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 小儿腹泻病属中医“泄泻”范畴,是儿科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己有很久远的历史,认为泄泻的发病原因为感受外邪,饮食内伤,脾胃虚弱,湿热蕴郁。病机为脾胃运化失常,清浊相干,并走大肠。因此无论感受外邪或
小儿腹泻病属中医“泄泻”范畴,是儿科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己有很久远的历史,认为泄泻的发病原因为感受外邪,饮食内伤,脾胃虚弱,湿热蕴郁。病机为脾胃运化失常,清浊相干,并走大肠。因此无论感受外邪或内伤饮食,皆能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故主要病变部位在脾、胃、大肠等,辨证应以寒、热、虚、实为纲。治疗方面主要是运用中药辨证施治,并配合针灸、按摩、外治法及专方验方等多种方法,取得良好疗效。本文拟将中医药对小儿腹泻病的有关认识及近年来诊治该病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1 古代医学文献对本病的论述
1.1 病名的认识小儿腹泻病属中医学“泄泻”范畴,“泄泻”一病《内经》以“泄”称之,汉唐方书包括在“下利”之内,唐宋以后方统称“泄泻”,其中“泄”与“泻”含义有别:泄者,漏泄之意,大便稀薄,时作时止,痛势较缓;泻者,倾泻之意,大便直下,如水倾
注,病势较急,然两者虽有缓急之别,临床所见往往难以截然分开,故统称之“泄泻”…。《素问·气交变大论》根据证候不同有“骛溏”、“飧泄”、“濡泄”、“注下”等病名。
1.2 病因病机的"Kie, 有关论述成人泄泻之病因病机的古代文献很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湿胜则濡泄”,指出泄泻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景岳全书·泄泻》:“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致脾胃受损,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化之气,不能输化,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探讨了泄泻与脾胃的关系。成人泄泻病因的分型可归纳为: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脾。肾阳虚五型,而小儿泄泻病因病机因其自身的特点而与成人不同,最早给予阐述的《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就曾提出:“小儿肠胃嫩弱,因解脱逢风冷乳食不消而变生吐利也”,首先谈到小儿泄泻与其脾胃虚弱有关。《小儿药证直诀》指出“吐利久不瘥”者,可导致“脾虚生风而成慢惊”,“吐泻久病……津液燥损,亦能成疳”;对小儿泄泻的转归有了一定的认识。《幼幼集成·泄泻证治》也提出“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营卫”。而《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吐泻论》指出:“小儿吐泻者,皆由脾胃虚弱,乳哺不调,风寒暑湿,邪干于正所致也”,该书还以病因不同将泄泻分为“冷泻”、“热泻”、“冷热泻”、“惊泻”等,将小儿泄泻的病因初步分为冷、热、惊及冷热夹杂四型。《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则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伤乳停食、脾虚中寒两型,认为:“小儿泄泻认须清,伤乳停食冷热惊,脏寒脾虚飧水泄,分消温补治宜精”。由此可见,
对小儿泄泻与脾胃功能关系密切这一认识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1.3 治疗的认识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一书,立《呕吐哕下利病》专篇,指出“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论述了虚寒下利的症状与治疗。《幼幼集成·泄泻证治》指出:“泄泻有三,寒、热、积也。寒泻者不渴,宜理中丸主之。热泻
者有渴,宜五苓散调六一散主之。积泻者面黄,所下酸臭食也,宜丁香脾积丸下之,积不去泻不止也”、“除疳泻为虚热泻,余皆脏腑虚寒怯弱得之”。《丹溪心法·泄泻》在全面论述湿、火、痰、积、气虚等导致泄泻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湿胜在泄泻发病中的作用,指出了治泄泻分利小便的大法,从而达到利小便而实大便的目的,对指导临床有深刻的意义。如《景岳全书》说:“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然利水之法,各有不同”,有“分其清浊”、“温阳利水”、“去其湿热而利之”等,并指出“泄泻之病多见小便不利。水谷分则泻自止,故日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然小水不利,其因不一,有可利者,有不可利者,宜详辨之”。李中梓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泄泻的治法,作了进一步的概
括,提出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等九法,对泄泻治疗学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2 近代医家对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主要研究
2.1 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董廷瑶认为伤乳泻皆因喂养不当,乳食杂进,恣啖生冷,停食不消,而成泄泻。泻多酸臭,腹满胀痛,啼哭厌食,小溲泔浊,舌质红,苔黄腻或垢腻。婴儿热泻多在夏秋之间,暑湿内扰,或冬春风温,热移大肠,症见发热或壮热,口渴溲赤,舌红苔黄。寒泻须审风寒与虚寒。风寒因寒邪入侵,症见便利而臭气不重,小溲清长,舌质不红,苔白,脉多浮缓,或有身热咳嗽等表证,治宜疏解表邪。伤阳多由寒泻传变而成,泻
利过多或过久,致伤阳欲脱,泄泻伤阴多由热泻传变而致。何炎燊认为幼科方书皆云泄泻不离乎湿,湿之与土同类相召,故病在脾胃。中气实者,病在阳明邪从热化。脾为阴土,故寒湿之邪多独犯脾;又小儿中气素虚者,虽感湿热之邪,亦可转入太阴而从寒化。寒湿内侵,泄泻无度,则中阳势微;或初属热泻,治不中肯或不彻底,或调护失宜,每致迁延不愈。此时虽无险恶之候,然脾困日久,健运失职,升降乖戾,遂变生虚实错杂之证,方书谓“久泻成疳”,古名“丁奚”者是也。江育仁认为小儿腹泻以夏秋季为多,主要是湿邪为患,临床以湿泻和湿热泻为常见,尤好发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湿泻易伤阳,湿热泻则最易伤阴,甚则可致阴阳两伤。如何掌握其偏湿和偏热的关系,是防治小儿腹泻的关键所在。王鹏飞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 充;而小儿腹泻则多以脾胃虚弱为主、病邪居次,治疗当以健脾 扶正固本为主,祛邪为次引。
2.2 辨证分型论治的相关研究 关于本病辨证分型的分歧较少,临床上通常分为五型,即乳食内伤、风寒外束、湿热内蕴、脾虚失运、脾肾阳虚。王桂珍将小儿泄泻分为食泻、湿热泻、伤风泻3型,共治103例,痊愈81例,好转13例,总有效率91.2%。王恩桂将小儿泄泻分为风寒型、湿热型、伤食型、脾虚型、脾肾阳虚型,应用白术、山药、扁豆、薏苡仁、茯苓、车前子,风寒加藿香、紫苏叶;湿热加黄连、白头翁;伤食加莱菔子、焦三仙;脾虚不加减;脾肾阳虚加炮附子、干姜。治愈率为83.7%,总有效率为95.3%。施贻杰将小儿秋季腹泻76例予以辨证分型治疗,外感夹湿热型治以疏风解表、清热利湿,用自拟蝉桑芩连汤(蝉蜕、桑叶、葛根、黄芩、黄连、益元散、茯苓、扁豆花、马齿苋),呕吐加竹茹,咳嗽加前胡、炙枇杷叶;外感夹食滞治以疏风散寒、消食和中,自拟荆防曲麦汤(荆芥、防风、焦神曲、麦芽、藿香、紫苏梗、炒苍术、大腹皮、厚朴),呕吐加姜半夏,泄泻无度加乌梅、煨坷子:外感夹脾虚型治以疏表化湿、健脾益气,自拟荆防山药汤(荆芥、防风、炒苍术、山药、炒薏仁、炒扁豆、炒鸡内金、煨葛根、乌梅),若水泻严重,手足凉,皮肤湿冷加炙附子、党参,口渴引饮,唇红口干加麦冬、生地。结果治愈53例,好转17例,无效6例。王树山等认为治疗腹泻应以健脾利湿为主要治法,用双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30例,显效14例,有效ll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3%。
2.3 脾虚泻的相关研究 对脾虚型泄泻临床又分为健脾益气、和胃利湿法及温中散寒止泻法。健脾益气、和胃利湿法常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而温中散寒止泻法常采用香澄散。参苓白术散经动物试验表明,对小鼠消化功能紊乱的模型具有促进糖吸收的作用,可通过增强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而起到保护机体组织的作用。其还可以保护肝线粒体合成ATP的功能,明显调节鼠肝细胞能荷平衡短期失调,使鼠体重增加,自由活动能力加强,缓解气血生成不足引起的气虚现象。此外,对免疫系统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而香澄散的实验
研究初步表明,外敷香澄散可明显抑制“脾虚”小鼠的肠推进功能,扩张大鼠肠系膜微血管,改善微循环。对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减轻胃肠道的亢进蠕动、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吸收功能、纠正胃肠道功能的紊乱有关。蔡炎辉等采用人参调脾散治疗小儿脾虚型腹泻80例,临床疗效显著引。陈兵等采用醒脾养儿冲剂治疗小儿腹泻病50例,临床疗效显著。王欣英等采用四物汤加减治疗小儿腹泻92例,疗效显著。张衍德等对病程超过2个月的慢性腹泻患儿66例,采用自拟健脾止泻散治疗,并与服用吡呱酸、参苓白术丸治疗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健脾止泻散对脾肾虚证及伤食证疗效均为100%,总有效率达95.45%,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3 结语
小儿腹泻在临床上病因不同、症状不同,须强调辨证治疗。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病因作出相应诊断,给予适当治疗,否则只是对症治疗,疗效则不持久。中医对小儿腹泻的治疗,目前常用的方法首先是辨证治疗,口服中药,根据临床表现辨证分型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其次根据不同病因可采用静脉给药,以达到清热利湿解毒作用,例如用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滴注,或用清开灵注射液等方法治疗,尤其对重症腹泻患者既利于脱水的纠正,又有利于炎症消失,可适当采用。此外还有穴位敷贴法、熏洗法、保留中药灌肠法及针灸推拿法等,针对不同患者选用相应方法,以达到提高临临床疗效目的,亦是值得应用的的疗法。
总之,中药治疗小儿腹泻前景好,尤其在当今对此病存在乱用抗生素疗效欠佳的情况下,发挥中医特色,开发中药制剂,针对病因治疗,调理气血,调整小儿脾胃功能,是为十分必要。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