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认为,儿童的心脏病都是先天的,只有中老年人才会得后天的心脏病。研究证明,心脏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发展了。因此,正常人应从儿童时期就开始注意饮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来预防心脏病。
诊断
心脏病主要症状
心悸:是心脏病人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自觉心跳或心慌,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当心率缓慢常感心脏搏动强烈,心率加快时可感到心脏跳动,甚至可感到心前区振动。体格检查可发现心率加快、减慢或心律不齐。各种心脏疾病均可有此表现。
疲劳:是心脏病常有的症状。当心脏病使血液循环不畅,新陈代谢废物(主要是乳酸)即可积聚在组织内,刺激神经末梢,令人产生疲劳感。疲劳可轻可重,轻的可不在意,重的可妨碍工作。但心脏病疲劳没有特殊性,它与其他疾病所致的疲劳难以区分。
呼吸困难:是呼吸功能不全的一个重要症状。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费力,严重时出现鼻翼扇动、紫绀、端坐呼吸,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活动,并可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常见于左心功能不全。
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时称为水肿。水肿可分为全身性与局部性。当液量相当多时则出现压陷性水肿。常见于右心功能不全。
咯血:较常见于二尖瓣狭窄患者,因肺静脉与支气管静脉之间侧支循环的存在,肺静脉压升高可使支气管黏膜下层的小静脉血压升高,导致这些静脉曲张与破裂出血。
晕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的脑缺血、缺氧,导致大脑皮质一过性功能障碍,引起突然的、可逆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的一种临床病征。
紫绀:又称发绀,一般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致皮肤与黏膜呈现青紫色的现象。
胸痛:冠心病人常有胸痛,通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并可向左上肢或肩背部放射,常呈压榨样痛,可伴有窒息感。
误区
瘦人不会得心脏病
一般来说,胖人的血压、血糖和血脂都偏高,因此胖人患心脏病的几率就高,所以医生经常要求人们要减肥瘦身、保持适当的体重。但身体偏瘦的人绝对不可因此而放松警惕,因为能够引发心脏病的因素很多,如人体内高半胱氨酸过多、情绪长期抑郁或紧张、不爱运动等,这些因素与人的体形关系不大。另外,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疾病也不是胖人的“专利”,瘦人同样会得这些疾病。
不吃肉不会得心脏病
实践证明,人如果长期坚持只食用蔬菜和水果等低脂肪食品,会导致糖类的摄入量过高,使人体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帮助消化糖类,从而会引起人体内一连串的变化,如可导致高密度脂蛋白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含量降低、甘油三酯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含量升高。这些变化会损害血管,其结果与患有高脂血症一样,都会引发心脏病。只有在饮食中遵循荤素菜搭配、粗细粮结合的原则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心脏病。
提醒
不良习惯易诱发心脏病
许多人以为多运动、少吃油腻食品、戒烟戒酒就可躲过心脏病的魔爪。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完全,因为还有些日常忽视的生活细节也会谋杀你的心脏。
1.雾天在户外运动。
2.陪着别人吸烟。
3.怒斥会对心脏造成巨大的冲击。
4.忽视减压。
5.终日愁眉苦脸。
6.做运动,一定要时间长。
7.吃烧烤。
8.油炸食物。
9.压抑愤怒。
10.终日懒洋洋。
11.狂热一时的节食计划。
12.三餐进食过饱。
13.远离朋友。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