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出赤子之心,和谐之至的观点
《道德经》提出含德深厚之人,比如赤子。婴儿筋骨虽然柔软,但小手却能紧握;尚不懂得男女之爱,但能勃起。这是由于婴儿的本原之精气非常充沛。婴儿终日啼哭而不嘶哑,这是由于婴儿的本原之元气非常和顺,体质的各个方面都是非常的和谐,本原之精气、元气尚未受到不良影响。因此,中医称小儿为纯阳之体。人们知晓“和”这个道理,就能符合常道,就能明白事理,就能像婴儿那样纯真,这是成语“赤子之心”的来源。
《道德经•五十五》:“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睃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日常,知常日明。”
(四)提出与人为善的观点
《道德经》提出善良是人之宝贵财富,尚德善良之人,如水一样,水善,有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道德经•六十二》:“善,人之宝。”《道德经•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又提出,有大怨的人,即使调和了,尚有余怨者,都不能为善。天道不讲亲情,是公平公正的,总是给予有道德的善良之人以帮助。《道德经•七十九》:“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道德经》与《周易》的积善思想是一致的。因此,善良成了中华民族的美德。民间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来自于古代的传统。
积善思想虽然不是医学理论,但其思想精髓与崇尚医德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如唐朝孙思邈在《干金方》中所提出的,医生要有“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思想境界,这样才能精益求精地提高医术,、以解救病人的疾痛,这就是儒道医三家提出的与人为善思想的具体表现。
《周易•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尚注:“休,美也。”
《干金方•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