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种植基地新貌。
随着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中药材产业落后的生产状况对中药大健康下游产业的抑制作用日益凸显。应对原料品质的忧虑和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多的中药工商企业将更多资源投入到中药材生产领域,探索发展现代中药农业企业,通过建立适应规范化种植养殖要求的有效组织形式,创新推广中药农业生产新技术,致力发展绿色生态中药,有力推动了中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中药农业亟待挺进现代化
中药材的种植、养殖产业发展与中药产业整体发展息息相关,是确保中药产品有效性、安全性和均一性的最关键领域。国家发布《中药材保护与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要着力构建“三大体系”,实施“四项工程”,即:质量保障体系、生产服务体系、现代流通体系;野生资源保护工程、优质中药材生产工程、中药材技术创新行动、中药材生产组织创新工程,目的就在于“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强化中药材资源保护利用和规范种养”。
中药材生产为国家、社会和行业所高度重视,一个重要缘由在于中药农业发展现状堪忧,与其所担负的中药源头使命和农村经济发展重任难以匹配。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魏建和指出,中药农业发展水平不仅与中药工业快速发展严重不适应,甚至大幅落后于我国农业整体发展水平20—30年。一是生产组织化程度低。虽然农场化、合作社开始发展,中药工业企业开始建设原料基地,现代中药农业企业起步发展,但仍以千家万户分散生产交易为主。二是规范化水平不高。按GAP严格实施规范化生产的种植基地不到药材生产面积的10%。三是产地初加工水平落后。仓储物流等配套基础设施极度匮乏,产品质量难追溯。四是中药农业科技水平更落后。“三百种种植、养殖的药材的研究人员数量以及资金投入,可能还不及一个马铃薯”。
具体来说,良种方面,农业已实现良种产业化繁育,而中药农业还保持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自繁自用”水平;肥料使用中,农业测土配方施肥,固定生育期使用,而中药农业对几乎所有的药材对营养元素的需求种类、量、时期特点不清楚;灌溉环节,农业有各种现代灌溉措施,对几乎所有药材的水分需求量、时期特点也不清楚;机械化差距也很大,农业的主要农作物主要生产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而中药农业中播种、除草、采收、清洗、干燥大部分环节仍需手工操作。整体上,中药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与现代化并存,亟待快速往现代化迈进。
中药农业现代化的品质导向
中药材的第一属性是内在品质,所以,中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无疑是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按照GAP要求实施规范化生产,就要紧紧围绕质量管理的核心要求,落实各项标准和规程。从产地、种子种苗、种植养殖、采收和产地初加工、包装储藏以及种源管理等所有选择和规程都要确保一一落实到位。魏建和认为,只有不断地建设一大批中药材GAP基地,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水平才能得到快速提升。
对于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要求,可归纳为对中药材生产全过程可控:“六统一、可追溯”。“六统一”就是生产企业应统一规划基地、统一供应种子种苗、统一供应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统一田间管理措施、统一采收加工方法、统一包装贮藏方法。“可追溯”就是生产企业应建立中药材生产全过程溯源系统,保证从生产地块、种源使用、种植养殖管理、采收加工、包装贮藏到上市全过程可追溯。
一些中药企业在此领域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经验。如盛实百草公司在种植基地、加工中心、检测中心、仓储物流全面实施全过程质量可追溯体系,采用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品质检测,切实保证产品质量。振东制药在诸多药材基地建设中统一政策,为种植户提供药材种子、肥料和技术支持,并通过开办培训班、发放预付款、签订保护价合同,确保基地建设规范化和稳定发展。
东阿阿胶实施驴养殖溯源。在原料溯源管理方面,构建了东阿阿胶驴生长周期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对驴养殖基地的所有毛驴进行编码并统一管理,扫码后可通过生长周期管理系统查询到该头毛驴的生长信息。通过东阿阿胶驴皮原料管理系统建立原料源头数据库,并通过驴皮库信息记录表追踪驴皮使用情况,实现驴皮来源可追溯。还通过相关系统对阿胶的生产过程从投料到产品出厂进行追踪溯源,通过防伪查询系统可以查询到产品的生产信息和原料来源,最终实现了产品终端溯源。
现代农业企业主导中药材基地建设
中药材基地组织形式正在发生变化,现代中药农业企业正在成为中药材基地的主导力量,其显著特点是高度组织化,成为中药材现代化的最重要特征。魏建和认为,当前现代中药农业企业出现、发展和壮大发展,已成为中药材生产格局的新景观。
中药材基地的组织形式有公司+农户、中药工业企业建设基地,股份制基地、专业种植公司等,中药生产企业根据基地组织形式建立生产和质量管理机构,能够保证原料药材生产的可控。中药生产企业建基地成为当前现代中药农业企业发展的最重要探索。
九州通医药集团在中药材GAP基地中,已自建基地14个,共建基地14个,并将与中药生产企业构建共建联盟,未来发展更多的基地。神威药业抓源头建设,根据自身需要在全国道地产区建立了原料基地,按GAP规范种植,实现种植管理和收储、价格管控、标准化加工,拉动药材技术升级和质量升级。广药集团共建立中药材GAP基地50多个,其中通过认证的GAP基地有5种药材、6个基地。东阿阿胶为保障公司上游原料供应和产品质量,打造全产业链企业,从2002年起先后在新疆、甘肃、内蒙古、辽宁、山东等驴主产区建立了20个原料基地。扬子江药业则在全国各地布局了银杏叶、黄芩、板蓝根、栀子等中药材基地。
振东制药积累了基地建设经验,形成了特色模式。采取“公司+政府+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公司负责组织、投资、采购、销售,政府负责统一规划、政策支持,基地则负责科研、管理、监督和技术服务,合作社负责组织、安排、督促、决算,农户负责种植、管理、施肥和防治。并且建立“产地初加工+集中仓储”科学、便捷的药材全过程追溯体系,通过药材统一加工,鲜药材直接加工,规范行为,既保障质量,也降低加工和监管成本。
创新推广中药材生产技术
中药材的品质要求是第一要求,中药材生产技术现代化也必须着眼于此。中药材出现的质量问题涉及种质、生长调节剂、肥料、农药、灌溉、产地初加工等种植养殖技术。
规模化生产药材须保证品质稳定或提升,改进生产效率。魏建和提出四个标准:1.优良品种;2.机械化技术;3.精准农业:配方施肥、现代灌溉方式、精准采收;4.现代化产地加工:设施化干燥。
种植基地要制定明确的种子种苗来源的要求,鼓励使用专业繁育基地生产的种子种苗和优良选育品种,可保证种子种苗的质量;种子种苗基地规模要与药材生产基地规模相匹配。
生产技术推广重在10项技术。包括中药材常用农药安全使用技术、中药材生产病虫草害防治技术、中药材生产地膜覆盖技术、新品种合理选择技术、中药材节水灌溉技术、中药材机械化生产技术、中药材生产肥料合理施用技术、中药材种子前处理技术、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和中药材GAP生产管理云平台。
对备受关注的农药等施用问题,魏建和强调,须禁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在中药材上限用的农药不允许使用;禁止使用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以及无生产厂家名称的“三无”产品;禁止以追求药材产量为目标使用壮根灵、膨大剂等生长调节剂;尽量避免使用除草剂和杀虫剂等化学农药;明确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同时,突发病虫或天气等灾害时,根据预案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对药材生产影响降至最低。
产地初加工也是GAP生产的重要环节。在保证药材质量前提下,应参考传统方法,确定适宜的药材干燥方法;鼓励采用有充足数据文献依据的集约化高效干燥技术;采用硫黄熏蒸确保残留量符合《中国药典》规定的中药材二氧化硫残留量限定标准。使用的熏蒸剂不能带来质量和安全风险;禁用磷化铝等高毒性熏蒸剂;禁止贮藏过程硫熏。
仓储方面同样有诸多创新技术值得推广应用。生产企业要根据药材对仓储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条件的要求,确定存放的设施要求;充分利用现代贮藏保管新技术、新设备(气调养护)。
对中药材质量控制,应在《中国药典》基础上,由生产企业制定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指标明确、方法可行的中药材质量企业控制标准;须有光谱或色谱指纹图谱控制方法。同时,企业应加强企业和基地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