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炮制工艺的实验研究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 水蛭为水蛭科动物水蛭Hirudo nipponica whitman、蚂蟥Whir—mantia ptgra(Whitman)或柳叶蚂蟥Whitmania acranulata(Whitman)的干燥全体,具有破血逐瘀、通络的作用,主要含有蛋白质、氨基酸、肝素、抗凝血酶、水蛭素
水蛭为水蛭科动物水蛭Hirudo nipponica whitman、蚂蟥Whir—mantia ptgra(Whitman)或柳叶蚂蟥Whitmania acranulata(Whitman)的干燥全体,具有破血逐瘀、通络的作用,主要含有蛋白质、氨基酸、肝素、抗凝血酶、水蛭素及一些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临床应用主要为炮制品。随着医药学的不断发展,水蛭的临床应用研究越来越深入,对水蛭的炮制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水蛭的炮制方法很多,质量各异,标准不一,古今有别。为使水蛭的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有据可依,笔者对水蛭的炮制工艺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特别以醇溶性浸出物、水溶性浸出物、总灰分为标准,对沙烫、滑石粉烫、清炒、烘法炮制作一比较,以求找出一个较为科学的炮制方法,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1 材料
1.1 实验材料
1.1.1 水蛭:由我院药剂科提供(自行收购),经鉴定为正品水蛭。
1.1.2 沙烫水蛭:取适量沙烫至滑利后,加入净水蛭,不断翻动,烫至5 min,取出约全量的l/3;烫至lO min,取出剩余部分的1/2;15 min后再取出剩余部分。全部放凉,分别研末,编为l号、2号、3号样品。
1.1.3 滑石粉烫水蛭:取适量水蛭用滑石粉烫至滑利后,放人净水蛭,不断翻动,烫至5min取出约全量的l/3;10min后取出剩余部分的1/2;15 min后再取出剩余部分。晾干,分别研末备用,编为4号、5号、6号样品。
1.1.4 清炒水蛭:取净水蛭置热锅内,文火翻炒,5min后取出约全量的1/3;10min后取出剩余部分的1/2;15min后再取出剩余部分。放凉,研末备用,编为7号、8号、9号样品。
1.1.5 烘法炮制水蛭:取净水蛭放人60%烘箱中,烘烤l h,取出放凉,研末备用,编为lO号样品;取净水蛭放入100%烘箱中,烘烤1 h,取出放凉,研末备用,编为1 l号样品;取净水蛭用适量黄酒浸润后,置60℃烘箱中,烘烤l h,取出放凉,研末备用,编为12号样品;取净水蛭用适量黄酒浸润后,置100%烘箱中,烘烤l h,取出放凉,研末备川,编为13号样品。
1. 2 仪器与设备: 炒锅;烘箱。
2方法与结果
2. 1 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测定
取样品l~2 g,称定重量,置100 mL锥形瓶中,精密加入乙醇50 mL,称定重量,静置1 h,水浴加热回流1 h,放冷,取下锥形瓶,称定重量,用乙醇补充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取滤液20mL,置干燥器,放人恒温的蒸发器中,蒸下,于105℃十燥3 h,移置干燥器中冷却30min,精密称定重量,计算。表l。
2 .2 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测定
参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热浸法),用蒸馏水代替乙醇为溶剂即可。
2. 3 总灰分测定
取样品按2000年《中国药典(一部)》附录方法测定,结果见表。
表 总灰分测定结果(%)
样品 清炒法 烘法 沙烫法 滑石粉烫法
总灰分 0.312 6 0.372 3 0.889 l 1.73l 7
2.4 结果分析
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大小(因3号、6号样品已烫焦,故不做标准判定)依次为:10>9>8>1>7>4>5>13>ll>12>2;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大小(除3号、6号样品)依次为:10>9>8>1>7>4>13>2>1 1>5>12。由表2可知总灰分含量大小依次为:滑石粉制>沙烫制>烘制>清炒。因此,烘法是最经济实用的炮制方法,依次为烘法>清炒>沙烫>滑石粉烫。
3 讨论
3.1 滑石粉烫、沙烫在时间短、温度低的情况下溶出率较高,但其温度、时间小易掌握,易造成药品焦糊,浪费原料,其炮制品黏附辅料较多,影响药材质量。清炒法虽与烘制法的实验数据较为接近,但清炒法浪费人力、物力,炮制程度不易控制,成品炮制不均匀。烘法则减少了人力、物力,温度时间程度易于控制,接触沙尘少,炮制均匀,无焦糊现象,药材纯度高,质量优,并可以批量生产。
3. 2 水蛭为动物类药,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并含有多种氨基酸。确人曾对生、酒制、烫水蛭中的蛋白质作了比较,发现制水蛭中蛋白质利于浸出,烫水蛭中蛋白质则因变性而不易浸出。
3.3 根据实验研究结果以及笔者所掌握的资料,认为按如下方注炮制水蛭:即将水蛭在捕捉后洗净、晾干、切成均匀丝状,于烘箱 (大量用烘房)60℃,l h烘干至酥脆,取出均匀喷洒适量黄酒,放凉晾干。这种方法更为科学,不但易控制温度、时间、炮制程度,使水蛭酥脆,便于溶出有效成分,矫臭矫味,增强疗效,而且杂质少、药材纯度高,并可大批量生产。
摘自《中国药业》文/汤晓,杜中惠,李强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