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对中医药感兴趣并在与世界不同文明对话时常常以中医药为例,是因为在我看来,它最全面、最系统、最具体、最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身心合一,唯物辩证,以人为本,尊重区别,外内结合(外在证候与内在变化),防患未然,随机适应,方式丰富;中医绝不是单纯的医学,借用西方对科学的并不那么科学的分类言之,它是哲学、心理学、天文气象、环境科学、动植矿物等等的综合学科。
认识曹洪欣教授有年,最初我们是医患关系,继而成了忘年交。让我们能够畅谈文化、中医、教育、社会……几乎无所不谈,是共同的爱好、志趣和秉性。
我从教54年,和他的年龄相近。虽然我一直在尽着给予学生知识,启发其理性与善良之心的本分,但是治不了人们的身;而中医药学给了洪欣兼治身心的本领和胸怀。在与他交谈中,我甚至闪现过悔不当初自断了“文革”时期自学中医的路。
我们在一起很少谈论自己,我对他30年来在临床、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成就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却是在读了这本《中医心悟》的清样之后。我惊叹:他在巨量诊治、殷勤教学的同时,取得了那么多研究成果,结交了那么多国际上的合作者;他管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实行改革,卓有成效;任全国政协委员短短五载,却有那么多所建之言、所献之策。从黑土地到首善之区,他从未停步,长期每天睡眠只有四五小时。我不禁琢磨:他的能力从何而来?他的时间从何而来?他的精力从何而来?看来,他靠的是砥砺、勤奋、悟性和科学。
他因亲人病逝之痛而发誓从医,继而生发出视所有患者为同胞的情怀,进而扩展到对全人类健康的关心;其间经历了失去父母的悲痛和生活的困顿、工作中的波折:这就是难得的砥砺,就是“苦其心志”啊!无论在任何环境里,他都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知行合一,此为其勤奋。学习、临床、研究、管理、议政、社会活动,在有些人可能视之为相互纠结乃至矛盾,难免马虎从事,而在洪欣,则能把握众多头绪中的共性和有机联系,不但做到从容应对,相互促进,还从中知其所未知,“增益其所不能”,大概此即所谓悟性吧。然而如果“拳打脚踢”违背了科学(即诸事物本有的规律),也将事倍功半,或顾此失彼,以致失败。我曾暗自猜测,这大概和他以中医为本位致力于与西医结合有关吧,把握两个不同的科学体系且于自己胸中汇通,所受到的科学思维训练自会格外全面。
中医药学在洪欣那里已不仅仅是其运用和研究的“对象”,当然更不是其谋职、升迁的阶梯和工具,而是他报答亲人、师友、患者和时代的一瓣心香,医与己已经融化为一。他在本书前言里提到了自己“感恩”的心情,就是这种真情的流露。大医之所以精诚,关键在此!
我之所以对中医药感兴趣并在与世界不同文明对话时常常以中医药为例,是因为在我看来,它最全面、最系统、最具体、最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身心合一,唯物辩证,以人为本,尊重区别,外内结合(外在证候与内在变化),防患未然,随机适应,方式丰富;中医绝不是单纯的医学,借用西方对科学的并不那么科学的分类言之,它是哲学、心理学、天文气象、环境科学、动植矿物等等的综合学科。近年来我高兴地看到,中医药学在新形势下正在不断创新,中西医学交流日益频繁,二者结合的实践和成果越来越多,如果今后再注意把中医药学的根本理念介绍给其他国家,不但会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让五大洲更多的人们,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享受”中医,而且也将让更多的人从根本上了解中华民族,这是中国人在21世纪对世界应尽的义务。
洪欣已经在中医药国际交流方面尽了力,我真诚地希望他再接再厉,凭着他在医理、临床、疗效、哲学等领域的积累,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时代放到他肩上的“大任”。
是为序。(作者为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原主席,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