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科技前沿 > 正文
  • 分子生药学肩负未来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 分子生物学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一方面不断把本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引向深入。另一方面,也在与其他学科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横向联系和交叉融合,以期使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关系得到客观准确的
    分子生物学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一方面不断把本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引向深入。另一方面,也在与其他学科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横向联系和交叉融合,以期使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关系得到客观准确的闸释。分子生药学这…新兴交叉学科也因之而日趋成熟,并将向以下三个层面推进和取得突破。 药用动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检测与分子系统学研究 遗传多样性是研究系统与进化及分类与鉴定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然而对于绝大多数药用动植物来说,其遗传背景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利用DNA分子遗传标记和基因组序列分析技术,从居群、个体乃至基因水平上,准确刻划药用动植物遗传背景差异和亲缘关系,进而构建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基因或/和核基因组基因序列分析的重要药用动植物系统发育树,是分子生药学基础研究的重心,也将推动生药品种的系统整理、质量标准化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发展。 中药材品种系统整理与质量标准化研究中药材品种整理一直是基于经典分类学的,它虽可用于中药材品种的系统进化及分类鉴定,但人为因素太多,特别是对于中药材种下类群的研究,如道地药材的鉴定,一直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物种生物学和分子系统学的发展为系统与进化、分类与鉴定研究提供了更加锐利有效的武器和更加可靠的依据。现代物种概念已被分类学家广泛接受,生药学家应利用物种生 物学和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理论和成果及分子系统学的渗透与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建立基于物种生物学、分子系统学、中药资源学和本草学的生药鉴定学方法和体系,从居群、个体乃至基因水平上对我国常用中药材进行进一步的系统整理研究,规范中药材质量。 药用动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NA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本质内容,以DNA多态性分析为基础的分子标记和以基因组序列分析为基础的分子系统学,能直接测定DNA变异式样和确定保护的重点单元,并可因种内群体的分衍和发展在本质上与物种的系统进化有相似的过程,在分子生药学中开展药用动植物的分子系统研究,推测群体的发展状态和濒危程度,从而为生物多样性的测度与珍稀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对策的制定,提供新的具有强操作性的手段。同时,利用基于DNA多态性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成果,将使寻找和扩大药用动植物资源更加快捷有效,同时有助于减少对珍稀药用动植物资源的依赖和压力。 药用动植物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药用植物分子标记育种与新品种的培育 作物育种技术正从传统田问的表型筛选向基因直接选择的方向转变。一种全新的育种方法—利用RFLP、RAPD等分子遗传标记技术,构建重要药用动植物遗传连锁图并与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早代(第三代之前)回交数量性状基因(QTL)法应运而生,使传统QTL的定位和数量性状分解成为可能。在加强药用植物传统育种的基础上,从野生类型筛选优良目的基因,实现药用植物杂交强优组合,并成为今后药用植物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 代谢途径基因调控与中药材品质定向调控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途径的基础研究将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次生代谢产物的关键酶基因的调控研究尤为引人注目,并将成为分子生药学研究中最富挑战的领域和发展方向之一。中药有效成分的绝大多数都来源于次生代谢产物,次生代谢产物的有无和多少就决定于中药材品质的好坏。所以进行次生代谢产物的基因工程,提高中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对缓解中药材的资源压力是十分有利的。 生药作用机理研究 生药品质评价的重要基础就是阐明其活性及作用机理,是生药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分子生药学所要探索解决的难点。我国科研人员对中药砒霜进行的一项研究,在基因水平上阐明了其治疗白血病的机理,这一成果表明采用生物技术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出生药及其活性成分的作用机理。今后研究除上述抗癌机理研究外,分子生药学有关生药作用机理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抗衰老机制的研究上。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