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施治乙型肝炎方法新探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 乙型肝炎起病隐匿,容易复发,每迁延成慢性,并有进一步发展成肝硬化、肝癌的趋势。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保肝降酶是目前西医学治疗乙型肝炎的主要手段,主要用药以干扰素,阿糖腺苷等价格高,不良反应多,停药后反复为特点的
乙型肝炎起病隐匿,容易复发,每迁延成慢性,并有进一步发展成肝硬化、肝癌的趋势。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保肝降酶是目前西医学治疗乙型肝炎的主要手段,主要用药以干扰素,阿糖腺苷等价格高,不良反应多,停药后反复为特点的药物,所以迄今国内外尚无理想的乙肝治疗药物。我们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取得显著临床效果,兹结合临床实际,谈谈乙型肝炎的中医辨治思路与方法,以与同道共磋。
l病毒感染是主要致病因素
疫毒是指较六淫病邪损害更强,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病邪,在古代文献中,又称为时气、非时之气、异气、疠气、杂气、毒气等,其所致病症一般称为“温病”“温疫”等。疫毒致病的最大特征是传染性强,易于发生流行。故日:“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温疫论》)。祖国医学还认识到疫毒并非一种,而是一病一“气”,如吴又可在《瘟疫论》中就指出:“为病各种,是知其气不一也”,“杂气为病,一气自成一病”,“有某气专人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故众人之病相同”。这种“一气自成一病”和“一病自有一气”的观点,与现代医学认为每种传染病皆有其特异性病原体惊人相似。因引,疫毒的实质就是现今引起各种传染性疾病的特
异性致病因子。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乙型肝炎是乙肝病毒(HBV)经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性接触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吸血虫传播等途径感染而发病的。由于乙肝发病相对较痢疾、肺痨来势较缓,一般性、短期的接触发现不了其传染迹象,因此祖国医学未能将其从一般胁痛、黄疸区分开来,治疗也没有能向治疗其它温病一样重视对疫毒病因的祛除,这也可能是乙肝中医治疗疗效平平的原因所在。其实,乙型肝炎发病具有疫毒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即传染性、流行性、症状相似、发病急、病情重等。乙肝疫毒感染人体后,不仅引起机体的脏腑组织功能失调,导致其发病,还蛰伏于体内,通过饮食、肌肤或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染给他人,致使他人发病。蛰伏于女性患者体内的疫毒还可通过分娩等途径传染婴儿。因此,疫毒感染应是导致乙型肝炎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治疗乙肝也应向中医治疗其他传染病一样,“因邪而发热,但能治其邪,不治其热,而热自去”(《温疫论》),重视对乙肝病毒的清除。
笔者认为,将乙型肝炎的发病原因界定为疫毒之邪,既与现代医学认为乙型肝炎的发病原因是感染乙肝病毒相一致,更重要的是为运用清热解毒祛邪药物治疗乙型肝炎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提高中医治疗乙肝的疗效。
2疫毒湿热瘀郁,肝脾肾失养是主要病理环节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明肝病易于传脾,乙肝不例外。肝主疏泄。导致乙肝的病毒之邪具有偏嗜肝脏特性,疫毒无论是从血液入肝,还是从消化道侵入肝脏,结果基本都是导致肝郁气滞,乘犯脾胃,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水谷津液不归正化,变生内湿。因此乙肝患者除可见有胁肋胀痛、噫气、性情急躁等肝郁不达症状外,每易出现脘腹胀闷、厌食油腻、恶心呕吐、口淡乏味、便溏泄泻、舌苔厚腻等脾虚湿盛症状。由于疫毒之邪本具火热之性,故每与湿邪胶结,病久入络,而成湿热疫毒瘀郁之证。湿性缠绵是乙肝容易形成慢性的根蒂。
疫毒湿热之邪内郁,日久不愈,或内因脾胃,气血化生不足;或邪郁而从火化,耗伤阴津;或火热之邪深入营血,耗血动血,损伤肝阴。而乙癸同源,肝病日久,累及肾阴亦虚,而表现为肝肾阴虚之证,症见胁肋隐痛、口干烦热、目干目涩、大便秘结、腰膝酸软、女子经少经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阳互根,阴病及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晚期亦可出现肾阳不足之证,表现为面色恍白、畏寒怯冷、足跗浮肿、性欲淡漠、阳萎、早泄、舌淡有齿印、脉沉迟等肾阳不足证候。
因此,乙肝病位主要在肝脾肾。疫毒湿热瘀郁,肝脾肾失养是其主要病理环节。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3清化调养是治疗大法
治疗乙型肝炎应以清化调养为大法。中药具有独特疗效,如大黄、黄芩、黄柏、黄连、黄芪、连翘、贯众、佩兰、厚朴、丹参、郁金、赤芍、虎杖、茯苓、五味子、茵陈、白花蛇舌草、叶下珠等具有抑制乙肝病毒(HBV),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功能。清化者,清解泄化疫毒湿热瘀血,祛邪以扶正也。调养者,调养肝脾肾,匡正以祛邪也。临床时,尚须辨清湿、热、瘀的熟轻熟重,是脾虚还是肝肾虚,以及标与本的的缓急轻重等等具体问题,灵活组方药,利用中医中药优势来控制乙肝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防止进一步肝纤维化,并控制和治疗一部分癌前病变。具体而言有如下一些治法。
3.1脾胃湿热型症见口苦咽干,纳呆欲吐,全身困倦,肝大有压痛,巩膜轻度黄染,脉沉弦。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增高,两对半大三阳。B超:肝光点增强、增粗。治以健脾和胃,清热利湿佐以祛毒扶正。拟方:太子参、自术、五味子、草蔻、佩兰、茵陈、虎杖、黄芪、
灵芝、三七、半枝莲。
3.2肝胆湿热型除上见症状外,兼有两胁作痛,小便赤,大便干,舌苔黄厚,脉滑。肝功、两对半均异常,B超肝脾稍大,肝内光点增强、增粗,胆囊壁毛糙。宜清热平肝,燥湿利胆,祛毒扶正。拟方:柴胡、胆草、金钱草、蒲公英、赤芍、丹参、郁金、黄芪、五味
子、大黄、芦荟、水牛角。
3.3肝肾阴艟型症见腰酸腿软,头晕疲倦,失眠多梦,肝区隐 痛,舌净无苔,脉沉细弦。化验,肝功能长期异常,两对半一般小 三阳,B超肝脾大,肾盂光点分离。宜滋补肝肾,扶正祛毒。拟 方:首乌、当归、沙参、五味子、女贞子、淫羊藿、鳖甲、丹参、灵芝、 黄芪、黑蚂蚁、白花蛇草。
3.4肝胃不和型症见恶心,欲吐,胃脘胀闷,两胁窜痛,蜘蛛痣, 肝掌,大便不:畅,舌苔淡白,脉沉弦滑。肝功能异常。宜疏肝和 胃。拟方:黄芪、旋复花、香附子、佩兰、丹参、佛手、五味子、苡米、 三七。
3.5气滞血瘀型症见腹水,腰酸腿软,便秘尿少,下肢浮肿,舌 绛苔薄黄,脉沉细数,化验,蛋白比值平,B超肝边界欠规整,脾 大,腹水。治宜活血化淤。拟方:黄芪、当归、胎盘、丹参、泽泻、猪 苓、红花、桃仁、水蛭、虻虫、山甲、莪术。
3.6脾肾两虚型症见腹水,腰酸腿软,便秘尿少,下肢浮肿,舌绛苔薄黄,脉沉细数,化验,蛋白比值平,B超肝边界欠规整,脾大,腹水。治宜健脾益肾。拟方:黄芪、沙参、生地、山药、丹皮、云苓皮、大腹皮、白花蛇草、冬瓜仁、西洋参。
4讨论
本病的病机主要是肝脾肾脏虚损失调均可出现湿阻,气滞血瘀,水聚,标实之象,扶正为本,以补脾养肝滋肾祛毒为标,清热渗湿,行气活血,化滞破瘀逐水治标。在临床中治疗乙肝特别注重扶正祛毒,因为湿毒内蕴,土壅木郁毒犯肝胆,就会出现肝源性胆囊炎。毒羁日久,肝胆郁滞,久病人络,就会导致气滞血瘀,毒痼正虚,肝气亏损,气虚及血,血虚及阳,方中重用黄芪、当归、枸杞、灵芝、西洋参、黑蚂蚁,有促进T细胞数量的增加,淋巴母细胞的转化,增强机体免疫力。大青叶、重楼、虎仗、茵陈、半枝莲、蜂房、红花、水牛角、白花蛇草、有抑制HBsAg的作用达到祛毒的目的。枸杞、红花、丹参、三七、郁金能活血化瘀,增强免疫力,改善肝微循环,抑制肝纤维化,促进抗体的产生。五味子、垂盆草有降低转氨酶的作用,特别是大枣、桑椹、猪苓、苡米、甘草有促进肝细胞再生,增强细胞免疫力,抑制病毒,效果较好,经I}6j床反复验证,疗效确切。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