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生来就是黄皮肤。但“黄”并不是健康的中国人的自然肤色。实际上,健康的黄种人的肤色是黄中带白,白里透红。但是,由于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生活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的人生得偏黑,有的人生得偏黄,也有的人青春年少时面色较好,可到了三四十岁时却发生了变化,黄褐斑跃然脸上,面色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黄褐斑,又名“肝斑”、“蝴蝶斑”,表现为颜面部出现局限性淡褐色皮肤色素改变,其病损为黄褐色或咖啡色斑片,形状不同,大小不等,表面光滑无鳞屑,多发于额、鼻、额及口周围,常呈对称性分布,个别患者,可波及整个面部,有时可互相融合,状如蝴蝶,日晒后可加重。本病以中青年妇女为多见,一直困扰着广大爱美的女性。该病多由体内激素分泌水平下降,加上来自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压力,心情抑郁,精神紧张而引起,很容易造成内分泌紊乱继而引起皮肤干燥,面部晦暗无光,色素沉着,又因日光照射或化妆品的不良刺激而加深加重。中医学认为,肝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或阴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均可导致肝气郁结不舒。郁久化热,灼伤阴血,致使颜面气血失和而发病。对此病治宜疏肝解郁,养血柔肝。
“扫黄"内服汤剂
治疗黄褐斑需要辨证论治,可采用以下基本方进行加味。
基本方:归尾10克,川芎10克,赤勺10克,丹参15克,桃仁6克,红花6克,白芷5克。
肝郁血瘀症可出现急噪易怒,胸胁胀痛,痛经或经期延后,经血紫暗有块,舌有紫斑,脉弦涩。可用基本方加柴胡6克,枳壳6克,制香附6克。青陈皮各6克。
脾虚血瘀症可出现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气短心慌;饮食减少,脘腹胀满,经来延迟,经血稀淡,舌质淡,脉细。可用基本方加炙黄芪6克.潞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3克。
肾阳虚寒症可出现面色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无力,小便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斑色深褐难治。可用基本方加熟附片6克,炙桂枝6克,熟地12克,仙灵脾10克,菟丝予15克。
以上各方需连服两个月。每天一剂。如有效果,可继续服用一个阶段。
中医名方“逍遥丸”从黄褐斑产生的内因入手,运用疏肝理气。调和气血的原则,调节人体内分泌,消除人体循环障碍,由内到外增强皮肤血液循环,提高皮肤的细胞活性,使代谢废物有效排除。从而有效抑制和分解黄褐斑的形成。使肌肤保持健康而有弹性。因此,坚持服用,可以让您从内到外的舒服和漂亮。
“扫黄”食疗方
“扫黄”食疗方法。基于祖国医学传统的中医理论,对颜面上的各种黄症具有标本兼治的神奇疗效。面色偏黄者不妨一试。
方一:番茄、黄瓜、柠檬、鲜玫瑰花瓣各适量。洗净后合在一起榨压取汁,再加入蜂蜜,不拘时间随时饮用。番茄、黄瓜富含维生素c和谷胱甘肽(由谷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组成的一种肽。对活化人体的某些生物酶和生物学上的氧化还原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柠檬富含柠檬酸。常饮此汁可促进皮肤代谢,消除色素沉淀.使肌肤变得红腻白嫩。此方对代谢功能紊乱引起的面色暗黄较为有效。
方二:人参10克洗净,银耳25克泡发后洗好,鸡蛋1个煮熟去皮,三味一同放入水中以文火熬煮2小时。凉后调入蜂蜜食用。人参、银耳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C和皂苷类等营养成分,经常食用可促进皮下毛细血管畅通.抑制色素沉着,使面色变得白嫩红润。此方对机能性失调引起的面色暗黄较为适用。
方三:人参10克煎水。山药50克去皮切块,红枣10枚洗净,猪瘦肉50克切成末,小米100克淘净,一同入锅煮成粥。日服一剂。此方具有益气益血、悦色丰肌之功能。适用于脾弱血虚、元气不足引起的面色暗黄。
方四:粳米100克、绿豆50克,淘净,加水熬成稀粥,出锅前加入猪肝片(100克量),猪肝熟烂后即成,日服3次。此方具有清热养血。洁肤褪黄之功效,适用于血虚气弱引起的面色蜡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