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治疗近况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 慢性肾炎(又称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最终将发展成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疾病。临床上仍以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损害为基本表现。在治疗上,西医多以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减退为主
慢性肾炎(又称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最终将发展成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疾病。临床上仍以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损害为基本表现。在治疗上,西医多以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减退为主要目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而中医对“水肿”的认识自《内经》就有,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对于该病的认识和治疗提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目前,中医治疗慢性肾炎已受到了普遍关注。现将近几年来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进展概述如下。
1病因病机
叶传蕙教授从中医角度认识慢性肾炎病因有内外两端,内因多为禀赋不足,饮食起居失调,以及七情过用,身劳过度和病后体衰等损伤人体正气,尤易损及脾、肺、肾三脏,致其阴阳失衡,机能失调。外邪乃风、寒、湿、热及疮毒等,每易乘虚侵袭人体,内外相引,阻塞气机,阻碍气化而发为水肿。一般外邪致病,多数初发为风水,常因病情迁延,邪气羁留,使正气日渐伤残,形成慢性肾炎;亦可因病邪乘虚侵袭,伏藏体内,久致正气损伤,肺脾肾功能严重失调,方显现水肿、腰痛等临床表现,甚至出现关格等危重证候。刘宝厚认为本病乃外界因素诱发,其根本在于机体脏腑功能的虚损。李旭初步把慢性肾炎的病因病机概括为虚一脾肾虚导致正气不足;瘀一血瘀导致水停、热毒,“虚、瘀、热毒”贯穿于慢性肾炎的全过程,这是慢性肾炎病理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的主要矛盾,治疗原则当为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2辨证论治
2.1中医辨证治疗
肖敬辉将慢性肾炎分为肺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四型:(1)肺肾气虚型,方选补肺汤合七味都气丸加减;(2)脾肾阳虚型,方选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3)肝肾阴虚型,方选杞菊地黄丸合清骨散加减;(4)气阴两虚型,方选:保真汤合小蓟饮子加减。治疗组60例中,总有效54例(90%)。盖云、高光远治疗该病:气阴两虚型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重用人参、黄芪,水肿者加白茅根、车前子、泽泻等;脾肾阳虚型以金匮肾气丸化裁,有胸水者加葶苈子、大枣;大量蛋白尿者加黄芪、党参、黄精;肝肾阴虚型用杞菊地黄丸化裁,酌加知母、黄柏、生牡蛎、龟板、生磁石;湿热型采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血瘀型用当归、丹参等;湿浊型用附子、大黄等,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叶传蕙教授中医辨证治疗:(1)肺肾气虚型,方选益气补肾汤加减;(2)脾肾阳虚型,方选真武汤加减;(3)肝肾阴虚型,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4)气阴两虚型,方选参芪地黄汤加减。刘宝厚将慢性肾炎分为三个证型:(1)肺脾气虚型,药用黄芪、白术、防己、茯苓、益母草、丹参、乌梅炭、蝉蜕;(2)肝肾阴虚型,药用生地黄、知母、女贞子、枸杞子、怀牛膝、野菊花、生石决明、益母草、丹参、蝉蜕;(3)脾肾阳虚型,药用黄芪、党参、淫羊藿、菟丝子、巴戟天、茯苓、泽泻、车前子、益母草、丹参、蝉蜕。
2.2 中西医结合治疗 许慎吾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28例,西药治疗:利尿消肿用双氢克尿噻、螺内酯,或静脉给速尿。水肿严重、血浆白蛋白下降明显者,可给予血浆、白蛋白等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后,再使用利尿剂。降压用洛丁新、心痛定。抗凝和血小板解聚用潘生丁、肠溶阿司匹林。降低蛋白尿用强的松、环磷酰胺。中药治疗:按慢性肾炎本虚标实的特点分型辨证治疗:(1)脾肾阳虚型:方用参苓白术散合真武汤加减;(2)肾阴虚火型: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减;(3)肾虚湿毒型:方用济生肾气丸合温胆汤加减。临床痊愈2例,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4例。药小梅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50例,西药治疗:低盐饮食,血压高者予降压药治疗,合并感染者可加用抗菌素,严重低蛋白症者酌情少量使用人血蛋白,24小时尿蛋白大于2g可加用激素,使用5—8W后逐渐减量。中医辨证施治:肾虚邪侵型:药用生地20g,山萸肉、金樱子、女贞子、桃仁、红花、芡实各lOg,山药、茯苓、丹皮、连翘各15g,益母草、黄芪各30g;肝肾阴虚型:药用枸杞子、山茱萸、泽泻、牛膝各15g,生、熟二地各20g,首乌、川芎、菊花、丹参、女贞子、旱莲草各15 g;脾肾阳虚型:药用党参、山药、仙灵脾、车前子各15g,黄芪、丹参、益母草各30 go基本治愈及缓解47例,无效3例。滕燕民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120例,治以激素加环磷酰胺加中药加抗凝剂。肺(脾)肾气虚型,予玉屏风散加减;脾肾阳虚型,予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肝肾阴虚型,予知柏地黄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阴阳俱虚型,予生脉散或四逆汤加减。结果,本组120例中,总有效率95%。
2.3单方治疗李永安、杨柳自拟肾炎方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53例,中药组以自拟肾炎方补气活血化瘀为主,基本药物:黄芪、半枝莲、丹参、益母草、白茅根各30g,赤芍、红花、川芎各12g,莪术15g。辨证加减,肾阳虚者加附子,仙灵草、鹿角胶、冬虫夏草;阴虚阳亢者加女贞子、旱莲草、生地、熟地、丹皮;浮肿重者加大腹皮、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治疗1个月为1疗程。西药组以皮质类固醇激素为主,选用强的松,免疫抑制剂选用环磷酰胺,并配合抗生素、降压、利尿等药物。治疗组有效率为96.23%,中药组、西药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4.74%、77.08%。焦百乐、刘流治疗慢性肾炎115例,30d为1个疗程,有效率为88.6%。基本方:黄芪、山药、山萸肉、白术、石苇、益母草、杜仲、丹参、苡薏仁、土茯苓等,伴高血压者加钩藤、菊花,伴水肿者加海藻、昆布,血尿明显者加女贞子、早莲草、琥珀。李炳文教授运用清宣解毒汤治疗慢性肾炎,基本方:桑叶、菊花、夏枯草、苦丁茶、白芷、荷叶、白茅根、黄芩、连翘、金银花、防风、炙甘草,用该方治标,同时服用六味地黄丸治其本,标本皆治。
3现状与展望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慢性肾炎近几年有了很大的进展。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中医辨证的整体性,就是不孤立地治疗肾病,将其视作机体阴阳失调的一种反应,从总体上把握阴阳虚实的变化,抓住具体病机,有针对性的治疗,这是中医治疗的特点,也是收效的关键所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研究很多,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炎上已经显示出很大的优势性,它不但对于疾病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配合西药治疗,降低西药副作用方面也疗效显著,明显弥补了西药治疗该病的不足,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从文献可以看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具有多样性优势,中医药对于该病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药或是治疗原则,而是不同的医家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不同的治法,实践表明,大多数行之有效,可以为我们临床工作者提供大量的参考。还有一些作者大胆探索中医现代化的路子,运用实验方法从微观角度阐明了中医的科学性,使中医辨证客观化,具有可重复性,值得推广。
《现代中医药》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