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科技前沿 > 正文
  • 北京友谊医院 中西医结合诊疗急性肠衰竭研究获进展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  本报北京讯记者徐亚静报道日前,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王宝恩、张淑文教授等历时30余年完成的“急性肠衰竭中西医结合诊断及临床疗效研究”,获得了2005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研究率
      本报北京讯记者徐亚静报道日前,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王宝恩、张淑文教授等历时30余年完成的“急性肠衰竭中西医结合诊断及临床疗效研究”,获得了2005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研究率先提出重症感染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中医证型和肠衰竭辨证要点,提出了 MoDs时肠衰竭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通过临床研究证实中医通腑疗法能够有效治疗MoDs,并研制出对急性肠衰竭有显著临床疗效的通腑颗粒。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 肠衰竭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肠道,消化吸收障碍、肠道运动功能减退、肠屏障功能受损,从而发生肠道细菌过度繁殖和/或菌群失调,细菌及内毒素易位,最终诱发、加剧M013S。研究证实,MODS时肠衰竭的发生率为43.1%~63.3%,发生肠衰竭的MoDS患者较未发生肠衰竭的MoDs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 研究人员自1974年以来.运用“下法”治疗急性感染及感染性 MODS,取得显著临床疗效,并逐步认识到“下法”有利于防治感染性MODS,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此后。在1985年至1992年间,通过对225例感染性MODS病例的观察,总结出MODS急性肠衰竭的主要中医证型分别为实热证(100%)、血瘀证(60.4%)、胃气上逆腑气不通证(46%)、厥脱证(23%)。在1993年将之与西医学的肠衰竭诊断标准相结合,创立了该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 在此期间,他们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六腑以通为用”及“急下存阴”等中医理论,提出以大黄为主,通里攻下的通腑治疗新方案,将感染性MODS病死率降至28.4%。1995年他们依据这一成果,研制成通腑颗粒。此后,他们通过临床研究证实,该药可从多靶位治疗急性肠衰竭,可保护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促进胃肠运动 功能、显著改善肠道菌群紊乱,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明显减轻MODS患者内毒素血症,降低重症感染患者MODS的发生率,改善预后。动物实验证实,通脏颗粒的作为机理为加快休克实验大鼠肠道推进、增加休克实验大鼠胃肠电的频率、提高休克实验大鼠胃肠电的振幅指数、减少休克大鼠器官细菌移位。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