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肾纤维化的研究概况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 慢性肾衰(CRF)的病理基础是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简称肾纤维化)。肾纤维化几乎又是所有肾脏疾病慢性化病程进展到终末期肾病的共同通路;肾纤维化的病理改变存在于整个肾脏疾病慢性化病程中。近年
慢性肾衰(CRF)的病理基础是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简称肾纤维化)。肾纤维化几乎又是所有肾脏疾病慢性化病程进展到终末期肾病的共同通路;肾纤维化的病理改变存在于整个肾脏疾病慢性化病程中。近年来分子和细胞水平的研究结果显示,各种细胞因子的作用,使间质细胞增殖失调及细胞间质代谢失调造成肾纤维化的主要原因。如何利用细胞生物技术早期发现,应用有效药物尽早阻止或减慢肾纤维化发生与发展,目前中医药防治肾纤维化的作用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下面将中医药防治肾纤维化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l 肾纤维化相关检测指标研究概况
1.1 临床研究
袁发焕,等研究证实,肾纤维化患者血清羟脯氨酸浓度显著高于无肾纤维化组P<0.01和健康对照组P<0.01;肾纤维化组血清脯肽酶活性显著高于无肾纤维化组P< O.05和健康对照组P<0.05;血清羟脯氨酸浓度与血清肌酐浓度、纤维化肾小球比率和病变肾小管、。肾间质比率呈显著正相关。认为血清羟脯氨酸浓度、血清脯酶活性,可作为判断肾脏病人肾纤维化的无创性检查指标。
汤洵,等研究报道,以血清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浓度显著增高来判断肾组织有无纤维化敏感性为 89%,特异性94%,与活检符合率为85%;尿TIMP-1浓度与尿蛋白呈正相关(r=0.53,P<0.01)。提示血清TIMP-1浓度可作为判断慢肾病患者肾纤维化无损伤性检查指标。
刘会敏,等研究报道,移植肾慢性排斥早、中期,损害的肾小球、肾小管处巨噬细胞增多、聚集,NO表达率增加,Ⅲ、Ⅳ型胶原的表达增强;后期,已硬化的肾小球、肾小管处的巨噬细胞无NO表达,Ⅲ、Ⅳ型胶原的表达减弱,cD6s阳性细胞计数,NO以及Ⅲ、Ⅳ型胶原的含量在移植性肾小球病型的肾小球以及间质硬化型的肾小管中最高。认为移植肾慢性排斥形成过程中巨噬细胞增多且NO表达增加,可能与肾纤维化形成有关。
张银霞,等实验结果显示,CRF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和层粘连蛋白(LN)均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 0.01。其中HA在少尿或无尿期CRF患者中高于正常对照组5.10倍。CRF患者经透析治疗后血清HA和LN均明显下降P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