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科技前沿 > 正文
  • 中医外治法治疗中风偏瘫研究现状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 中风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疾病之一,常留 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 带来沉重负担。现代医学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不尽人意,中医药 治疗该病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来随着各种治
    中风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疾病之一,常留 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 带来沉重负担。现代医学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不尽人意,中医药 治疗该病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来随着各种治疗手段不断完善,在 中医外治方面疗效有所提高。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外治中风偏瘫 的进展综述如下。 l 对偏瘫上肢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王小军利用川芎等中药对14例偏瘫患侧上肢进行药液 浸泡之后,结果皮肤表面的温度、动脉血流量、动脉血流速度较 药浴前均有明显改善,说明在康复治疗过程中,不仅应强调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还应关注其局部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以促 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2 治疗偏瘫运动功能障碍 2.1药物熏洗潘裕辉等对70例偏瘫均予中药内服及推 拿、功能锻炼等常规治疗,另以瘫复汤外熏;谭文澜根据“治风 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自拟活血通络洗剂治疗脑梗死后 偏瘫40例,均获得显著疗效。 2·2 穴位贴敷高彦堂…将中风后遗症期及恢复期偏瘫分为软瘫和硬瘫,分别内服中药、外贴瘫康灵1号、2号膏,总有效率达99.4%。傅丽萍等选用舒愈康贴膜穴位贴敷配合针灸,结果显示综合疗效显著。刘乃积用瘫可愈丸贴敷健侧臂臑、足三里等穴位,配合患侧相同穴位的针刺,总有效率93.7%。2·3药物擦涂徐文汇将细辛、桂枝、蜈蚣、地龙、乳香、没 药、红药、樟脑制成酒剂循经擦涂,再拍打皮肤至发红,最后用三棱针及梅花针刺血,配合内饮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遗症29例,总有效率97%。 3 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 肩手综合征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亦被称之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肩痛性运动障碍与同侧手肿胀疼痛,其发病率高达12.5%~70.0%。本症严重影响中风患者瘫痪上肢功能的恢复,如不及时治疗,最终导致手部肌肉萎缩,手指挛缩,上肢功能丧失,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3·1 熏洗治疗朱瑞雪用透骨草等煎液熏洗患肢,总有效率96.15%。赵英选择活血祛风、舒筋活络中药煎液熏洗患侧手及上肢、肩部,同时配合上肢功能训练;陶素爱等在中药熏 洗的基础上配合推拿手法,结果均获显著疗效。 3·2 煎液热敷李燕梅治疗本病48例,采用立舒洗剂 200ml,擦洗患肢,然后用毛巾浸药液趁热敷于患肢上,同时配合运动,结果显效36例,有效8例无效4例,优于对照双氯芬酸 钠组。李惠兰等对65例患者采用运动疗法及作业疗法,治疗组加用中药与巨刺治疗,选用黄芪等煎液外敷,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管华盈采用中药湿热敷治疗本病68例,以治疗 巾入煎汁充分浸泡敷于患处,总有效率95.6%。 3·3 穴位热敷黄爱玲…将中药(公丁香、肉桂、细辛、吴茱萸各20g)加入500g食盐放入铁锅内加热焙炒,待中药和盐加热后用纱布包好,适宜温度后直接进行患侧穴位热敷,结果总有效率93%。 4 治疗中风偏瘫患肢肿胀 中风患者瘫肢肿胀,其特点大都分部在手三阳经之手足背部。多在久立、行走、天气寒冷季节复发,肿胀甚者,手指、手背、足趾、足背骨形标记模糊,活动受限,患肢不温。 4·1 熏洗治疗 安凤华等用穴位按压加苏木等熏洗治疗瘫肢肿胀100例,总有效率99%。王昀等观察65例中风病患肢肿胀者,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使用疏血通注射液和胞二磷胆 碱静滴,治疗组另内服中药,并以海风藤等水煎浸泡患肢,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2%,优于对照组的80%。石奕丽用熏洗方(艾叶、大青盐、川椒、桂枝、川芎、丹参、牛膝、干姜)煎汁熏洗,配合针刺手法,结果显效30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3%。张雅萍等自拟方药,水煎取汁500ml熏洗患肢,总有效率90.8%。潘少雄等以生川乌、生草乌、红花、桂枝、苏木、姜黄、急性子、透骨草、伸筋草、鸡血藤、薏苡仁、茯苓煎液熏洗患 肢,总有效率92%。 4·2 浸泡外洗曹圣芹等对96例患侧手足肿胀的脑卒中患者采用足浴健身器进行手足中药浴、温灸、按摩穴位治疗,结果在消肿、止痛方面作用明显,掌指关节活动度能较好保持,甲襞微循环CDFI显像显示血管口径血流速度和波峰形态均明显改善。薛秀娟等用外洗方(透骨草、防己、姜黄、三棱、莪术、桂枝)轻者每日1剂,于晚餐后煎汤800ml外洗,药渣外敷;重者每日2剂。结果总有效率93.7%。康国喜用中药生草乌等煎煮滤取药液,先以药雾熏蒸患肢,待药液温度适宜,浸泡患肢,总有效率92%。贾庆国等用桑枝等煎液反复洗患肢浮肿部位,总有效率96.7%。李兰波治疗中风后瘫肢水肿,56例患者予以内服中药同时加用开水1000ml冲芒硝100g外洗患肢,结果总有效率100%。王建青采用常规治疗配合中药泡浴治疗该病,将患者63例分为两组,治疗组以黄芪、当归、赤白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路路通、木瓜等焙干研细末以过滤包裹用温开水冲泡,对照组服利尿剂加上肢理疗对症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水肿消退、肌力逐渐恢复、残障肢体功能恢复程度改善亦优于对照组。 5 治疗中风后肢体疼痛 中风偏瘫患者多易并发关节肿痛、挛缩,甚至出现僵直,完全失去运动功能,这主要是由于中风患者渡过急性期进入恢复期后,偏瘫肢体因活动受限,运动不足,血液循环障碍,引起关节囊、韧带、肌肉、肌腱的挛缩,以及对麻痹肌的过度牵拉而造成,对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很不利,且对患者心理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不可忽视。 黄欣等用透骨散治疗中风并发肢体疼痛,煎煮滤取药液倒入盆中,将患肢置于盆上热气熏蒸,待温度低后再洗患肢,总有效率96.87%。张艳梅采用党参等中药熏洗和向心性手法 按摩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6%。张远玲用皮肤针叩刺局部肿痛的关节,扣击至皮肤表面潮红或微渗血为度,然后将当归尾、落得打、木瓜、千年健、伸筋草、忍冬藤、地鳖虫、红花、丝瓜络煎煮取汁,充分浸泡治疗巾敷于患处。结果疗效明显优于仅用中药湿热敷者。 6 治疗肌张力增高 中风后肌张力增高是脑血管病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牵 张反射亢进所致,临床治疗颇为棘手。 尹爱兵用川乌、木瓜、虎杖、川芎、红花、香附加75%酒精300ml浸泡1周后滤出药液,用棉签蘸取,配合手法推拿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结果总有效率100%。李建英等将温经散寒洗剂用水稀释3倍后,加入毛巾煮沸,将温度于41—43%的湿毛巾敷于瘫痪侧肢体,外包塑料薄膜,lOmin后更换1次,并作被动运动。结果254例中肩、膝关节活动度增加20%以上22例,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者192例,肌张力明显下降者188例;三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观察组。 7 分析 本文回顾1998-2004年30篇文献,治疗患者共2320例,12篇设有对照组,主要采用浸泡、熏洗、热敷、穴位贴敷、擦涂等方法,平均疗程16.08d,多为每日2次,每次10一60min不等。其中治疗偏瘫运动功能障碍者7篇,治疗肩手综合征者7篇,治疗肢体肿胀者11篇,治疗肢体疼痛者3篇,治疗肌张力增高者2篇。对肢体肿胀的治疗提及最多,主要采用浸泡和熏洗方法。30个治疗处方中使用中药90余种,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种药物为桂枝(17.2%)、当归(16.1%)、伸筋草(13.8%)、红花(13.8%)、川芎(12.6%)、透骨草(11.5%)、木瓜(9.1%)、桑枝(8.0%)、鸡血藤(8.0%)、丹参(6.9%)。以上药物主要有活血化瘀、祛湿通络的作用。 中风后期多由气机不利所致血瘀、痰湿瘀滞脉络,使患肢发生肿胀疼痛、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中药外治通过热力和药力的双重作用而取效:热能疏松腠理、开发毛孔、活血通络、松弛痉挛肌筋,药能对症治疗,改善肢体的血液供应,扩张微血管,改善血管和神经的功能。 外治法是在经络学说的启发下,并经反复临床验证后采用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其循行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在这些理论指导下采用外治法,其中,循经涂酒与拍打法是为了振奋经气、疏通血脉;熏洗浸泡则是借助药液的温度,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行,促进药物的吸收,使药效更好地发挥。 笔者认为,上述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目前仍没有规范的客观疗效评定标准,资料未设立对照组和定期随访,有的甚至未设定评定时间,缺乏严密的科研设计和系统的前瞻性研究及遵循随机化原则;未采用有效药物作对照组,没有尽可能采用双盲法观察、评价;在治疗机理的探讨上也多停留在经验水平,缺少现代药理、客观指标等现代化科技方法和手段。因此,应加强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现代化试验研究及科学的临床科研设计,使中医药外治法治疗中风偏瘫更上一个新的层次。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