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鉴别新法 > 正文
  • 选药均须道地品

  • 来源:家庭中医药 作者:张大明 时间:2009-05-21 16:32:00
  • 核心提示:  “环境是形成道地药材的第一大因素,形成道地药材的第二大因素应该是品种吧?”“而且是优良品种。”张老师强调,“如焦作地区沁阳县城关乡西大道寺地黄,还有‘白状元’‘金

      “环境是形成道地药材的第一大因素,形成道地药材的第二大因素应该是品种吧?”“而且是优良品种。”张老师强调,“如焦作地区沁阳县城关乡西大道寺地黄,还有‘白状元’‘金状元’等都是优良品种。大道寺地黄的横断面有‘菊花心’,成为药商鉴别道地地黄的重要依据之一。明清时期,怀药商门前常常挂着‘大道寺地黄’招牌,以示道地。白状元、金状元地黄产量高,每亩可产三四千千克,且适应性强,可抗旱、抗涝、抗病虫害,尤其是有效成分含量高。”

         “这是第二,那么第三呢?”

         “第三是炮制技术。道地中药的炮制技术常常是历经多年的摸索改进,积累了数代人的智慧,已臻成熟,系统完整,操作规范,代代相传。如怀药中的怀地黄,选择炮制规格很严,熟地黄加工要九蒸九晒,直至内外漆黑、发亮,味微酸甜才为成品。”

         “我听说那里的铁棍山药炮制工艺更是独到。”

         “我随道地中药考察队去当地看过,整个工艺多达60多道,成品通体粉白,光洁坚致,一尘不染,叩之作金属之声。全队的人都交口称赞。”“到底是道地药材,只是观其表象就足以使人感到与众不同。”青禾也跟着赞叹。

      “中看只是一方面,更重要是中用。”张老师道,“据现代药理研究,怀地黄10克的药力,相当于其他地方所产地黄的30到100克的药力。怀山药中有效成分多糖的含量,也远高于其他地区的山药。”

         “看来这道地药材确实不是普通药材可以轻易替代的。正是:非此地不可,非此种不行,非此工不中,非此药不能治病也,固非彼药所能替代也。”

      张老师问:“那你是不是照老中医所开的方子取药?给病人拿道地药材?”

         “我想照方取药,可是药房每药一斗,只有一样药。例如大黄,不管大夫写什么药名,‘川军’‘川锦纹’‘锦纹大黄’,都是到标着大黄的斗里取药。我注意看了斗里的大黄饮片,有的似乎有锦纹,有的就没有。”

         听到这里,张老师面色严峻,叹了口气。“老师,您……”青禾欲言又止。印象中,张老师脸上总是带着点不经意的微笑,还没这么严肃过。

         “我是在考虑中药的道地性淡化问题,这个问题不能解决,要严重影响中医的发展。”“真有这么严重?”

         “不仅如此,可能还要危及中医的生存。”此言一出,青禾不禁一惊,睁大眼看着张老师。

         “这并非耸人听闻。因为非道地药材与道地药材疗效的差异,所以古代中医非常重视道地药材,将其视为极其宝贵的财富。为了保证临床疗效,千百年来,‘非地道药材不处方、不经营’,既是中医药界同仁认同的法则,也是中医药界共同信守的行业道德标准。过去人口稀少,道地药材相对充足,法则标准还能守得住,可后来人口增多,道地药材渐渐稀缺,加之大量出口,这法则就难以坚守。”

         “老师,对于中药材的出口,我有个人的看法:我觉得中药的供应应该以保障中国人的健康为前提,出口虽然有经济效益,但与健康的损失相比,无疑只能是得不偿失。因疾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远大于出口的效益。健康无病,才是最大的效益。”

      “我早有此意。”张老师说,“人们应该认识到,道地药材应该是比石油、煤炭、重金属等更为可贵的资源,岂可轻易外流?何况现在出口的多是原药材,附加值低,效益并不高。除此之外,更有人为的推波助澜,使这标准近于崩溃。”

         “人为的推波助澜?”

         “由于国内大力推行中药材异地引种和人工养殖,人工种植、养殖的中药材已经占了大部分。”

         “这岂不是与那原则背道而驰,成了严重的非道地化了?”青禾也感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

         “用药如用兵”是清代医家徐灵胎的经验之谈。确实。《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计谋为什么能屡屡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实现其计谋的关羽、张飞、赵云等皆万人敌,可以说都是‘道地药材’。医家看病用药与兵家排阵用兵类似,尽管医生辨证准确,选药精当,而如果药不道地,滥竽充数,缺乏有效成分,那处方岂不成了一纸空文?”

         “遇到急症重病时那还不直接影响病人的生存?”

         “还要影响中医的生存,”张老师又严肃起来,“你想想,中医讲究理、法、方、药,方药是由理论、治法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之所以要用这方这药,无非是根据中医药理论,认为其可能有治疗效果。而如果用而无效,逆而推求其源,必然要反思那指导用药的理论是否正确。疗效不能出现,那么对中医理论是不是要加以怀疑甚至否定呢?”

         “如果这样,那中医学就要真的唱空城计了——学术体系之城都崩溃了,谁还在这废墟里呆呀。”

         “可能只有医史专家还有兴趣来考察研究,好写‘中医药学灭亡的原因’。”

         “嗨,我看不必费那事,把您刚才的话抄抄就行了。”

         “但愿我是杞人忧天——不过中医学作为

      一个学派,终究是要亡的,但不是灭亡不是死亡而是消亡。”

         闻此言,青禾的惊讶比刚才有过之而无不及——不知张老师这种铁杆中医,何以会忽出此言。

         “许多人说中医是一个学科,而我宁愿将它当一学派,是医学这一学科中一个学术流派。”

         “那现代医学也不过是一学派了?”’

         “当然,不过人家现在可是主流学派。从科学史看,学派是在对学科的内容有所认识,但又认识得不全面、不深入的情况下产生的。如地质学史中有关于岩石形成的水成派、火成派,就是由于各自对岩石形成的片面了解而产生的。当时为了维护各自的学术信仰,两派吵得不可开交。而随着对岩石成因认识的深入与全面,两派自然消亡,各自的观点统一于地质学中。”

         “按老师这么说,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将来有某一天,中医与西医都要消亡,融入未来的医学之中。”

         “对。不过我强调是消亡,而非死亡。”张老师一字一句地说,“消亡是一自然过程,水到渠成,自然而然,而不是像国民政府那样用行政命令消灭中医。”

         “更不是因药材不道地而导致夭亡。”青禾将话又拉回药材上。

         “各个医学流派,包括中医的自然消亡,应该是在未来医学经过充分发展,吸纳了各学派的合理成分,摒弃了各学派的一偏之见后的自然而然的结局。那时中医学虽然作为一个派别不存在了,但其特色,其合理成分,如辨证论治、经络学说、舌诊、脉诊等,被吸纳、保存并运用于未来的医学之中,可以继续为人类健康服务。”

         “所以老师虽有近虑,而无远忧。”

         “从现在来看,因为现代医学尚未发展到可以解释包容各个学派的程度,中医的思维方法、认识角度、治疗技巧等,足以补充现代医学之种种不足,足以与现代医学抗衡而成一派之说,为人类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如果由于药材等现实问题妨碍中医学的生存,实在令人可惜可叹。现在中医疗效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药材质量的下降,道地性的淡化。所以中医目前在一定程度上是代药受过。”

         “这咱中医岂不是比窦娥还冤。钱让药商赚了,自己反落不是。”青禾很是愤愤不平o“就此来说,我看中医就不适合医药分家。中医自古医药不分家,是有其道理的。”张老师眼光中透出忧虑,“如果分家之后,药商的药品质量上不去,连累得疗效也上不去,最终可能是医院与药商两败俱伤。”

         “听老师刚才所说,这种道地药材观念加速淡化,道地药材日趋稀少的情况,已经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了,各位老中医对这种情况不会不了解。虽然患者未必能够按照你们所开的处方取到道地药材,可我看您,还有别的老中医,还是一如既往,‘明知故写’。”

         “咱院的姚老,明知人家请他当什么委员的目的是拿他当招牌,开会时请他就座发言无非是以壮人气,可他总是欣然赴会,积极发言,奋力为中医中药鼓与呼。有次与他谈到此事,他说虽明知‘说了是白说’,但是‘白说也得说’,因为‘不说白不说’,最后还要‘争取不白说’。”张老师说着,连连苦笑摇头。

         “我想,老中医们的良苦用心不会白费o”青禾眼中闪光,热情地说,“凭着他们的名气,他们签字的处方,就是道地药材最好的广告,最好的宣传。总有维持以至加强道地药材观念的作用,总有促使患者去寻找道地药材、药铺去购进道地药材、药农生产道地药材的作用,终而使整个社会重视道地药材。”

      “但愿如此。”张老师目光中的忧虑已被青禾话中的乐观冲淡。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