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科技前沿 > 正文
  • 中药复方效应物质基础的研究及展望

  • 来源:中医药信息 作者:吴革林 李全 时间:2007-07-17 17:24:49
  • 核心提示: 中药复方是中医药理论的具体体现,复方的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多年来,中药复方的临床、药理研究发展比较迅速,并深入到分子生物水平。但复方长期临床使用,其有效的物质基础究竟是什么?中药复方的体内代

        中药复方是中医药理论的具体体现,复方的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多年来,中药复方的临床、药理研究发展比较迅速,并深入到分子生物水平。但复方长期临床使用,其有效的物质基础究竟是什么?中药复方的体内代谢过程又怎样?这成为中医药及其相关学科亟待阐明的问题。近年来,对于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已开始起步,并逐渐受到重视。

    1研究概况

        关于中药药物代谢的报道始于1963年,但在6070年代相关研究却很少,共30余篇,并且多限于单一成分或单味药的研究。也许由于中药复方效应物质基础的研究难度大、影响因素多等原因,致使相关研究往往望而却步,相对于化学药物来讲,研究发展缓慢。但近10年来,随着对复方研究的逐渐重视及迫切需要,以及检测手段的逐步升级和多学科在复方研究上相互交流的增进,对该领域的研究也加大了步伐,出现了一些新方法、新的研究思路。如80年代末田代真一等提出的血清药理学”用含药血清代替复方粗提取物进行药理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90年代初期,有人以血药浓度法为基础,进行了复方体内成分测定的研究,提出了“复方效应成分动力学”假说;曹治权提出了“中药配位化学学说”等等。目前,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分离,追踪有效单体;二是对方剂配伍规律与化学物质群的关系研究。新方法、新思路精彩纷呈,为该领域的研究带来了勃勃生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2对复方效应物质基础的认识

        什么是中药复方的效应物质基础(有效成分)?曾经一些学者认为:中药复方由多味中药组成,复方的作用是每味中药所含的几十种乃至上百种成分的综合效应,复方的效应物质基础就是复方所含的全成分。随着“血清药理学”的提出及复方药动学的发展,对复方有效成分的认识逐步达成一个共识:即服用复方后进入血液的成分可能是真正有效的成分,其中包括方药的固有成分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在对机体直接作用时而产生的生理活性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有的直接排泄,有的被选择性吸收,再经肝酶作用,进入血液的成分,都直接或间接的发挥功效,它们可能是复方的有效成分;另有学者认为:某些吸收入血检测到的成分,经过富集和提纯后需要加大到原来在血清中的浓度许多倍时,才具有与复方相关的药理作用,这样的化学成分不应视为复方的有效成分,所以在血中检测到的化学成分不一定都是复方的有效成分。

        中药复方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针对某一病症,辨证论治,按君臣佐使等组方原则组成的。笔者认为,中药复方在血中可检测到的成分一般含量均很低微,多为纳克级甚至更低;另外,中药复方多药效温和,一些复方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表现其药理作用,同时复方各成分之间相互协同、拮抗或间接作用于机体发挥作用,在验证其效应时可能会受到所选择的药理指标及实验方法等的限制。所以中药复方的效应物质基础是服用复方后在体内(血、尿、胆汁、肠道内容物等)检测到的,对某一病症有效的成分。它来源于复方本身所含成分以及药物与机体作用所产生的新成分,它既不是复方全成分机械的综合,也不是体内检测到的某个成分所能完全代表的。在研究复方的效应物质基础时,药物组成成分的研究能为体内有效成分的测定提供参考、对照,是研究的基石;对体内已知的某种成分的测定也能够为整个复方的研究提供信息、指导,是研究的必经之路;对检测到的成分做相关病症的药效研究是对效应物质基础的进一步确认。

    3研究方法

    31实验设计方法

        不匀是进行复方研究所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311正交设计法   

        正交设计法是按一定的正交设计表,将一个复方中的药物(因素)和剂量(水平)按一定规律设置,然后遵循这种规律性设计,以最少的实验次数,得出最佳的实验结果。目前对复方研究的报告多数是先拆至单味药,然后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如杨群芳等的中药雪胆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胡向青等的滴丸剂的研究进展,苏春艳等的苯巴比妥滴丸的制备工艺研究等。

    312均匀设计法

      均匀设计法是将数论和多元统计相结合的一种试验设计方法,适用于多因素、多水平的实验研究。因该方法舍弃了正交设计的“整齐可比”的特点,而让试验点在试验范围内充分“均匀分布”,所以需安排的试验次数仅与水平数相等(而正交设计试验次数是水平数平方的整数倍),大大减少了试验次数,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经费。同时,均匀设计试验的结果可通过

    计算机进行多元统计处理,经回归方程分析各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可定量预测优化条件。因此,均匀设计法适用于中药复方的实验研究。如余日跃等用均匀设计法分析了大承气汤的组成规律。

    313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法是利用计算机对复方进行解析的一项尝试。该方法以方中药物的性味归经为特征,运用模型数学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对复方中作用不同的药物进行分类,据此探讨复方的组成规律。聚类分析结果与该方组成的传统中医理论相一致。如苏薇薇采用该方法对小柴胡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方类别的划分与组方原则相符。

    314因分析法

        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按不同治法或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药物性味的不同或按“药对”关系进行拆方。如王庆国等以中医药传统理论为指导,紧扣半夏泻心汤“寒温并用,升降相伍,祛邪扶正,调畅气机”的配伍特点,按照药味特点与中医病机结合分组的原则,将全方药物分为3组,即辛味药组(半夏、干姜)、苦味药组(黄芩、黄连,)和甘味药组(人参、炙甘草、大枣),并作为3个不同的因素,每一因素各设用药和不用药两个水平,采用现代数理统计学方法23析因分析设计法进行实验设计。这是一条值得探索的新途径。

    32药理学研究

        药效机理研究是进行经方研究的重要内容,从药理药效的角度探讨经方的配伍关系是一项有效的基础。

    321君药的主导地位

        黄黎等研究指出,黄芩汤中,君药黄芩除镇痛外,在抗炎、退热和镇静作用方面均呈现明显活性。叶宗仁等报道麻杏石甘汤中杏仁在全方配伍中具重要意义。

    322协同配伍

        芍药甘草汤中的配伍原则是相使为用。芍药的有效成分芍药苷与甘草的有效成分FM200合并腹腔注射后,镇痛、抑制胃酸分泌和消炎作用均因协同而得到加强。芍药苷的作用通过一种皂苷与细胞膜结合来改变细胞膜的理化结构,起到快速调节的作用,对应激性溃疡有预防作用;而甘草的有效成分FM200通过调节胃粘膜中cAMP含量,起到调节胃酸分泌和保护胃粘膜的作用。故芍药、甘草的配伍使药理作用相互增强,从而提高疗效。

    323拮抗配伍

        仲景用柴胡常与甘草、芍药、黄芩相配伍,韩新民在实验性缺血或失血性休克家兔试验中发现附子与干姜、甘草相合的四逆汤,能避免附子引起的异位心律失常,降低毒性,使口服半数致死量同单用附子相差4倍以上,且其强心升压效应大于各个单味药。

    324协同拮抗并存

        配伍鲍军实验观察到大黄黄连泻心汤全方有明显的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组成药味黄连的作用与全方相似,大黄只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效应;黄芩并不呈现活性;在不同配伍组合中出现相加(黄芩、黄连)、协同(黄芩、大黄)、拮抗(黄连、大黄)的作用。并随药物浓度变化而呈双相效应。

    325剂量配伍研究

        配伍剂量的研究证明,不仅组成药味决定复方的功用,当组成相同但剂量有异时,也可能存在药效方面的差异。在一定范围内,药味剂量的变化可能不会导致全方功效的改变,而在更多情况下,不同剂量配伍可导致复方功效强弱、性质等方面发生变化。如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和厚朴三物汤的药物组成一样而药量有所差异。寇俊萍等对3方进行研究表明,3方均明显增加小鼠大肠湿重,其泻下作用强度与所含大黄成正比,以小承气汤效价最高。

    33药物化学研究

        不同的配伍效应必然存在不同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的研究在经方配伍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经方配伍药物的化学研究不仅能阐明经方作用的物质基础,发掘其配伍的科学内涵,而且可探索经方配伍制剂过程中及体内吸收、分布、代谢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从而优化处方,制定科学的制剂工艺和用药方案。

        马天华等以桉叶素为指标性成分,考察了不同配伍组合对药液中干姜挥发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半夏与干姜共煎使桉叶素煎出量增加,半夏、干姜和人参、甘草、大枣共煎及半夏、干姜和黄芩、黄连共煎时桉叶素煎出量进一步增加。王喜军建立六味地黄丸及其大鼠po后在血清中的HPLC指纹色谱,分析比较六味地黄丸,缺味处方,单味生药以及各组分给药后所得血清样品。鉴定po六味地黄丸后大鼠血中移行成分,来源生药及其代谢产物。结果显示,po六味地黄丸后从血中发现了11个入血成分,其中4个是新产生的代谢产物;7个成分为六味地黄丸所含成分的原型,其中有一成分虽为地黄中所含成分原型,但其他两种药材也能代谢产生,对其体内的量变有共同的贡献。这将有助于阐明六味地黄丸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

    4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药复方组方的复杂性,有效成分含量低微,这给体内成分的检测带来了很大困难。考虑加大药量或进一步富集、纯化样本,结果可能会有所改善,但这些都会对样本的处理、检测条件的选择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对体内一、二种成分的检测,并不能代表整个复方的效应成分,但就研究方法来说,一、二种成分的检测相对简单,不妨考虑由简到繁,在逐步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提供一些信息,对复方了解逐步加深后,可能会寻找到新的突破口。

        中药复方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因证而论方,但在动物实验研究中,证的模型相对于疾病模型欠稳定、成熟,较系统的研究仍显不足。目前,病证结合模型在中药药理研究中很常用,对于复方的效应物质基础,也不妨在此基础上,用多个指标,借助计算机软件系统从不同侧面来说明,同时应避免用某一成分的PK参数来代表复方的动力学规律。

    5展望

        近年来,中医药现代化进展的加快,带动了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进程。中药复方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于复方的研究可以借鉴西药的研究方法,但不是完全照搬。对于复方效应物质基础的研究涉及到中医学、药理、药化、制剂、数学、计算机等多个学科,虽然目前研究仍处在初级阶段,但多学科的互动协作交融,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也为复方的研究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发展。鉴于复方研究难度大、较复杂,宜选用疗效确切、药物及单味药化学研究丰富扎实的经典小复方,如芍药甘草汤、参附汤、补阳还五汤等,在多学科共同商榷、协作的基础下开始。同时,在对复方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有了一定研究积累时,可对原方进行优化改造,借助制剂工艺研究,创造新的复方。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