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胃中药能逆转胃黏膜癌前病变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 本报陕西讯 日前,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医科、心血管外科共同完成的一项陕西省中医管理局科研课题证明,益胃冲剂(黄芪、党参、生地、麦冬、白芍等)能有效地逆转胃黏膜癌前病变,其逆转机制可能与其降低病变细胞DNA相
本报陕西讯 日前,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医科、心血管外科共同完成的一项陕西省中医管理局科研课题证明,益胃冲剂(黄芪、党参、生地、麦冬、白芍等)能有效地逆转胃黏膜癌前病变,其逆转机制可能与其降低病变细胞DNA相对含量、抑制其异常活跃的增生状态有关。
为了从实验角度对益胃冲剂的药效进行观察,并对其逆转机制加以探讨,研究人员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益胃冲剂高、低剂量治疗组,维酶素对照组,每组10只。正常组不造模,灌服生理盐水 12.5毫升·千克-;模型组造模90天后,每-日每只大鼠灌服生理盐水2毫升,共50天;益胃冲剂高剂量治疗组造模90天后,每日每只大鼠灌服益胃冲剂水煎液20克.千克-1共50天:益胃冲剂低剂量治疗组造模90天后,每日每只大鼠灌服益胃冲剂水煎液10克.千克-1,共50天;维酶素对照组造模90天后,每日每只大鼠灌服维酶素水溶液1克.千克~,共50天。然后分别对各组病理变化,胃粘膜上皮细胞AgNOR计数,DNA相对含量及DNA相对倍体值进行观察。
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87.5%出现粘膜变薄、腺体萎缩,100%出现炎细胞浸润, 66.5%出现肠上皮化生,37.5%出现异型增生,其黏膜上皮细胞AgNOR计数、DNA相对含量及DNA相对倍体值明显增高;而益胃冲剂高剂量治疗组黏膜变薄、腺体萎缩、炎细胞浸润、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分别为11.1%、11.1%、11.1%、O、0,低剂量组为22.5%、11.1%、22.2%、11.1%、 O..较模型组的87.5%、87.5%、loo%、 62.5%、37.5%有明显改善(P<0.01)。两治疗组A~NOR计数、DNA相对含量及相对倍体值较模型组明显降低,与维酶素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研究人员介绍,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已被公认为胃癌前病变,属中医“胃痞”范畴。益胃冲剂就是针对CAG脾胃虚弱的病机及胃阴不足的症候群而组成的以益气、健脾、养阴为主要功效的有效方剂。核仁形成区 (NOR)数目增多,表明细胞增殖越活跃,同时胃癌前病变细胞处于活跃增殖状态。 DNA合成加快,导致DNA含量增加,并出现各倍体和非整倍体细胞。研究人员指出,益胃冲剂对大鼠胃黏膜癌前病变有逆转作用,能稳定rDNA转录活性,抑制细胞异常活跃的增殖状态.降低细胞DNA含量,减少多倍体细胞,消除非整倍体细胞。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