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煎药后剩余的中药渣做造纸原料,用游戏、手机APP加深对中医药知识的理解,用软件对患者健康状态监控……这些新颖的创意都来自于12月7日在天津中医药大学举办的2013“天堰挑战杯”第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创意设计竞赛决赛现场。
今年2月起,全国23所高等院校选送了177件参赛作品。经评审专家网评筛选,30组学子带着项目,分成产品、平面、空间、新媒体四个小组,进入决赛。
“在一个医案中,我发现了腹诊的神奇,它能直观体现脏腑异常变化和全身状况,用来诊断疾病便捷又准确,于是萌生一个想法,做出便于学习该技术的模型。”河北联合大学的王萌介绍了“伤寒腹诊模拟人”的创意来源,该模型可模拟经方的100多种基本腹部体征和腹证,通过对模型的腹部触诊和听诊,体会各种腹证的主客体感觉。
中医养生旅游、中医知识游戏、常见病医用器具的改良……随着日益发展的新技术,新行业导向,同学们的目光也一直紧随行业脉动,提出的创意项目让老师们刮目相看。
“谁说中医学子古板?赛场上,同学们的创新意识让人叹服。特别是有些涉及社会服务方面的项目,贴近行业也贴近生活。”一位评委老师对选手们的表现连连称赞。
北京中医药大学参赛选手陈光说:“在参与比赛过程中,考验我们对于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比如我们设计的“岐黄之途”中医知识游戏软件在接收志愿者反馈的过程中,就让整个团队的同学对项目的应用价值不断思考,也让我们对‘创新’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竞赛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张伯礼院士介绍,自2011年首届竞赛开办以来,参赛作品的数目、质量逐年提升,渐渐受到更多院校的重视和支持,“学生的创意不断给我们惊喜,部分创意项目已被相关企业接收,成为真正的产品。竞赛也在不断接收参赛师生的意见反馈改进。下一步我们计划继续扩大竞赛项目的范围,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经过激烈比赛,上海中医药大学《一种温针灸信息采集仪及其诊疗系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草本“药之余”造纸术》,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之途》等5件作品获一等奖。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