配伍规则研究是指饮片层次上的方剂配伍规则。因为现在能够把握的方证对应、药性以及药物间的最佳组合都是饮片层次上的。中医药学在饮片配伍层次上已经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因而蕴藏了极其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中隐含着大量方剂配伍知识。目前,已具有海量数据、可以用来进行计算机智能数据挖掘的也只有饮片层次上的配伍规则。这并不是说组分层次上不存在方剂配伍规则,而是说,这两者有着不同的概念,而组分层次上的配伍规则尚没有海量数据,难以进行数据挖掘。
在饮片层次上开展的配伍规律研究所涉及的两个方面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首先,方剂一定是建立在病或证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只有针对某种具体的病或证才能够产生相应的具体方剂;其次,方剂又一定是由某些具体中药组成的,而这些具体中药的组成一定是建立在这些中药自身的药性能够适合所针对的具体病或证的基础上;再次,这种具体药物组成是有一定规则的,除了适应病或证、药性又相符以外,它们之间的相互组合也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则,亦即并非所有适应某种具体病或证、药性又相符合的药物都能组合成方剂。或者组合成最佳方剂,即具有最佳增效减毒作用的方剂。因此,研究方剂配伍规则必须至少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观察方与病或证的相应性;二是药物与药物间的晟佳组合。当然,这两方面的实质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只有将这两方面的研究结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够正确认识方剂配伍规则。
方剂自身药物组合的规则与方证对应药物组合间的规则具有什么联系呢?简单地讲,方剂组合的目的是针对具体的,个性化的,考虑了自然、社会、人体整体变化因素的证候进行平衡调节;方剂组合的原则是增效减毒。目的与原则两者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同时又是两个独立的领域,有着自身的不同规则。也就是说,方证对应主要是从方剂组合的目的着眼,如果仅从方剂组合的目的层面考虑,可以不依赖方剂组合原则所客观存在的某些内在规则而组成方剂,这些方剂也许不具有最佳的增效减毒作用,但能够做到方证对应,完成方剂组合的目的;而方剂本身存在的一些固有组合规则,同样是不完全依赖于某个具体、特定的证候而存在的。比如酸甘化阴,在某种意义上讲只能是白芍和甘草的组配,而这个组合并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人的某个特定证候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即使针对不同的证候,酸甘化阴也不会改变其药物间的组合。由此可见,二者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两种不同规则,同时又是密不可分的。针对特定证候组成的方剂一定要达到最佳的增效减毒效果,因此,它必然要涉及药物间自身的配伍规则;而药物间的最佳配伍规则是一定要针对特定的证候去应用的,因为在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脱离具体个体的证候,因此,它一定要遵循方证对应的规则去使用。只有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充分发挥方剂的整体综合调节作用,有效地治疗疾病,取得最佳的疗效。处方行为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行为,而方剂配伍规则的实际应用就是建立在这种极其复杂的行为之上的。在实际处方过程中,除了要考虑个体自身的整体情况、周围的社会与自然环境情况,同时还要考虑证候可能发生的传变,证候可能伴有的兼证、并证等因素,而医生本身的知识结构、悟性以及经验都会对方剂配伍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除了上述两个主要方面的因素所具有的规则外,还应该存在一些辅助的方剂配伍规则,但限于目前数据存在的状态还很难开展计算机辅助方剂配伍规则的实际研究。目前,我们所做的工作还只局限于很表浅的分析。对于证候和方剂这样两个复杂巨系统所产生出的海量数据,用单一的方法处理很难真正认识其内在的本质性的规律。但这两份还很表浅的工作已经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结果。此外,在方剂配伍规则研究中,计算机所得出的结果必须依靠领域专家用领域知识对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从中找出真正有用的知识。因此,计算机辅助方剂配伍规则的研究必须是以人为主、人机结合,才有可能得到有用的知识。同时,由于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因此,这些知识的正确性也只有通过临床或实验研究的实践才能最终得到验证。尽管如此,用这种方法已经取得的初步成果对认识方剂配伍规则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如果能够将此项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下去,那么,对于认识方剂配伍规则、推动中医药学发展,必将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