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科技前沿 > 正文
  • 安徽药菊叶片直接再生植株技术的研究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 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是我国传统的大宗药材,已有3 000年的栽培史。历史上安徽省的亳菊、滁菊、贡菊以其品质优,药效好,产量高而最有名。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菊花生产中多采用分根、扦插等无性繁殖方法,使
    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是我国传统的大宗药材,已有3 000年的栽培史。历史上安徽省的亳菊、滁菊、贡菊以其品质优,药效好,产量高而最有名。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菊花生产中多采用分根、扦插等无性繁殖方法,使得感染病毒严重。目前侵袭菊花的病毒不下10种,如菊花矮缩类病毒 CSC,烟草花叶病毒TMV等,而且随种植时间延长病情逐渐恶化,许多优良品种因此丢失。为解决安徽药菊的病毒病,保留优良品种基因,人们主要采用茎尖脱毒苗技术。近年来,以药菊叶片为外植体脱分化诱导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再生植株,为叶盘法基因工程改造菊花的品质提供了技术平台。 但这一途径往往存在变异,因为在愈伤组织中,常可见到细胞染色体组成发生变化而表现出遗传上的不稳定性。若利用叶片再生植株,不经过愈伤阶段,可望保持亲本的遗传性状。而且叶片取材方便,来源广泛,均一性强,为此作者开展了安徽药菊叶片直接再生植株的研究工作,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安徽药菊:亳菊、贡菊、滁菊脱毒苗叶片,经薛建平副教授鉴定为菊科植物药用菊花Chrysanthe—mllln m06folium的脱毒苗。 1.2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植物生长物质,3.O%的蔗糖,用O.8%的琼脂固化, pH值5.8~6.O。光强2 000~3 000 lx,光照时间12 h·d-1,培养温度(25±1)℃。 1.3方法 剪取脱毒苗叶片,叶片以背接(叶片背面接种于培养基)和正接(叶片正面接种)2种接种方式。每个培养基中接种5个叶片,重复5瓶,25 d后统计直接再生不定芽叶片的频率。 2结果 2.1植物生长物质及接种方式对亳菊叶片直接再生植株的影响 将亳菊叶片以背接和正接2种方式接到添加了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植物生长物质的8种培养基中。在2种接种方式中,背接方式的直接再生植株率最高且成苗壮,而正接方式中叶片的叶柄和叶尖部向上卷曲,多表现为生长停滞,出现坏死现象较多。在正接及背接方式中,靠近叶柄的近基端再生能力明显高于叶顶部。以背接方式培养5 d后,叶片向下反卷生长,叶柄和叶尖端插入培养基中;7 d后,叶片仍保持原有绿色,面积和厚度未有明显变化,15 d后,M1,M3及M83种培养基中叶片主脉(少数在侧脉)上分化出1~2个小突起,这绿色突起一般在叶片主脉上呈密集的突起群,最早分化的绿色突起,逐渐长成圆锥状芽原体,形成不定芽。而M2, M4,M5,M6和M7中芽点多集中于叶柄基部膨大处,在叶片上直接再生成苗少且弱。其中M1培养基中诱导直接再生植株效果最好,成壮苗较多。以上结果表明,在低浓度的6-BA(O.1mg·L-1)及NAA(O.1 mg·L-1)中芽较粗壮,叶片舒展,且芽成单株状,易区分,随着6-BA浓度的增加,芽增殖率开始增加,因此 6-BA在亳菊直接再生植株中起主导作用。但是在 M6~M8中6-BA的单独使用并不利于植株的后期生长。 2.2植物生长物质及接种方式对滁菊叶片直接再生植株的影响 滁菊脱毒苗叶片以正、背接2种方式接种至8种培养基中,15 d后发现M1,M2,M7和M8培养基中开始有不定芽出现,25 d后其他培养基中也有芽点的分化,其中M1培养基对直接植株再生诱导效果较好。而且只有在背接方式中叶片有不定芽分化,正接方式中叶片仅在M7培养基中有芽点分化形成,但褐化死亡,未进一步发育形成幼苗。 2.3植物生长物质及接种方式对贡菊叶片直接再生植株的影响 贡菊脱毒苗叶片中以正、背接2种方式接种于8种培养基中,结果表明,25 d后只有在M1培养基中有芽点出现,再生率只有10%左右;而在M3, M4,M5,M8中均无明显现象。总的来看,和毫菊、滁菊相比,贡菊叶片直接再生植株过程多表现为生长停滞、分化慢,这可能与其品种的基因型有关。 3讨论 在正接及背接方式中靠近叶柄的近基端再生能力明显高于叶顶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维管束在叶中的分布密度不同。维管束是激素在叶内运输的主要通道,维管束周围的薄壁细胞较容易吸收到培养基中生长调节物质,从而促进了此处薄壁细胞的生长分化。基部的维管束分布较密,分化能力较高。这也是为什么离体叶片培养,不定芽多是从叶脉上分化出来的原因。 叶片背接方式中芽的分化率远远高于正接方式,这可能与叶片极性有关。当叶片背接时,叶片向下反卷生长,叶柄和叶尖端插人培养基中,叶片可以从培养基中吸收更多的养分;而且叶背面气孔多,也有助于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但当叶片正接时,叶片向上反卷生长,叶柄和叶尖端不能接触培养基,使得叶片无法从培养基中吸收养分,从而造成生长停滞,出现坏死现象较,芽分化率低。在试验中还发现对叶片直接再生植株来说,叶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叶龄过老,再生困难;叶龄过小的嫩叶往往培养后易坏死。因此应该选择植株上部的2~3片幼龄健壮叶作培养材料,则有利于直接再生植株。 从对亳菊、滁菊和贡菊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不同品种间再生能力存在着很大差异。全息胚学说的观点认为,生物体由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具有不同特化程度的全息胚组成,对于诱导不定芽的发生,一定浓度的6-BA是不可缺少的,植物的枝、叶都是特化了的全息胚。从叶中重新诱导芽,也就是全息胚的重演性,重演性需要全息胚分化促进剂。6-BA可能就是一种全息胚分化促进剂,其效应因浓度而异。亳菊、滁菊和贡菊由于基因型的不同,全息胚的重演可能需要不同的全息胚分化促进剂和培养条件。我们初步建立了亳菊和滁菊叶片直接再生植株的培养基,以MS+6-BA 0.1 nlg·L-1+NAA 0.1 mg·L-1较为适宜,为今后利用遗传转化技术培育药菊新品种提供了技术支持,但贡菊的再生体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