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数千年辉煌的历史中,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由于中医学与中华传统文化血肉相连, 因此, 在这些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中, 很多内容都程度不同地反映了中医学在历史上的发展与作用。《清明上河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展开《清明上河图》, 可以看到全图是以汴河大桥为中心来作画的。大桥以东画面约占全图1/2 。画面上自西向东人群房屋逐渐稀少, 到画面最东部已是大片田野, 一派农村景象。大桥以西画面亦约占1/ 2, 画面是桥前的一条东西大道向西延伸, 穿过城楼, 延伸至城内, 与城内大街相连。桥上面人群摩肩接踵, 人声鼎沸;桥下面舟楫往来如梭, 船工号子此起彼伏, 好一派繁荣兴旺景象!
随着拥挤的人流, 沿着桥前的大街, 走过城内, 则又是另一番景色。大街上人群熙熙攘攘, 街道两旁各色商店鳞次栉比, 又另是一番热闹繁华的景观! 就在这样繁华的大街上, 作者又描绘出了宋代中医药的情况, 总计3 处。
第一处, 赵太丞家。“ 太丞” 是宋代对医生的尊称。“赵太丞家” 相当于今称“ 赵大夫诊所” 。它位于画面最西端,是一间座北朝南、面积较大的门面房。在门眉有“ 赵太丞家”四个大字牌匾, 显示这里是一处诊所。门前两侧各竖一块招牌。西侧招牌上写的是“ 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 , 东侧招牌上写的是“ 大理中丸医肠胃” 。由于画面是面对读者,所以画家细画了诊所内的情景。诊所内坐着一位中年妇女, 怀抱小儿。妇女前面立着一位黑胡须的长者, 正在低头审视着妇女怀中的小儿。看来这肯定是赵太丞, 正在为小儿看病无疑了。整个画面十分清楚地表明这是一家以治疗中医内、儿科病为主的诊所。
第二处, 刘家药店。从赵太丞家向东走二、三十步再向北走十几步, 可以看到一个座西朝东的大店铺。店铺门前高高地竖着一个招牌, 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刘家上色沉檀栋”。门脸上方又横着一块招牌, 由于是侧面画, 上面字迹不甚清楚, 但仍可辨认出“丸、散、膏、丹”等字样。表明这是一座由姓刘的人开的中药店。画家虽然无法描绘出店内的情景, 但可以推断, 肯定有不少人在买药, 说不定也还有坐堂大夫正在给病人诊脉开药方呢。
第三处, 杨家诊所。从刘家药店出来向北走十几步, 大街向东拐去。顺大街拐进去, 从画面上可以见到在屋顶之上露出一块招牌, 上面仅有“杨家应诊”四个字。由此可以推断, 此处是一位姓杨的大夫开的诊所。由于画家只画出这块招牌上半部, 招牌下半部及诊所被其他画面遮住, 这位杨大夫和他的诊所情况就只能靠我们想象了。
北宋时期, 由于国家结束了分裂动荡的局面, 社会比较稳定, 因而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国家对中医的发展也十分重视。北宋政府改进了医疗管理机构, 大力发展医学教育, 还由国家组织专人整理医学古籍, 并出版编纂了《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等医书、方书, 因此使得中医事业得到蓬勃发展。这些反映到画家笔下就成为热热闹闹的汴河大桥, 车水马龙的汴梁大街。在这样繁华的市区内,仅几百步内就有一家大药店和两个诊所。密度如此之高, 正是当时社会中医事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
画家并不是“ 太丞” , 不会特意地去描绘中医药内容, 只是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正是这种客观反映, 才为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宋代中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翔实具体的史料, 这恐怕是画家当时所没有想到的吧!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