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藏乾隆针灸铜人一具,这尊铜人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中医药文化价值,是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乾隆年间,大概1745年前后,清政府太医院曾经制作了一批针灸铜人,这就是乾隆铜人。太医世家传护珍宝济民良医购赠铜人
乾隆五年(1740),朝廷曾主持编修大型汉族医学丛书《医宗金鉴》。参与编修的人员多达80余人。其起因是清初瘟疫流行,疫病天花危及宫廷,顺治皇帝死于天花,天花甚至影响皇位的继承。因为康熙得过天花,已经免疫,他才得以继承皇位。因此,清初十分重视医学。乾隆皇帝继续发扬重视医学的风气,颁旨编修医学丛书,以防疫治病,昌明医学。编纂完成后,乾隆十分满意,赐名为《医宗金鉴》。1745年,朝廷嘉奖殷勤奋勉的编修人员:依据清廷修书各管惯例,所有编修人员官晋一级,另赐每人铜人像一个、是书一部。根据书中所附编修人员名单,上海巾医药博物馆藏乾隆铜人为誊录官福海氏所得。,’始于医官院终于博物馆
王吉民素来主张“保存国粹”。1938年,在其努力下,创办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1943年,王吉民先生在与丁济民先生的谈话中,提到乾隆铜人,“北平某古董铺有一铜人,据说是某旗人世宗之物,可惜当时没有钱把它买下来”。之后,丁济民出资,李友松购买,刚顷和运输,乾隆铜人终于入藏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博物馆几度更名,乾隆铜人随着该博物馆的历史变迁而流传至今。诚如丁济民先生所感慨:“始于医官院,终于博物馆。”
文化特例女性铜人
针灸铜人,暗铜色,实心,身高45.8厘米,宽22.8厘米,厚16哩米。为黄铜所制,置于一个长方形锦盒内’。铜人直立,身体瘦长。全身刻有14条经脉循行路线及580个经穴小圆孔。脸型偏方圆,面相饱满丰颐。头顶发纹前后延伸,额宽有横纹。上眼睑下垂,双目笑成弯月状。双耳硕大,耳垂饱满。鼻子高耸,略显生硬,形似三角。嘴唇短厚,嘴角上扬。铜人右手臂手心向I前,左手臂手背向前。双乳及肚脐内陷,四肢瘦削。
头顶整齐而前后延伸的发纹、凸出饱满的双乳和高高隆起的腹部,都提示着铜人为女性形象。这有别于宋代的天圣铜人等。从头面部特征来看,其为老妪;而腹部隆起,疑其为孕妇形象。依发式判断,其为满清老年妇女。满清时代,男子发式为半剃半留,仅保留脑后发,因此发际线偏高。而满清女子成年待嫁开始蓄发,老年女性多挽一髻,或盘于头顶,或盘于脑后。乾隆铜人头发延覆前额,整齐延伸,其为老年女性发式。
秦红说:,“女性形象的针灸铜人在历史上非常罕见,特别是做为奖品颁发给有功之臣,据笔者所知,仅此1例,这也是封建文化的特例现象,值得研究。”乾隆铜人融老妪与孕妇,值得深入探究。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