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外感病,朝医认为,由于人的体质、天禀脏理和情志不同,不同有机体对疾病的感受性、病程和证候也不同,形成了朝医所说的四象人“局限病”。即六经病证,少阴人呈现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五病证;少阳人呈现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四病证;太阴人呈现太阳、阳明、太阴三病症;而太阳人只呈现太阳一病证。
朝医还根据四象人的天禀寒热感受性和表里不同状况,把外感分为。
少阴人:肾受热表热病(表),
胃受寒里寒病(里)。
太阴人:胃脘受寒表寒病(表),
肝受热里热病(里)。
少阳人:脾受寒表寒病(表),
胃受热里热病(里)。
太阳人:外感腰脊病(表),
内触小肠病(里)。
少阴人肾受热病是以发热表热恶寒、脉浮为特征的少阴人表证。少阴人为寒过胜人,其脏器则肾大、脾小,肾为阴脏中之寒脏,而脾为阳脏中之热脏,故肾受热邪则必得表热证。即:少阴人脾局阳气为寒邪所陷,而肾局阳气为寒邪所壅,不能上升脾局,故正邪相争而出现发热、恶寒、脉浮等证,其治则应调节表邪、固表、扶正益气。少阴人胃受寒里寒病为少阴人里病。在病理变化过程虽有太阴证、少阴证、关格证、阴盛隔阳、阴毒证等,但其根本原因是少阴人胃受寒则得里寒病,冷盛则阴盛隔阳、亡阳而败阳,血脱气败之故。其本质是外因(寒邪)通过内在天禀弱点小脏器起病。所以其治则,以温补为主。
少阳人脾受寒表寒病是少阳人外感表证,以发热、恶寒、脉浮、身痛、不出汗烦躁为特征。少阳人脏器则脾大肾小。脾为阳脏中之热脏,而肾为阴脏中之寒脏,故实际上少阳人在四象人中最热胜人。少阳人脾受寒邪则为表证,即少阳人肾局阳气为热邪所陷而脾局阴气为热邪所壅、不能下降连接于肾局之病,所举的临证有异,治法也有所异。少阳人胃受热里热病是少阳人外感病里证。以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而恶寒为主证。虽有太阳、阳明、三阳合病、里热病等变证表现,但其根本原因在于少阳人天禀之过热、过阳、阴弱、肾虚。故其治则清热、泻阳,补阴为主。
太阴人胃脘受寒表寒病为表证。是因为太阴伤寒营血不滑利所致。其主证为头痛、发热、身痛、骨节皆痛、恶寒、无汗而喘。太阴人脏器则肺小肝大;其肺为温脏中之里脏,肝为凉脏,故太阴人受寒邪时肺之“党与”胃脘受寒邪而为表寒证。即阴不下降,阳不上升。太阴人表证治疗原则为发汗、解表、通利为主。太阴人肝受热里热病,是太阴人外感病里证。目痛、鼻干,不得卧者为阳明病。三阳病加剧则变为阳毒,出现面赤、眼红、身发斑黄、下利、脉洪大、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者为阳毒证。太阴人天禀脏器肝大肺小,血浊气涩,是万病之根源,治疗原则应为通利为主。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