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吴以岭教授认为,目前,在世界医学范围内,对脑梗死的治疗策略主要是溶栓、抗凝和脑保护,它们针对的分别是血液成分和脑组织,而对血管本身却并未予以充分关注。他称,脑血管病的神经保护治疗应从发病的起始点、出发点找出路,血管保护是脉络一血管系统病治疗的基础和前提。
血管保护体现络以通为用的
络病治疗原则
血管保护包括治未病和治已病。治未病是指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未病先防是通过保持健康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减少压力以预防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既病防变则通过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痉挛、抗动脉硬化、稳定易损斑块等以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冶已病是指对已经发生脑梗死后的治疗,即保护缺血区微血管完整性、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促进缺血区微血管新生,这是吴教授报告中讨论的重点内容。
微血管保护是脑梗死
治疗的新靶点
对缺血区微血管的保护作用是脑梗死治疗的新靶点。采用超微粉通心络进行通络治疗的神经保护作用涵盖了对血络和气络的保护。通心络组方中的水蛭、土鳖虫、全蝎、蜈蚣的作用为通血络,即对缺血区微血管的保护,包括保护微血管完整性、减少再灌注损伤、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而人参、降香、乳香、冰片用于通气络,即对缺血区脑组织的保护,从而起到挽救缺血半暗带、保护缺血神经元、缩小梗死面积、治疗脑梗死的作用。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级联反应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是一个多环节、多因素、多途径损伤的级联反应过程。其主要包括能量障碍和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梗死周围去极化、炎症及细胞凋亡等四种具体机制。它们均由缺血引发,并发生在4个不同时间点,但彼此重叠、相互联系。因此,打破损伤的恶性循环,建立早期有效的再灌注和血管、神经保护是临床治疗的主要目标。吴以岭教授主编的《络病理论科学求证》一书以近十年发表的500余篇通心络研究论文为基础,提出通络治疗血管病变的整合调节机制:承制调平与系统效应。通心络正是以其多环节、多靶点作用特点在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级联反应干预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通心络对脑神经的保护作用
吴以岭教授认为,在对脑保护中应该关注脑血管自身的问题。为此,他们进行了超微粉通心络对实验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n=200)脑缺血微血管保护作用的系列研究。
结果显示,超微粉通心络对微血管保护作用的独特优势,用于治疗脑梗死,可通过促进微血管新生而改善缺血区脑组织的缺血损伤。通心络的神经保护作用表现在保护神经元超微结构、调控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的释放以及神经细胞凋亡和P53 mRNA蛋白表达,降低缺血脑皮质胞浆钙离子浓度,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和调控细胞因子的含量等方面。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