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科技前沿 > 正文
  • 中药材龙胆斑枯病及其防治方法的研究

  • 来源:《中医药信息》 作者:马伟 马玲 谢家全 王宝秋 王振月 时间:2008-01-29 15:41:56
  • 核心提示:龙胆草(Gentiana scabra bung)属于龙胆科龙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属辽东山区特产药材。1985年,辽东山区成功地将龙胆草从山上野生状态引种归圃栽培。随着人工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病原菌的逐年积累

    龙胆草(Gentiana scabra bung)属于龙胆科龙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属辽东山区特产药材。1985年,辽东山区成功地将龙胆草从山上野生状态引种归圃栽培。随着人工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病原菌的逐年积累,龙胆斑枯病逐年加重,在2,3年的龙胆草上发病率高达100%,发病后期龙胆草叶片几乎全部枯死,已成为龙胆草的毁灭性灾害。

    1斑枯病

    11病原菌的研究

    111病原菌的鉴定  三浦道哉等首次报道了龙胆草斑枯病在我国的熊岳城、草河口两地的发生情况,认为引起龙胆草斑枯病的病原菌是Septoria gentianae smicrospora,并作了简要描述。戚佩坤等1966报道了吉林省龙胆草斑枯病病原菌鉴定结果,与三浦报道种类一致,仅为害症状有所不同。鄢洪海等通过对东北地区龙胆草斑枯病的调查,借助孢子悬液分离法,同工酶等技术对其进行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致病性及寄主范围的测定和可溶性蛋白质电泳图谱的测定,结果表明:龙胆草斑枯病菌有Septoria microspora Speg.、Sgentianae Thum.和.sgentianicola Baudys ef Picb.。其中,smicrospora为害性最强,是主要病原菌。3种病菌产孢方式均为全壁芽生合轴式,分生孢子以Sgentianicola为最大,以smicrospora为最小,且它们分生孢子两端都较尖。而5gentianae孢子基部较钝,3种病菌分生孢子的分隔数目较大,且特征稳定,通常.smicrospora 1—7个分隔,4个分隔较多,sgentianae 02个分隔,而sgentianicola绝大多数3个分隔。

    112病原菌生物学特性鄢洪海等通过不同培养处理,对龙胆草斑枯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病原菌对营养要求较严格,在PDA+寄主煎液培养基上生长发育最好。对c源的利用上,单糖好于双糖,双糖好于多糖。该病菌属喜氨态氮的真菌,病菌产孢需要光照,但光照对生长影响不明显。在温度25℃pH62,水中有空气条件下,萌发最快最好。

    姚远等对龙胆草斑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发现,该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菌目、壳针孢属真菌,是一种耐高温、高湿、喜光性真菌,最适温度是2025,最适pH67,菌丝在PDA上能够很好的生长和产孢。分生孢子的抗逆行较强,萌发率可达40%一65%。该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器和菌丝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为翌年病害的初发流行提供了大量菌源。

    12病害的侵染来源

    龙胆斑枯病的侵染来源有两种:一是多年生龙胆草生长在这里,病原菌的菌丝或分生孢子器在土壤或田间病残体上越冬。翌年通过风雨及叶片之间接触或人为活动等进行传播。病原菌在一个生长季节里,可发生多次再侵染,使病情加重。二是每年秋季采种时,大量菌丝体,分生孢子器或侵染植株的落叶、病茎碎块混入种子中,导致育苗田病害流行,为育苗田的初侵染来源。

    13病害的发生特点

    当春季气温达到10℃以上时,分生孢子即可萌发,开始侵染叶片。出现病症10d后病斑上即可形成分生孢子器。在降雨和结露的情况下,分生孢子经雨露传播进行再传染,导致龙胆草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发病。此病始发期为5月末6月初,7月至8月为雨季盛发期,9月初至9月末为秋后慢发期,10月份随着温度下降植株枯萎,病菌进人越冬休眠期。王喜军等通过对23年生的龙胆病情进行定期定点调查,将病情指数绘制成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建立数学模型,即可描述病害季节性动态。

    14病害症状

    患病植株的叶片上出现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直径2—12mm,有轮纹。中央颜色稍浅,病斑两面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严重时病斑汇合,叶片枯死,最后导致整株枯萎。病斑多发生在叶中部,该类型病害多从6月初开始发病,前期较重,后期转轻。仅见于三花龙胆的斑枯病多从叶片边缘开始,半圆形,灰褐色,病斑较大,分生孢子器在叶两面生,发病较晚,7月上中旬开始,89月为盛发期。

    15病害影响

    龙胆的有效成分是龙胆苦苷,苷类成分含有糖基,是光合作用产物,在一定光强范围内,光合作用增强可促进苷类成分积累,龙胆斑枯病发病后期,龙胆草叶片几乎全部枯死,降低了光合作用能力,减少了苦苷类成分积累,使得龙胆品质严重下降。王喜军等根据龙胆的病情指数范围对其有效成分含量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龙胆苦苷含量随病情指数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病情指数在小于70时,龙胆苦苷成分含量下降并不明显,当病情指数大于70时,随病情加重,龙胆苦苷含量显著下降,病情最重(病情指数为961)龙胆比病情最轻(病情指数为55)的龙胆苦苷含量降低146%。

    2综合防治措施

    21控制初侵染源

    211土壤消毒  由于苗期病害主要以土壤传播为主,其病原菌大部分为土壤习居菌,成为苗期病害的侵染来源,用药剂消灭这些侵染来源是非常有效的防治措施。麻俊宝等在做畦时用50%的多菌灵78g/ m2或瑞毒霉710g/m2进行土壤消毒,以消灭杂菌。孙华等在龙胆播种前,用55%敌克松200倍液进行土壤消毒。傅俊范等在龙胆草出土前30d,采用30%土壤消毒剂500倍液对龙胆草苗床和作业道进行喷施消毒,降低地表、病残体上的越冬菌原基数,推迟病害始发期。

    212种子消毒麻俊宝等指出:尽量选用无病的种子栽培。播种前,种子可用50%的多菌灵,8001000倍液室温下浸种100—150min,或70%的代森锰锌500倍液浸种60min

    213种苗消毒  病原菌主要来自种苗,种苗较集中,处理容易,用药量也少。因此,种苗处理是一种优先采用的防治措施。孙海峰等对移栽前种苗以不同药剂处理,结果:以7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和700倍液浸种苗12h后移栽,防治效果最佳。

    214销毁病残体秦佳梅等指出,枯死的病叶中带有大量病菌孢子,是主要侵染源,故秋天要彻底清理田园,搞好田园卫生,将枯枝落叶集中于田外烧毁。

    22田间管理

    22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是通过田间栽培措施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条件,从而使病害发生减轻,具有经济、环保、安全等特点。姚远等研究发现,龙胆草与高杆玉米田间作遮荫栽培田比裸露栽培田发病轻。无遮荫地块调查,其发病率为100%,病指为4097;在间种玉米遮荫的情况下,其发病率为7140%,病情指数为2132;同时,间作玉米遮荫可以使该病的始发期推迟为1周左右。孙海峰等研究了龙胆种苗等级、移栽密度、移栽时间、前茬作物、遮荫等与龙胆发病关系,结果表明:一等种苗、移栽密度为85株/m2、秋季移栽、并采用间作及遮荫、轮作等可减轻发病。吴淑芹等用遮阳网覆盖龙胆草,为其生长形成了良好的遮阳条件,形成一种弱光条件的田间小气候,减少了斑枯病的侵染机会,发病时间比裸地栽培迟15d左右,发病率为234%。

    222药剂防治  当田间发现病害时要及时进行施药防治,以防治病害加重。李景发等在发病初期用1000倍液的甲基托布津、500倍液的50%的多菌灵、800倍液的75%百菌清进行防治,可一定程度上降低翌年病情。孙海峰等在龙胆草发病期间,以不同药剂进行喷雾防治,田间药剂筛选表明,以500倍液的75%百菌清、500倍液的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的64%杀毒矾防治效果最佳,经5次用药,于9月中旬把龙胆病情指数控制在60以下。

    22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安全、环保、维护生态平衡等特点,但技术和成本较高。孙海峰等以龙胆斑枯病菌(Smierospora Speg)为供试菌种,对9种中药乙醇提取物进行抗龙胆斑枯菌试验,结果9种中药乙醇提取物均有抑制作用,其中蛇床子、川楝子、知母14d最低抑菌质量浓度小于01g/ml,具有较强的抗龙胆斑枯病菌作用,可进一步开发为防治龙胆斑枯病药。

    3总结   

        鉴于以上各点,龙胆草斑枯病要预防结合多角度,全方面展开。一方面要通过科学的种间管理,改善种苗的生长环境,提高植株对病害的抵抗力,避免或减轻病害症状。另一方面,从病害的传染源人手,跟踪病菌的传播途径,争取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达到最大的防治病害。   

        随着环保的大力倡导,栽培中应尽量选用安全、高效的绿色杀菌剂。尽可能减少药物残留及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程度。同时加大生物防治的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尽早推广于实践。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