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 微波是频率在0.3~300 GHz的电磁波。微波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把微波作为一种能源用于加热、干燥、治疗、杀虫、灭菌等,已有30年的历史。近几年来,微波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研究报道逐年增多,主要用于
微波是频率在0.3~300 GHz的电磁波。微波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把微波作为一种能源用于加热、干燥、治疗、杀虫、灭菌等,已有30年的历史。近几年来,微波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研究报道逐年增多,主要用于干燥灭菌和辅助萃取两个方面。干燥灭菌已在丸剂的大生产中应用,在中药材的干燥中应用也有报道。在中药的浸取过程中用微波辅助提取技术,有效地提高了收率,缩短了提取时间,应用前景非常喜人。在中药的炮制中应用微波技术,炮制效果优于传统的炮制方法。笔者结合相关文献,就前两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1微波干燥技术
在电磁场作用下,被加热物质的极性分子快速转向、定向排列、相互摩擦而产生热能,从而达到干燥的目的;同时,可致细菌的细胞膜破裂,或细胞分子间氢键松弛,使细胞的生存环境不复存在,而达到灭菌的目的。杨张渭等采用微波干燥灭菌设备对丸剂中的水丸、水蜜丸和浓缩水蜜丸3个不同类型的5个产品进行中试生产,实践表明,微波对丸药有加热均匀、干燥时间短、产生膨化作用、低温灭菌、热转换效率高、节约能源、连续化生产、提高劳动效率等优点。微波干燥有利于改善工作环境,符合GMP,在丸剂生产中值得推广应用。卢鹏伟等采用微波干燥灭菌设备,对影响浓缩六味地黄丸干燥效果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采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以外观、水分、溶散时限和微生物限度为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和最佳工艺条件筛选。按照筛选出的工艺条件进行生产,各项指标良好。卢鹏伟等还对六味地黄丸进行微波干燥和烘箱干燥作了比较,结果发现,与烘箱干燥相比,微波干燥时丹皮酚含量损失率平均降低2.4%,灭菌率平均提高1.9%,溶散时限平均缩短22 min。
2 微波辅助提取技术(MAE)
微波提取主要是利用其热效应。从细胞破碎的微观角度看,微波加热导致细胞内的极性物质,尤其是水分子吸收微波能,产生热量使胞内温度迅速上升,液态水汽化产生的压力将细胞膜和细胞壁冲破,形成微小孔洞,以致出现裂纹。孔洞或裂纹的存在使胞外溶剂容易进人细胞内,溶解并释放出胞内物质。微波技术应用于植物细胞破壁,可有效提高收率。用微波法提取挥发油并测定其含量,反应时间比传统方法缩短,而挥发油的含量有所提高。王莉等用微波法从车前草不同部位提取有效成分总黄酮,并测定含量,发现车前草各部位均含黄酮类成分,根、叶、穗中总黄酮含量分别为3.56%,3.78%,5.2l%。王娟等采用均匀设计法对微波辅助萃取葛根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进行考察,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分别测定葛根中总黄酮和葛根素的含量,结果在采用95%乙醇作为溶剂时,优选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255 kW、粉碎细度40目、微波辐射时间15 rain、固液比1:9、浸泡时间1 h。沈岚等探讨了微波对不同形态结构中药及含不同极性成分中药的提取规律,发现微波对大黄中不同极性蒽醌类成分的提取选择性并不明显,而同一温度条件下,根茎类中药大黄中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提取率明显高于种子类中药决明子中相同成分的提取率。范志刚等用微波技术筛选药材粒径、浸出时间及微波输出功率,对槐花中芸香苷的浸出工艺进行正交实验研究,优选出60目、20 min、495 w为较佳工艺,结果浸出量明显优于常规煎煮方法。用微波技术对麻黄中麻黄碱浸出量影响进行研究,发现输出功率360 W、半量100目细粉浸出20 rain的工艺浸出量优于全量麻黄饮片的浸出量,与中医药理论“煮散减半“相符。对雪莲的微波浸提工艺研究表明,2/3全量雪莲细粉的浸出量与全量雪莲饮片的浸出量相当。唐和卫等对黄芩的微波浸提工艺研究表明,半量黄芩粗粉的浸出量优于全量黄芩饮片的浸出量。郝守祝等用微波技术在大黄游离蒽醌浸提中的研究表明,对游离蒽醌的浸出量的影响,药材粒径高度显著,微波输出功率显著,时间有一定影响,提取效率优于常规煎煮法。王莉等运用微波技术从干燥马齿苋中提取总黄酮,提取时间缩短,收率提高。
综上所述,微波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必将加快中药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