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证治探析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 络脉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理论体系之一,肇始于《内经》,发展于仲景,充实于金元,兴旺于明清,至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之时,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往较重视经脉的研究(如针麻、经脉实质等),而忽略了对络脉的研究。但
络脉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理论体系之一,肇始于《内经》,发展于仲景,充实于金元,兴旺于明清,至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之时,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往较重视经脉的研究(如针麻、经脉实质等),而忽略了对络脉的研究。但随着心脑血管病增多及活血化瘀法研究的兴起,络脉学说的研究也随之升温。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络脉理论和络病诊治进行整理研究。
1络脉解剖特点
从络脉的组织结构和分布特点可见络脉在循行上沿经布散,纵横交错,形成一个遍布全身内外、从大到小、成树状或网状的如环无端、流注不已的循环系统,是脏腑内外整体协调联系的重要组织结构。
络脉在人体的部位有深浅之分,虽然《灵枢·百病始生》有“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的描述,但真正使其成为理论体系用以指导临床,则当推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其谓在体表、头面浅表部位者为浮络,属阳络范畴;分布于体内深部,系于脏腑及其外廓者为脏络、腑络,属阴络范畴;而经脉介于二者之间,构成了浮络、经脉、腑络、脏络、脏腑的层次系统。阳络位于浅层,易被外邪所伤,阳络伤轻则发斑发疹,甚则络脉损伤,血外溢而成咯血、衄血等;阴络位于里层,病久邪由表入里,伤及阴络,渐入脏腑,继而血内溢而致尿血、便血,甚则留伏较深,而成为坚结不散之痼疾。经脉粗直为主干,贯通上下,若有外邪入侵,其传变迅速,不易形成气血阻滞;络脉细微,纵横交错,缠绕而呈网络,如外邪袭来,不易传变,常致气滞血瘀,络脉阻滞。故有“久病入络入血”之谓。
2络脉生理功能
经脉以运行“气”为主,即所谓“经气”;络脉以运行“血”为主,即所谓“血气”。络脉渗灌气血津液,具有满溢灌注和双向流动的特性。络中血气在循行过程中流注不已,既能布散津血于脏腑组织,又可向经脉灌注血气。脉外组织津液与脉内之血气不断运行于络脉内外,渗灌全身,以保证机体正常新陈代谢作用。
络脉既是气血津液贯通的枢纽,也是机体内外沟通的桥梁,使体表与内在脏腑相关,有其内必形诸外,故有“藏象”之说。心所以能开窍于舌、肝所以能开窍于目、脾所以能开窍于口、肺所以能开窍于鼻、肾所以能开窍于耳及二阴正是络脉传导感应的作用。在藏象学说中,络具有延续、贯通、承接、交互之意。五脏的相生相克和脏腑的表里皆靠经络维系,从而实现整个机体的自稳状态。若邪气袭入机体,则络脉尚有反映证候、抵御病邪的功能。络脉通过与病邪相争,能反映邪之性质及证候特征。如络脉感受寒邪则疼痛,反映了寒凝则痛这一特征;感受风邪则肌肤不仁,反映了风之为物善行数变。由于络脉贯通气血津液、沟通表里内外,故能平衡血气、协调阴阳,在一定限度内纠正气、血、阴、阳之偏盛偏衰,使机体的活动保持相对平衡。
3络脉病理变化
络脉纤细,分支多,分布广,所以一旦邪气犯络,客于络脉,则影响络中气血的运行和津液输布,导致络中气机瘀滞、血行不畅、津凝痰结、络脉绌急、络虚不荣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因此,络脉阻滞是络病的最基本的病理改变。
3.1气机郁滞
血气在络中运行不息。《灵枢·脉度》云:“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若邪气阻于阳络,血气运行受阻,势必影响气机运行而产生气机郁滞:况且,瘀阻络脉反过来亦会导致气机郁滞。近代文献运用逍遥散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反映了气阻络脉的存在。
3.2血行瘀滞
络脉以运行血气为主,若邪气袭络,久而不去,渐入阴络,势必导致血气受阻,滞留为瘀。所以,相对而言,络病以血行瘀滞最为常见。瘀血停留常引起络脉阻滞,气血津液流行障碍,瘀血与邪气凝结络脉,缠绵不去,渐成痼疾;且血气运行不利,血难循络而行,导致血溢络外,更加重了络脉阻滞状态。
3.3津液聚结
津液出入于络脉内外,依络脉输布,赖阳气运行。若邪客络中,气血不行,则津液不布,或滞于络中,或聚在络外,而为痰为饮。《灵枢·百病始生》云:“津液涩渗,著而不去。”津液涩于络中,渗于络外,著而不去而成症积。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不乏痰阻络中的病案。
3.4络脉绌急
络脉因受寒邪而致收引、挛缩,络脉绌急,疼痛不已。寒主收引、主痛,所谓“痛者寒之多也,有寒故痛也”。《灵枢·百病始生》亦云:“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络脉绌急与近代冠状动脉痉挛学说颇为相似,临床对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从络脉绌急论治,颇有效验。
3.5络虚不荣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血气由络脉渗出于脉外,温煦濡养脏腑组织,肌肉、筋骨得养则感觉灵敏。阳气虚馁,则经络空虚,脏腑失于濡润温养,外邪乘虚而入,津血停聚互结为病。络中虚衰,最易致络中血瘀、痰阻、气滞,小疾积大,大病沉疴,缠绵不愈,虚者更虚。故王清任认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乏力,必停留为瘀”。
4络病治疗法则
叶天士云:“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治络之法,总以疏通络脉为主,根据病情的深浅轻重之不同,而辨证用药施治。
4.1以辛味之药疏通瘀滞
辛主散,既通阳络,又疏阴络。叶天士谓“络以辛为泄”,“酸苦甘腻不能入络”,故治络病者以辛为主。临证用辛温通络之品如桂枝、小茴香、羌活、独活等与活血药配伍,既能引诸药直达病灶而发挥药效,又可借其辛香理气、温通血脉以推动气血运行,有利于瘀阻络脉等证的消除。对络脉绌急因寒而致者,则加辛温散寒之品如川乌、草乌、附子、细辛等温阳散寒,其疗效更佳。
4.2以虫类药物搜剔络脉
宿疾沉饮,凝痰败瘀,混处络中,汗、吐、下法难以奏效,又非草本类药物攻逐可获效;而虫类走窜,擅入络脉,能搜邪剔络,无血者走气,有血者走血,灵动迅速,擅长搜剔络中瘀浊,使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从而祛除络中宿邪,药如全蝎、蜈蚣、地龙、穿山甲、水蛭、虻虫、壤虫、蝉蜕、僵蚕等。虫类搜剔,佐以补剂,则可达到驱邪而不伤正的效果。
4.3以藤类药品畅通络滞
《本草便读》日:“凡藤类之属,皆可通经入络。”盖藤类缠绕蔓延,犹如网络,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其形如络脉。因此,对于久病不愈,邪气入络,络脉瘀阻者,可加藤类药以理气活血、散结通络,药如鸡血藤、络石藤、海风藤、忍冬藤、天仙藤、伸筋草等。
4.4以血肉之品通补络道
络病日久,营卫失常,气血不充,络道失养。大凡络虚,通补最宜,血肉有情之物皆通灵含秀,擅于培植人身之生气,如鹿茸、龟甲、紫河车、猪脊髓、阿胶、海狗肾、羊肾之属。以阳气生发之物壮阳气、至阴聚秀之物补阴精,培补络道,当有其功。故叶天士云:“余以柔济阳药,通奇经不滞,且血肉有情,栽培身内之精血,但王道无近功,多用自有益。”久病入络多兼正气虚弱,治疗之时予以血肉有情之品,有事半功倍之效。
5典型病例
陈某,女,80岁,有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病史,2002年 10月7日初诊。近1年来反应迟钝,步态不稳,并逐渐加重,伴有表情淡漠,神萎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下降,答非所问,白日呆坐嗜睡,入夜吵闹不休,舌紫,苔薄白,脉细弦。cT示:脑萎缩。经长谷川量表评分诊断为血管性痴呆。证属气阴不足,脑络瘀阻,血不养脑。治宜补气养阴、辛甘通阳。药用炙黄芪15 g,党参、麦冬各10 g,五味子6 g,石菖蒲30 g,炙远志10 g,茯苓30 g,水蛭5 g,黄连3 g,川芎15 g,细辛3 g,赤白芍各15 g,决明子30 g,桂枝3 g,苍白术(各)10 g,炙甘草3 g。上方治疗1月,表情呆滞好转,已有笑容,并自己计算就诊日期,嗜睡略平,饮食尚可,大便略畅。舌紫红,苔薄白,脉细。效不更方,仍以原方加入龟甲、龙骨等血肉有情之品调治2个月,患者神情渐佳,记忆、计算能力均有提高,生活基本能够自理。
按:本例患者老年气阴不足,复有脑络瘀阻,血不养脑。拟取黄芪生脉饮补气养阴,重用桂枝、川芎、赤白芍、细辛、甘草大剂辛温之品疏通脑络;辅以水蛭搜剔脑络瘀血,以求“脑髓纯则灵”之效;佐以石菖蒲、远志、茯苓、龟甲、龙骨开窍益智,决明子通腑醒脑。诸药合用,通络化瘀,坚持服药数月,故而效果显著。
摘自《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文/颜乾麟 王宇峰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