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与治疗探讨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 高脂血症是现代医学病名,传统中医文献中无此记载。近期以来,由于我国人民的饮食结构改变,高脂血症成为我国人民的常见病,多发病,亦成为中医I临床的重要研究课题。中医现代治疗高脂症,多从痰湿、瘀血等立论。虽然有部分
高脂血症是现代医学病名,传统中医文献中无此记载。近期以来,由于我国人民的饮食结构改变,高脂血症成为我国人民的常见病,多发病,亦成为中医I临床的重要研究课题。中医现代治疗高脂症,多从痰湿、瘀血等立论。虽然有部分病人表现出头晕、目眩、胸闷、嗜睡、气短、体倦乏力、肢或指麻、舌质暗淡或有瘀点、苔白腻、脉弦滑等可辨症状,与以上立论相应,但相当一部分本病却是无症可辨的,治疗缺乏辨证的依据,往往是凭着化验单治疗—其实有症状者往往也是主要因化验结果异常而就医。中医治病,讲求理法,方从法出,法因病立,这就需要对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进行研究。下面本文参考近年来中医对高脂血症的研究成果,对高脂血症的病机及治疗作一探讨。
l病机探讨
1.1从发病原因探讨
高脂血症发病原因其要者有三:一者饮食,二者年龄,三者它病引发。
从饮食探讨,高脂血者多与饮食结构改变,嗜食肥甘有关,患者多有嗜食肥甘史。食中之脂质,类似中医所言食中之“浊者”,本为浓厚富有营养之物质,为养生必需,然而,适则为正,多则为害,若摄入脂膏过多,则影响脾胃之运化,脾胃运转排泄不及,则积而为害,发为高脂血症。
再从发病年龄探讨,高脂血症以中老年患者居多,且与年龄平行增长,这已为国内外多项研究所证实。有人对204例高级知识分子的血脂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论男女TC与TG值均有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中医认为:人至中老年,肝肾渐衰,《内经》指出:“五八,肾气衰“,“七八,肝气衰……肾脏衰。”肾衰则命门火微,不能温煦脾脏,肝衰则疏泄不利,不能助脾运化,脾脏运化失常,则脂质运转排泄不及,易积而为害。
至于它病引发,则往往是其病影响脾肾肝三脏,妨碍运化疏泄,泌清别浊,致使脂质停蓄而成。
1.2从临床症状探讨
高脂血症患者的症状以头晕目眩、胸闷心悸、嗜睡、气短乏力、肢或指麻、舌质暗淡或有瘀点、苔白腻、脉沉等为多见。这些症状,从病机上分析,约可分为两组,一为正气不足,鼓动乏力;一为气血不畅,机体失养。可辨为痰阻瘀血气虚之症。
1.3从治疗有效方药探讨
笔者检阅2000年以来报道治疗高脂血症的组方(不含辨证分型方、加减用药),共55首,统计其用药频次,用药频次较高者(37一10次)有山楂、泽泻、丹参、首乌、决明子、水蛭、大黄、茯苓、川芎、半夏、黄芪、白术。这些药大致可分为六类,一为活血药,二为利水药,三为攻下药,四为理气药,五为益气药,六为祛痰药。
从选用方剂类别看,(指以专方降脂,不含辨证分型方),有抵挡丸、泽泻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七味白术散、栝蒌薤白半夏汤合失笑散、茵陈五苓散、涤痰汤、参苓白术散等。与选药基本重合。由此可推测高脂血病机为血瘀气滞,痰湿内阻,正气不足。
1.4从现代医学认识探讨
参考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有助于探讨高脂血症的病机。有关血脂的化验指标,可从微观辨证角度深化对此病的认识。所谓高脂血症,是血中脂质高于正常。据此,可将高脂血症定为邪实之症。因体中物质,包括血中脂质,适则为正常,少则为虚为亏,多则为实为邪为浊。犹如水液在体内,正常为津为液,多则为湿浊,为痰浊,为饮邪,俱为实邪。实邪在内,往往阻塞官窍,闭阻经络,此与现代医学关于高脂血症常并发血液流变学异常,如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还原粘度改变等,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病变的认识亦相近似。
1.5 小 结
综合以上认识,从中医角度探讨高脂血症,可认为高脂血症是由于饮食不当,年高脏衰或其它病引发,导致脾肾肝三脏失常,或使脂质不能正常运转,或多余脂质排泄不及,成为脂浊,阻于脉道,气血不畅,机体脏器失养之症。日久则可引发胸痹中风等病。总为本虚标实,邪实正虚之症。虚为脏气虚而运化失司;实为脂浊阻滞,气血不畅。其机理痰阻相近,虽同为阻滞之病,然彼为水聚成痰,此为脂凝成浊,致病之邪当别。故与其将高脂血症归属于痰浊,不如归属于瘀血。从宽泛的意义上说,高脂血症可属于瘀血之一种,是由脂浊留滞引起的血脉不畅。此与现代中医对瘀血的研究是一致的。如陈可冀认为,瘀血可分为无形之瘀与有形之瘀,高脂血症当属后者,其虽无血栓,结块之类阻碍血流,但可使血液流变学改变;再如余林中提出宏观瘀血与微观瘀血,高脂可归于微观瘀血,因其虽然可能无瘀斑等外在之瘀血宏观可见症象,但可影响血液的粘稠度等。
2治疗
2.1 节制饮食
治疗高脂血症,切不可徒侍药物,当针对病因,首先节制脂膏摄入,以断脂浊之来源,减少脂浊堆积,此方为釜底抽薪之策。日常饮食当以水谷、蔬菜、果品为主,膏粱厚味之类须严加限制。不然,前之脂浊虽随药去,而后之脂浊又复随食积,甚至去者不及积者之速,岂非徒劳无功。
2.2 药物治疗
2.2.1 选药组方
由于相当数量的高脂血症患者无明显的可辨证状,因化验结果异常而就诊,故宜以专药专方与辨证论治相合的方法治疗。无证可辨者,宜多参考现代医药学研究成果,选现代药理学验证确实有降脂作用,而又有确有临床效果的药物为主组方。可分别组成两种专方,一种是在降脂药中多选属于攻下泻利者组方,针对年轻体壮的患者治疗。另一种则在降脂中多选属于补益者组方,针对年高体弱的患者治疗。
而对于有可辨证症状者,亦尽量在已证实有降脂作用的中药范围里选相应药物,如瘀血明显则选丹参、水蛭、山楂等;痰湿显见则选泻泽、半夏、薤白、茵陈类;脾气虚突出则选黄芪、白术,肝郁则选柴胡、川芎等组方。
以上两种疗法均应参考以上对高脂血症的认识,根据中医治疗学、方剂学理论,辅以适当的药物,使配伍更合于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认识,标本兼顾,以助脂浊排泄,提高疗效。如中医认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治疗瘀血明显之高脂血症,可先选取有能抑制脂质合成功能之丹参、赤芍、郁金活血化瘀。再选有同样功能之川芎,可促进脂质排泄之柴胡等药理气行气,气血兼顾,以助血行。祛瘀之剂若服用日久。则易于伤正,或本为瘀血正虚之症,则又须加补益之品,使其消瘀祛脂而不伤正。
2.2.2 剂 型
由于高脂血症是一慢性病,多数需要守方长服(笔者检阅2000年以来治疗高脂血症的报道55篇,多是服药2个月左右),因煎制、携带、服用,口感之种种因素,汤剂往往不易接受,依从性差。且高脂血症病情相对稳定,常无症可辨,方药不须频频加减变化,汤剂随证加减变化灵活的优势并无用武之地。故治疗高脂血症之剂型不宜选用汤剂,应将组方制成丸剂或其它易服剂型,提高病人的依从性,以增强疗效,巩固疗效。如能在制剂时,提取有效降脂成份,则更为理想。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