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古人把农历五月称作“午月”,五日又常写作“午日”,“端”又是“初”的意思,所以五月初五就叫“端午”,也称端五,五为阳数,故又称“端阳节”。
因“午月”和“午日”两个“午”字相重,所以“端午”又叫“重午”。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等等。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过节习俗。在中原地区其内容主要有:佩香囊,悬挂艾叶、菖蒲,赛龙舟,比武,荡秋千,采药,洗浴,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粽子、蒜蛋和时令鲜果等。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日采药,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据《夏小正》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在《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在太平圣惠方中,就有很多农历五月五日午时采药、制药的记载,如“益母草五月五日收,收草时勿令根上有土” “於五月五日午时,铁器内,烧为灰”。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
有的地方在农历五月五日采药,叫“采百草”。为什么采药要在五月五日端午这一天呢,这是因为,采药指的是草药,草药在这个时候,其茎叶已经成熟,不老不嫩,气味最浓,药性最好,治疗疾病的效果当然就好,所以人们才于此日采药。
与采药、采艾蒲等相联系的还有蹋百草、斗百草等游戏,这就是古人在野外游艺之遗俗。斗草流行于中原和江南地区,普遍认为这种习俗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在远古时期先民们艰苦求存,生活单调,闲暇之余常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农历五月五日大家结伴去郊外采药,人们在采药的过程中或郊野休息时,往往谈论一些有关草或药的话题,收获之余常常以草为对象,进行比赛活动,这种活动有“文斗”和“武斗”二种,女孩多文斗,小儿多武斗。文斗就是对花草名,如用“狗尾草”对“鸡冠花”等,以认识草药品种的多寡、辨别花卉种类多少、知晓花草价值高低来决定胜负,还有的是以采摘花草或花草种类最多或量大者取胜,从而在斗草的过各中丰富了斗草者的植物知识、药性知识、花卉知识、文学知识,既有娱乐性,又有知识性,妙趣无穷;武斗则是儿童玩的游戏,因为他们年龄小,不懂得花草的相关知识,主要是比试草茎的韧性,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将各自选择的草茎相互交结,两人各持己端向后拉扯,以断者为负。“弃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白居易《观儿戏》)“牛儿小,牛女少,抛牛沙上斗百草。”(贯休《春野作》)描写的就是小孩们欢天喜地玩斗草的场景。
另外,有的地方多有农历五月五日采茶、制凉茶的习俗。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山野郊外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是有好处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