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发热的孩子一定是病了
宝宝的妈妈给宝宝喂完奶,发现宝宝面色红润,一摸脑门似乎发烫了,赶紧拿来体温表一量,37.8°C!连忙翻出家中的泰诺滴剂,准备冲给宝宝喝。恰好这时,宝宝当护士的小姨过来探望,及时阻止了她。小姨说宝宝发烧只是暂时的,是由于穿得过多,加上吃奶用力导致的。经过松解衣被、温水擦脸,宝宝的体温很快恢复了正常。
医师的建议:发热是一种正常的身体反应,如果孩子有一些你认为不正常的表现,首先必须判断是否有发热。并咨询要不要进一步处理。
孩子患病容易发烧,但发烧未必就是有病,因为孩子体温的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吃奶、运动、哭闹,穿得过多等原因均可使小儿体温暂时升高达37.5℃,偶尔达38℃,尤其是新生儿或婴儿更容易受以上条件影响。另外,测体温的方法和时间也影响所测体温的真实数值,如腋下、口腔、肛门体温表所测数值依次相差约0.5℃,即腋表最低、肛表最高。孩子体温暂时升高,只要全身情况良好,又无自觉症状,可认为正常。但当孩子体温高于38.5℃时,则需进一步寻找原因。
误区:发热要打针吃药挂盐水
不少医师在工作中经常遭遇家长带着发热的孩子主动要求医师给予打针或输液(挂盐水),甚至认为如果不这样孩子的烧就不会退下来。
医师的建议:在医学上发热分为低、中、高和超高热,一般的中低度的发热可采用温水洗脸、洗温水浴、额头冷敷、到阴凉环境等物理方法处理即可使体温降低。如为中高等度的发热可首先服用退热剂,如含有扑热息痛或布洛芬的一些药物,可同时采用上述的物理降温。如为高热以上的,家长首先应采取降温处理,并立即送就近的医疗机构作进一步的处理。防止由于体温过高引起的惊厥。至于是否需要打针或输液应由医师决定。
误区:发热会把脑袋烧坏了
很多家长会举出身边例子,说某人因为小时候发热没有及时退热,长大变傻了。因此,孩子一发热就得退热,否则会把脑袋烧坏了。医师的建议:单纯的发热是不会对大脑有影响的。很多疾病的初期表现只有发热,如伤寒、结核病、脑炎、脑膜炎等,这些疾病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存在潜在的影响,如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出现频繁的惊厥等表现,这样对脑细胞会有损害,此时会对智力有一定的损害。另外,部分孩子发热时会出现高热惊厥,这些孩子发热时没有及时处理出现频繁的惊厥,或惊厥持续时间过长,也可能对智力有影响。
误区:体温超过37℃就是发热
我们通常认为37℃是正常体温。但人体一天24小时的体温是有波动的,一般为凌晨和上午低一些,下午和晚间略高,一天的波动范围不超过1℃。如果孩子的体温波动没有超过1°C,而最高体温也在38°C以下,一般情况又很好,那就不属于发热的范围。人体的体温不是恒定的,超过370C就是发热的观点不正确。
误区:发热伴皮疹一定是“麻疹”
发热伴有皮疹的疾病在医学上有很多,但并不都是“麻疹”。出“麻疹”在民间有许多讲究,如不能吹风、不能洗澡,要严格忌口等。如果所有的出皮疹疾病都按照这些去做那对恢复是不利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