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中医文化 > 正文
  • 藏传佛教对藏族医药学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2-12 15:42:02
  • 核心提示: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也称为藏语系佛教,是北传大乘佛教的重要一支。与汉传佛教对中原地区传统医药学发展的影响相比,藏传佛教对藏族医药学的影响来得更大、更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也称为藏语系佛教,是北传大乘佛教的重要一支。与汉传佛教对中原地区传统医药学发展的影响相比,藏传佛教对藏族医药学的影响来得更大、更明显,甚至可以说,一部西藏医药史就是一部佛教与藏族医药学不断融合的佛医史。
        一、藏族人民眼中的藏医起源
        关于藏医的起源问题,医史学家们一般都赞同早期藏医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的说法。当时,尚处于原始氏族部落阶段的藏族人民在同自然和疾病的长期斗争中,已经懂得了服药可以解毒的道理,并掌握了一些基础的药物知识。然而在藏民的眼中,关于藏医起源的传说是有着很浓重的佛教色彩的。
        在日喀则地区,藏医们口中普遍流传着藏医乃“佛祖赐予”的说法。这一说法在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开篇就有所提及。《四部医典》第一部《总则本》开宗明义地说:在佛祖居住的药王城中有一座无量宫。无量宫中有各种珍贵的药物,这些药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在药王城周围的山林中,也有无数珍贵的药物。从佛祖的心房和语音中分别幻化出明智大仙和意生仙人两位仙人。佛祖就借他们二人的对话问答,向众生传授医药知识和技能。藏族人民就这样学习并掌握了医药学方面的知识。这就是藏民所说的“佛祖赐予”说。
        “佛祖赐予”说在第司•桑结嘉措(1653一l 705)的《西藏医学史》一书中有进一步的总结和发挥。第司•桑结嘉措,简称第巴桑结,8岁起便随五世达赖听受显密佛经,后受三皈居士戒。27岁时受命担任五世达赖的第司,管理西藏政教事务。他本人知识渊博,对医药学非常有研究。他在对《四部医典》进行全面整理和注释的基础上,编写了《医学广论药师佛意庄严四续光明蓝琉璃》(简称《蓝琉璃》)一书,被视作《四部医典》的标准注解本,备受后世藏医学界的推崇。他还召集全藏著名画师,搜集各地药物标本,根据《四部医典》绘制了70余幅彩色医药学挂图,其中有对藏医针刺放血疗法所取穴位和伦顶派前后风、脉、明点等的具体描绘。这些挂图对藏医的教学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成书于公元1686年的《西藏医学史》是第巴桑结对藏医药学的又一大贡献。该书较详尽地记述了公元17世纪以前西藏的医药学历史。全书内容除藏医药学历史外,尚涉及古代印度的医药学、佛教及婆罗门教的传说和部分佛教经义。在全书正文之前,有三十段佛偈体的颂词。这三十段偈颂说,佛祖化身为药王城中的药王,向四众传讲全部医药学真谛。印度名医耆婆是药王的侍者。而西藏历史上各位著名的大医师则是药王身边各菩萨的化身。宇妥•元丹贡布的后人宇妥•萨玛元丹贡布(又称小宇妥•元丹贡布)是药王曼杰拉的转世。
        《四部医典》和《西藏医学史》中提到的佛祖和药王指的都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
        药师佛信仰在藏民中也很普遍。事实上,药师佛在藏传佛教密宗中有很崇高的地位。在藏传佛教的密法修行中,有一种称为药师佛修法,即修法者于意念中观想蓝色药师佛出现于虚空,并化出不同颜色的七药师佛,而后从佛修法者头顶溶下,直至修法者感觉自身化为蓝色。此时其业障及疾苦随之向下排出体外,而修法者与药师佛合为一体,无二无别。在修行过程中,修法者还要念诵《药师佛赞颂》,以示恭敬。
        在藏传佛教寺庙的大雄宝殿中常可见供奉由药师佛、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组成的“横
    三世佛”。有些大的寺院中有专门的药师殿,供奉由药师佛与日光菩萨、月光菩萨组成的“药王三尊”。出于对佛教和药师佛的信仰,藏民在患病后会前往寺庙求拜,或延请精通医术的喇嘛进行治疗。而喇嘛在为人治病之前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宗教仪式,如诵经等。直到进人21世纪的今天,藏族一些地区的喇嘛医生仍保留了在正式为病人治病前要为其念诵一段《药师供赞》经文的传统。可见药师佛在西藏人民心目中地位之高。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藏族地区药师佛被认为是向藏民传授医药知识和技能的“药王”。
        二、医药文献与医学交流
        佛教传人藏地后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扶持,获得了较好的发展。西藏地区长期实行着政教合一的行政模式,佛教在藏地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西藏的历代统治者还努力推动藏地佛教与其他地区和国家佛教的交流。众多博学多识的高僧频繁往来于西藏和中原地区,一些高僧远赴印度、尼泊尔等国求法,而邻国的高僧们也来到西藏交流和传播佛法。这些高僧中不乏精通医药学者,他们在交流佛法的同时也带动了各地医药学的交流。佛经中涉及的古代印度医药学相关内容也随着佛经的流人而进入了西藏地区。比邻地区大量古代医药学文献随佛经一同被翻译,医药学知识和技能随佛教一起被传播成为西藏地区对外医学交流的一项重大表现。
        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随行携带了大量文献典籍,其中就包括部分汉传佛经和中医论著。其中,《医学大全》一书在公元7世纪中叶,由著名的汉族僧医马哈德瓦、藏族译师达玛郭夏共同翻译为藏文,译名为《门介钦莫》。这是藏医史上已知的第一部经典文献,后散佚不传。
        公元710年,唐朝金城公主嫁吐蕃第37代赞普赤德祖甸为妻。金城公主人藏同样也带来许多医学著作。这些著作曾被多次翻译成藏文。汉族的僧医玛哈金达、藏族医生觉拉门巴等人参与翻译工作。相传,这些著作中有《月王药诊》一书,最初由五台山僧人编著,通过佛教交流传人印度被翻译为梵文,而后再从印度传人西藏,由藏族的译师译为藏文,译名为《门介达维桀波》。可以说《月王药诊》以中医学著作为蓝本,在翻译的过程中吸收了印度医药学的部分内容,并增加了藏民族自身的医疗卫生经验。它是现存最早的藏医文献,为藏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吐蕃统治者还邀请汉族的高僧名医和周边国家的众多著名医者会聚藏地,其中就有著名的“国王九太医”。他们合作翻译了大量医药学文献,并合编了《紫色王室保健经函》。九人中以汉族医生东松康瓦最受器重。他为吐蕃培养出了藏医学史上著名的“吐蕃九名医”,其中以宇妥•云丹贡布成就最大。
        公元1042年,印度著名僧人阿底峡人藏弘法。阿底峡精通印度医学,著有《补精壮阳甘露秘方》《头部伤痛固定治疗》等,后由藏族译师纳措翻译为藏文。
        此外藏族译师们还翻译了印度僧人马鸣和尚的《医经八支》,克什米尔学者班钦达瓦俄噶的《月光》等著作。公元13世纪晚期,噶当派僧人迥丹惹迟将纳塘寺中搜集保存的大量藏医佛经重新整理,编订了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的最早编纂本。《丹珠尔》中收录了大量医方明的内容,对藏民族的医药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除了翻译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医药学文献外,藏族的医学家们也编写了大量的医药学著作。这些医药学著作或吸收融会了佛教经典中医方面的内容,如宿喀•年姆尼多吉的《千万舍利》;或借鉴了随佛教传人藏地的其他地区的医药学特色,如《无畏的武器》;或其作者本身即为佛教徒,在学习佛法的同时钻研医药学知识,如编著《四论摄义》等医书的僧人札巴俄西坚。其中尤以宇妥•云丹贡布的《四部医典》、第司•桑结嘉措的《蓝琉璃》、杜玛格西•丹增彭措的《晶珠本草》等最为著名,影响最大。
        和其他少数民族医药学相比,藏医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历史上涌现了数量极为可观的医药学著作。而这其中大部分的医药学著作都与佛教的传播交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见佛教在藏医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藏医药教育形式的改变
        藏医药学的迅速发展离不开藏族人民对医药学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历代统治者对医药学教育事业的积极扶持。自佛教传人藏地之后,寺院教育成为藏医药学教育的主要形式。
        在古代西藏地区,佛教寺院不仅是宗教场所、政治机构,同时也是教育机构。藏族人会在男孩子七岁左右送其入寺出家。出家期问,男孩要学习佛法和其他知识。长大后,孩子可以还俗娶妻,继续过世俗生活。
        西藏的寺院教育非常系统化。一般寺院内均设有若干札仓。札仓(grwatshang),藏语意为“僧院”,是众僧学习佛学经典和其他知识的地方,相当于专门的学校。根据派别和规模的不同,各寺院中札仓的数量也不尽相同。通常小寺庙只有l~2个札仓,大寺院则有多达6~7个札仓。寺院内的札仓一种门巴札仓(sman.pa—grwatshang)即医药学院。该学院分为初、中、高三个学级,僧人们依次学习、进修。
        在西藏,几乎每个寺院都设有门巴札仓以培养藏族医药学人才,课程设置有背诵《药王经》研修《四部医典》等。此外,在医药学院学习的僧人们还要参与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采集标本、配制药剂等。通过这样的学习,僧人们不仅掌握了医药学的各种知识,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更好地投入到医药学活动中去。
        除了寺院内设置的门巴札仓以外,许多著名的藏族医学家和西藏统治阶级也都热心于创
    办专门的医药学校。如宇妥•云丹贡布在门隆沟地区修建了名叫达那都的医药寺院,以寺院
    为基地,专门培养医药人才。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在哲蚌寺西宫创办了藏医药学校“利济众生院”,又命擦绒负责,在日喀则创办了藏医药学校“仙人聚集院”。在他的扶持下,布达拉宫的夏庆角、玉杰角和桑普尼玛塘也都开设了藏医药学校。而第巴桑结也在拉萨药王山创办了医药学校“利济众生智慧院”。
        这些寺院中设置的门巴札仓和佛教人士创办的医药学校为西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门的医药人才,为藏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对藏医学经典《四部医典》的影响
        公元774年,藏族著名医学家宇妥•云丹贡布在经历了二十余年的辛勤努力后终于完成了《四部医典》的编著。然而《四部医典》著成后并未立即行世,而是被埋入了地下。公元
    11世纪,《四部医典》原稿由札西俄巴坚发掘,经他考究、修改、补充后传于卫巴达扎。卫巴达扎将之传于堆敦•衮觉甲,再由堆敦•衮觉甲传于宇妥•云丹贡布的第13代后裔宇妥•萨
    玛云丹贡布。宇妥•萨玛云丹贡布对原著进行了修订、增补,并撰写了《手书(四部医典)金注》。公元1694年,第司•桑结嘉措将《四部医典》原著和《手书(四部医典)金注》以
    及历代出现的《四部医典》不同版本互参,重新校正后加以刊刻。至此,《四部医典》历经近8个世纪的漫长岁月,终趋完善。
        《四部医典》是一部对藏医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经典著作,是藏医教学的主要教材,也是研究藏医的重要文献资料。因对其理解和解释的不同,藏医学界于公元15世纪分裂出南、
    北两个学派。两派各自著书立说,互相争鸣,推动了藏医药学的发展。
        《四部医典》全名为《甘露要义八支秘密诀窍续》,又名《医学四续》。“续”即佛经之意。《四部医典》共有四部分156章。全书涉及藏医药起源、人体构造和胚胎发育、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药物方剂等各方面内容,可谓非常详备。
        在与古印度进行佛教交流的同时,印度阿输吠陀的医药学知识也流传至了西藏地区。受古印度吠陀.医学的影响,《四部医典》中几乎原封不动地引入了“三因学说”。《四部医典》认为构成人体的最根本的元素是龙(rlung)、赤巴(mkhris.pa)和培根(bad.gan)。其中,龙(风)具有动的特性,是推动人体生命机能的动力,类似于中医所说的“气”;赤巴(火)
    具有热的特性,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所需的热量,维持人体内脏的机能;培根(水和土)具有湿和坚的特性,在人体内起到滋润、消化、坚固骨节等作用。人体还有7大物质基础,即食物精华、血、肉、脂、骨、髓、精液,以及3种秽物,即粪便、尿液和汗液。龙、赤巴、培根三因素支配、调节着七大物质基础和3种秽物正常的运动变化。一旦三因素失去平衡,将会引起人体的病变,导致疾病的产生。因此,在吠陀医学中,三因素又被称为“三病素”。《四部医典》中还用三大因素分析了人类体型的差别,将人的体型分为单一的龙型、单一的赤巴型、单一的培根型,龙和赤巴混合型、培根和龙混合型、培根和赤巴混合型以及三因素混合型。并揭示了体型与疾病的关系。《四部医典》中的三因、七素、三秽物等理论构成了藏医的基础理论框架,其中三因学说是其核心内容,渗透并指导着藏医的诊断、治疗、处方等各个环节。
        在疾病的分类上,《四部医典》认为疾病有404种,分别为龙病101种、赤巴病101种、培根病101种,以及“虫”(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微生物)病101种。  “四百零四”这一数字实际上是佛教“四大”思想的反映。
        《四部医典》中对望诊、问诊、脉诊这三诊有详细的论述,同时还提出了不少独具特色的诊断手法。这些诊断手法中也体现了藏医的“三因学说”理论。比如藏族的特色诊法一一尿诊。医生将病人尿液的颜色、气味、是否有热气或泡沫等情况与三因失调引起的龙病、赤巴病、培根病相对应,根据观察到的尿液的情况判断病人的病因,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藏医认为龙病的尿色清如水,气泡较多;赤巴病的尿色红黄,热气大;培根病的尿色白、味淡,热气较小。《四部医典》还指出病人的尿液可以反映出死兆和所招惹的鬼邪。
        藏医对疾病的治疗也以三因学说为其理论依据。《四部医典》第三部《密诀本》中有三章专门对龙病、赤巴病、培根病的治法进行分别论述。
        刺络放血疗法是藏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在《四部医典》中有专门的《针刺放血》一篇,指出:“驱除疾病,最好采用针刺放血疗法。”书中对放血所需工具、放血之前的诊断和准备、放血的部位、放出的血的颜色、放血的量以及放血后的护理等均有非常详细的论述。藏医认为针刺放血具有驱逐脉病、下泻病血、止痛、消炎、防止腐烂等功效,而这些都与古印度医学中的刺络放血疗法颇为相似。
        除了诊法、疗法外,三因学说在藏医的用药中也有所反映。《四部医典》将服药时间与
    服药方法同三因素在一天内的变化和时间结合起来,要求根据不同时间内人体三因素的运动
    和变化施以相应的药物,以求顺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达到最佳药效。
        《四部医典》中还有《论医生》一章,从医德、技术、知识结构等方面提出了作为一名合格医生所应具备的各种条件。在论述医生必须具备的医德时,书中借用佛教大量的概念和词汇。如要求医生有“慈悲的菩萨心”,要“发誓愿”,“视师长犹如佛陀”,要有“平等心”,等等。此外,本章中还对药师佛的形象有详细的描述,并要求医生时时观想药师佛,向其礼拜,制药时还要反复诵咒七次,以期能除病消障。这些都有着非常浓厚的佛教色彩,也对藏族从医者日常的医药学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五、历代佛教界人士对医药学活动的参与和贡献
        在藏族医药学的发展史上,活跃着众多佛教界人士,他们积极参与到医药学活动中。他
    们或通晓藏文之外的其他文字,致力于翻译工作,译出了大量中原汉地、古代印度和其他邻
    边国家的医药学文献;或精于医术,救死扶伤,广利众生;或创办医药学校,聚徒授课,培养了大批医药学人才;或著书立说,总结本土医药学经验,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医药学特点,完善了藏医的理论体系和临床诊疗方法。这些佛教界人士中有藏地本土的僧众,也有来自其他民族、国家的高僧大德,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为藏族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1.藏地本土佛教界人士   
        白若杂纳,师从莲花生学习声明,藏地早期三大译师之一。翻译了《甘露精义八支密诀》《药诊诸种要诀》《江央本草》等,并与他人合作翻译了著名的《月王药诊》。仁钦桑布,藏传佛教后弘期首席大译师。翻译了大量医学典籍,尤以马鸣论师的《八支集要》和班钦达瓦俄噶的《集要广注•词义月光》最为著名。宇妥•云丹贡布,《四部医典》的作者,于工布境内门隆沟创建了医药寺院达纳都,治病救人、搜集验方、炮制药品、传授医术。德敦札巴俄西坚,法名西绕杰瓦,著有《四论摄义》等,并发掘了《四部医典》原著,使之重见天日,从而对藏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宇妥•萨玛云丹贡布,宇妥•云丹贡布第13代后裔。曾前往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听受医药论著,回藏后行医治病、门徒众多,著作颇丰。其最大的成就在于用厘定后的藏文改定《四部医典》,使之得以完善。在藏族地区,他被认为是佛祖药王曼杰拉的转世。昌迪•班丹措杰,法名班旦措杰,著有《八支概论》《后论药方表》等大小医著18种。噶玛•让穹多吉,西藏的活佛转世制度由他开始,为西藏历史上最早认定的转世活佛。精通医算,著有‘《药物功能汇集•药名大海》。强巴•南杰札桑,从霍尔嘎西巴•僧格坚参受居士戒。著有《八支集要•如意宝珠》《(本则部)论注•释义明灯》《(论述部)论注•甘露河流》《(后续部)释难•诸事如意》《医学四续•难关除暗》等多部医学著述。宿喀•年姆尼多吉,藏医南方派的创派名医。著有《千万舍利》《(四部医典)广注•水晶彩函》等,并培养了众多藏地著名的医生。宿喀•洛追杰波,法名班丹顿珠南杰。藏医南方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著有《祖先言教》《千万舍利目录•贤者意乐》《(四部医典)经纶分别•除暗明灯》等医著。达莫•洛桑曲札,师从尼塘活佛洛桑嘉措,获医学博士称号。曾任五世达赖太医。
    著有《诀窍秘籍》《诀窍续注释•箴言金饰》和《新、老宇妥传》等。第司•桑杰嘉措,五世达赖第司,著名藏医学家。著有《蓝琉璃》《医学概论•吠琉璃镜•宴仙喜筵汉即《西藏医学史》)等。并创办了医科学校“大小明札仓琉璃卓喷达纳鄂擦热其林”(即“利济众生智慧院”)。洛札•丹增诺布,1 7世纪著名画家、医学家。曾根据《四部医典》和《蓝琉璃》的内容绘制出一套完整的医药学彩色挂图,涉及人体解剖、药物、医疗器械、尿诊、脉诊、饮食卫生等方面。杜玛格西•丹增彭措,塔波噶举派杜玛萨杰却林寺的创建者。毕生钻研藏医藏药,著有《晶珠本草》《实用制药程式选集•普照日轮》《医药异名释要》等。司徒•却吉迥乃,噶玛噶举八邦寺的第一代司徒活佛,有“神医”之称。曾前往汉地、印度、尼泊尔、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学习各地医药之长,并撰写了医著《天花疗法》。
      2.汉地入藏的佛教界人士
      和尚马哈亚那,真实姓名无考。赞普赤德祖甸、赤松德赞时期从祖国内地迎请的汉族僧医,
    曾将大量汉地医学著作译成藏文,并与白若杂纳合作完成了《月王药诊》的第三次藏文译本。
    和尚马哈金达,汉族僧医,姓名无考。与藏医合作完成了《月王药诊》的第一次藏文译本。著有《草药配方》及其注释《秘密精义》。在汉藏民族医学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
        3.邻边国家入藏的佛教界人士
        阿底峡,本名达哇宁波,意为月藏,法名燃灯吉祥智。精通五明,旅藏期间除了传播佛教之外,还传授医药知识,据载他还著有《医头术》等医药专著。
      综上所述,佛教传人藏族地区后,逐渐成为当地百姓普遍信仰的宗教,并同藏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建立了极为密切的联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佛教是藏族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藏族医药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佛教的传人,促进了
    藏族与周边地区的医药文化交流,僧人对医药活动的积极参与推动了藏医文献的大量问世,也为构建藏医基础理论体系、完善藏医诊疗方法、培养专门的医药人才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0533-7538787)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temp.changyan--]
  • 图片
  • 视频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