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岷县这块神奇的土地,气候独特,光照充足,降水充沛,水丰草茂,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非常适宜中药材的生长,境内盛产各种中药材238种,大面积栽培的有当归、黄芪、红芪、党参等10多个品种。岷县是当归的原产地和主产区,所产当归以根茎肥大、药用成分含量高而享誉国内外,曾多次参加全国性展出获奖,被欧洲人誉为“妇科人参”,“岷归”品牌独树一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岷县致力于以当归为主的药材产业的探索和发展,1985年省委、省政府在科学审视岷县县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以牧为主,发挥药材优势,牧林农工商综合发展,尽快脱贫致富”的经济发展思路,此后,岷县的中药材产业真正步入发展快车道,省、市、县先后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使得当归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制约当归发展的麻口病、早期抽薹、种植粗放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得以有效解决,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岷县县委、县政府按照“三个顺应”(顺应天时、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顺应市场、增强中药材加工能力;顺应时代、提升中药材产业的科技含量)的要求,种植品种从单一的当归发展到党参、黄芪、红芪等多元化品种,坚持“扩充规模、增加总量,依靠科技、提升层次,开拓市场、扩大外销,强化措施、促进加工”的工作思路,通过不懈努力,初步实现了中药材产业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的转变。
岷县中药材逐步走上了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道路,种植面积接近20万亩,回顾这一阶段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四方面的原因:一是岷县山大沟深,自然灾害频繁,种植中药材可有效抗灾减灾;二是药材价格逐年上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显著提高;三是政府推动,搞示范、办企业,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四是群众完成了原始积累,投入不断增加。从2002年开始,进入“特色产业”成型阶段,中药材产业科研开发实力不断增强,面积产量居全省之首;基地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标准化、订单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开始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方面发展;市场流通体系日益完善,市场占有份额不断提高;产品品牌不断强化,产品竞争力逐步提升。截止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和加工能力均居甘肃省第一,中药材产业在全县经济中已占主导地位,产业内部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产、加、销链条,已经形成了支撑岷县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2007年当归饮片达1万吨,中药材及其加工品远销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近千万元。岷县的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岷县的中药材产业已呈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