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盖国胜博士报告称,超微细技术又称细胞级微粉碎技术,是近年国际上新兴的一项前沿科技,可以将中药等原材料加工成微粉,甚至纳米级微粉。
传统研磨揉搓粉碎方法得到的中药粉的生物利用度低下,难以发挥理想药效。要实现中药甩掉沙锅走成药化的道路,对原料进行有效的超细粉碎至关重要。生物粉体技术和细胞破壁微粉碎处理可改变传统中药的煎煮、浸出方法,不仅可提高提取率,还促进了有效成分的快速释放和提高在胃肠道的溶解度,从而增强人体对其有效成分的吸收利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率。
通心络胶囊是由植物药(如人参、赤芍等)与虫类药(水蛭、土元、蜈蚣、蝉蜕、全蝎等)组成的复方制剂。
成分复杂、物性易变,湿度、温度、细度变化都将引起加工性能和药物使用特性的变化。特别是动物类药材的化学成分复杂,不容易分离和提纯,有效成分更是难以明确。研究人员采用多种动物模型、多项指标明确了超微粉粒度与药理活性的相关性,建立了专属性强的TLC鉴别法,集成创新了M2FL-50型组合式超微粉碎系统并使之产业化。工艺上,突破了虫类药微粉碎过程中的韧性、弹性、团聚、热变性及细胞壁内水分释放和异味等技术瓶颈,实现了以空气为介质的常温超微粉碎,成功地将药粉加工成超微粉,甚至纳米级微粉,其粒度从原来的(150~200)μm减到10μm,实现了≥1250目虫类药细胞破壁超微粉的连续、高效生产。
超微粉技术不损伤生物粉体组成的物质成分,不改变其化学性质,却能促进有效成分的释放,从而缩短其在生物体内的生化过程,提高生物利用率,使制剂等后加工处理更为方便。尤其是采用静态高压、高速破壁、酶解与超细粉碎等新技术,加快了有效成分溶出和酶解速度,提高了有效成分的提取率,解决了细胞破壁与提取速度的问题。通过细胞破壁微粉碎处理,可使植物药、动物药等生物粉体的生物利用率产生质的飞跃,能够实现连续化生产。
盖博士总结认为,生物粉体微细化的意义在于:有利于配药的精确计量、微观混合、造粒成型与包装自动化;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有利于中药及其制剂质量的规范化、标准化,对于多品种化和市场广度与深度的开拓提供技术支撑。因此,以细胞破壁为核心的生物粉体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