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科技前沿 > 正文
  • “体外培育牛黄”求证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 “人工培植牛黄”一词在我国始见于20世纪70年代末,如今又出现“体外培育牛黄”。牛黄是在牛肝胆间形成的病理产物,是血红蛋白、血红素代谢的胆红素钙结石,是无生命的物质。培植是指栽种并细心管理的植物,如野生草药的
    “人工培植牛黄”一词在我国始见于20世纪70年代末,如今又出现“体外培育牛黄”。牛黄是在牛肝胆间形成的病理产物,是血红蛋白、血红素代谢的胆红素钙结石,是无生命的物质。培植是指栽种并细心管理的植物,如野生草药的人工培植。培育是指培养幼小的生物,使它发育、成长,如细菌、细胞。在我国所谓的在牛体内“人工培植或培育牛黄”(国外称实验胆石症的研究)已进行了近百年。“体外培育牛黄”的发明,人们是怎么看、怎么想的呢?笔者对此进行求证。 1 从实验胆石症到人工制造牛黄 胆石症为人类常见病,发病率是10%。而对动物来说是稀有疾病,特别是对无胆的动物(如鼠、鹿、马、象)更是少见。据斯德哥尔摩兽医学院Hjairre教授1916~1939年尸检材料统计,牛、马、猪和狗的胆结石发生率为:583头牛中有4头(O.68%)、l 267匹马中只有1匹(0.08%)、416只猪中有1只(0.24%)、4 338只狗中有2只(0.045%)。因此,为了防治人体胆石症的发生,人们对实验胆石症的研究非常重视,前人已做了很多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学者常冈健二对胆石症的实验方法作了归纳:一是胆囊壁和胆汁中感染,因研究发现,在胆囊结石、胆汁中有茵者占25.4%,其中胆红素钙结石的有菌率高达93.6%,无菌的占74.6%:二是造成胆汁滞留;三是改变食饵。模哲夫等对胆石症的成因作了总结。其诱因为:滞留-核;感染-寄生虫;饮食-激素不足、代谢失调等;高胆固醇血症。在胆汁中成石成分离析的机制有:静电沉淀理论;基质沉淀理论;降低胆固醇溶解度理论;凝聚理论;在胆红素和钙结合中,β-萄糖醛苷酶理论。最后这一理论对牛黄的成因非常重要。模哲夫等研究:胆红素在胆汁中本来是以水溶性物质存在的,这一点和胆固醇不同。溶于水的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苷,通过组织的或细菌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离解成游离的胆红素,与钙结合,才形成胆红素钙结石。他们发现,寄生虫引起的胆结石几乎全部为胆红素结石。寄生虫有蛔虫、东洋毛样线虫、条虫类等各式各样的肝吸虫等,其中主要是蛔虫。 关于牛黄的成因,西方有个古老的有趣的观察,是说只在冬天缺乏食物时才发生。到了春夏吃青草时,胆结石就溶解了。《本草纲目》载:牛黄“多生于榛特牛,其犊牛未闻有黄也”,“牛黄生陇西晋地”。这说明牛黄的形成与牛的种类、性别、生活环境有关,且多发生在黄牛中,南方的水牛未见有黄。 于氏等报道,人类成石的理论为胆汁从总胆管进入胆囊时是一种阵发性的喷射,射流喷入胆囊产生旋涡,旋涡中心产生负压,胆汁中的成石物质产生自心运动,形成结石。这一理论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从肝细胞和胆管分泌的胆汁,肝脏和胆管没有收缩功能,怎么能产生喷射的“激流”。人和各类动物中内源胆色素的分泌和红细胞生存时间是有限的。人的总胆色素分泌量是2.1μg/kg体重,红细胞的生存时间120d;羊是1.9 μg/kg体重,红细胞生存时间为1lOd 。羊的胆结石发生率达4%,远比牛高。新鲜牛胆汁中胆红素含量为 13.14mg/dL,要在体外用细菌培育出含量35%以上胆红素的牛黄,即使不被破坏,也是不可能的。胆囊是能收缩的,进食后能使胆汁排空的器官,若说能使胆汁形成旋涡是不可想象的。牛黄的核心常含有虫卵或组织碎片,形状有三角形的,不全是类圆形。无胆囊的动物,结石多在肝脏或胆管中。牛黄中有价格稍低的管黄,形似筒状的胆管结石。人和猪的体内发现有充满整个胆囊的结石。牛体内制造牛黄的置核理论,牛体内设人工胆囊的胆汁滞留制造牛黄的理论,以及毕氏等通过正常牛和牛黄牛的肝、胆道系统组织化学,肝、胆囊黏膜的超微结构,对牛黄形成的研究表明,牛胆汁由肝细胞和胆囊黏膜体分泌;肝与胆道感染,黏膜受损和β-G酶作用,游离胆红素增多,与钙结合形成胆红素钙结合物,肝与胆道腺体分泌量的糖蛋白与中性、酸性粘多糖和胆红素钙颗核形成牛黄。凡此种种,都说明流体力学成石的理论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2关于人造牛黄的组方和药理研究 报载“体外培育牛黄”是用新鲜牛胆汁培育而成的。凡进行过人工牛黄提取胆红素者都知道,体外胆汁中的胆红素是极不稳定的,特别是在夏天,晨宰的苦胆到下午胆红素就破坏了。此外,其胆酸受细菌的影响也是较严重的。1983年,笔者报道了细菌对胆酸降解的影响。因此,新鲜牛胆汁用细菌培育制造牛黄,其工艺根本是错误的。其产品中胆酸含量达12.5%以上,与部颁人工牛黄标准一致,是不符合实际的,若非化学方法制备,是达不到此标准的。这一点与天然牛黄根本不同。无论是胆红素钙结石还是胆固醇结石,都与胆汁中胆汁酸盐减少有关。吴氏等报道,牛黄中几乎不存在游离胆酸的吸收峰,只有京牛黄和印度牛黄1705cm-I附近可见一弱肩峰。日本学者木材捷二郎等报道,南美产牛黄含胆酸为0.7%、去氧胆酸0.45%;澳大利亚产牛黄含胆酸0.66%、去氧胆酸O.59%。而主要是牛磺酸和甘氨酸结合的胆汁酸。许氏等报道,牛磺胆酸钠的存在可使胆红素钙盐沉淀颗粒变小,颗粒的聚集程度减小。 上述研究说明,游离胆酸不是牛黄的主要成分,更不是成石的原因。根据以上求证,“体外培育牛黄”是无生命过程形成的牛黄,是化学方法制备的牛黄。 马氏介绍了国外胆红素药理研究的新进展,特别强调胆红素对HIV活性的抑制是由于使病毒失活或抑制病毒结合到细胞上。牛黄的药理应着重于胆红素结构和抗病毒活性的关系上。目前的研究表明,许多天然药物成分的抗病毒作用不像疫苗那样有很强的专属性,往往对多种病毒有效。且凡是抗病毒有效药物,都有抗癌作用,如喜树碱、甘草酸,胆红素也不例外。病毒是一种含蛋白质和DNA或RNA的感染性颗粒,其中蛋白质和核酸有序排列,有被膜包围,是一种在基因水平上的专属性细胞内寄生物。目前,在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后,正转向与疾病相关的人体基因的研究。胆红素对抗病毒基因的研究必将揭示牛黄治疗功效之谜。古今中外,牛黄、羊黄都是作为解毒药使用的,病菌、病毒和活性自由基等皆可称“毒”。毒可致炎,炎可致热,热极生风(惊厥),这种解毒消炎、解热镇惊的因果关系,正是传统医学治病求本、辨证论治的体现。可是,在人造牛黄的药理研究中用化学药品 2,4一二硝基酚致热,用士的宁、戊四氮研究抗惊等作用,这与牛黄的临床应用不相符,并因此否定了牛黄主要成分胆红素的功效。1956年,日本的人造牛黄是与我国的人工牛黄同时问世的。当时日本用的是牛干燥红血球,而我国已用胆红素。但用氯仿直接从猪胆中提取收率较低。因1957年才发现胆汁中的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存在,是水溶性物质。80年代初,我们在中日中药医学药学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了“天然牛黄及其主要成分制剂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实验感,影响”,引起日本学者的重视。他们的人造牛黄就以胆红素为主。牛磺胆酸可降脂、降压,其白蛋白复合物为牛胆中抑制肺癌的抗癌成分,而游离胆酸可增加血胆固醇、升压,且可致结肠癌等。故在“体外培育牛黄”中高含游离胆酸,不符合天然牛黄成分组成是不合理的。 此外,体外培育牛黄,用流体力学原理制成层状固形物,作为药材,在应用中需经干燥、粉碎,只有增加成本,并无实际意义。20世纪50年代末,在广交会上选定出口柬埔寨等的北京同仁堂生产的“京制牛黄”,也是层状圆形物,只是制剂成形方法上的不同。其化学成分组成均是人造牛黄。 3 小结 按上述求证,“体外培育牛黄”不仅说法上不确切,且生产方法也不合理。胆汁酸的组成更不符合天然牛黄。至于流体力学的成石理论,没有科学依据,不符合人体和动物的生理情况。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