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会,平民百姓对于君主的名字,是不能直接说或写出的,相同的字或音则需回避,以其他字代替,这种情况,也影响到中药名称的命名。 山药
原名薯蓣,唐朝李豫登基,因豫与蓣同音,故将薯蓣改为薯药。到了宋朝,宋英宗赵曙即位,因薯与曙音同,只好将薯药改为山药。其功效为健脾补肺,益肾固精。适用于脾虚泄泻、肺虚久咳、肾虚遗精、小便频数,妇女带下等症。
常山
原名恒山。西汉文帝刘恒登基,为避其讳,遂改为常山,功效为涌吐痰涎,退热截疟,痰饮积聚,疟疾等症。
石榴
曾名金罂。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留权,因与榴读音相同,故将石榴改为金罂。石榴皮功效为涩汤止泻,收敛止血,杀虫。治久泻久痢,崩漏、便血、血积腹痛等症。
元参
曾名玄参。清代,为避康熙皇帝玄烨之讳,改称元参,在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凡使用玄字,一般改为元字。如玄明粉改称元明粉,玄胡写作元胡等。元参有清热养阴,利咽散结的功效。治热病烦渴、自汗、盗汗、咽喉肿痛、热毒疮疡等症。 (薛品贤)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