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新安医学是发源于皖南新安江流域、具有显著的徽州文化特征的综合性中医学术流派,对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安徽文教卫生领域乃至祖国传统医药事业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800余年历史,80
新安医学是发源于皖南新安江流域、具有显著的徽州文化特征的综合性中医学术流派,对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安徽文教卫生领域乃至祖国传统医药事业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800余年历史,800余位医家,800余部医籍,丰盛精深的宝藏吸引和感召着众多的有志之士,其中新安后裔更是传承和弘扬新安医学的中坚。近几年,由新安王氏医学传承人王键教授领衔编撰的《新安医学精华丛书》,就将新安医学的魅力所在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安徽省卫生厅立项的最新科研成果,该套丛书2009年已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主要内容
《新安医学精华丛书》共分10册260余万字,内容涉及新安医家学术、医话、医论、医案、方药、针灸以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在前言中,王键教授首先从突出成就、形成因素、学术特色、代表性医家、当代价值五个方面,系统地剖析了新安医学的结构体系,阐明了新安医学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总结归纳了新安医学的学术成就,分析了新安医学临床应用价值,特别是归纳和提炼出了新安医学的学术特色和优势;并对《丛书》的学术内涵和价值、学验特色和作用做了阐述。10分册则由近80位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专家学者分别撰写。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各分册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都有各自的特色和创新。
《学术思想》分册以汪机开创的“温补培元”学术思想为起点,首次归纳提炼出新安医学十大学术思想,即“营卫一气说”、“动气命门说”、“外损致虚说”、“医门八法说”、“养阴清肺说”、“燥湿为纲说”、“新感温病说”、“错简重订说”、“八字辨证说”、“暑必兼湿说”等创新发明;并从理法方药各个层面和角度,阐明了新安医学在运气学说、元气学说、诊断理论、脾胃理论、方药理论、瘟疫治法、杂病治法、脑主记忆、金元四大家等各个领域的独到见解。
生动活泼的医论医话也是展示新安医术及地方特色的重要形式。在《医论医话》分册中,人们可以纵览众多新安医家原创的经典之论,如汪机“参芪论”,孙一奎“命门图说”说、“三焦评”,吴澄“外损说”,余国佩“外感独揭燥湿为纲”论,郑梅涧的“白喉养阴忌表”
说,陈嘉谟“制造资水火”等,以及诸多极具开拓思维的I临床经验特色总结;还可伴随新安医家那饱蘸浓汁厚墨之笔,去领悟那些启迪智慧的本草知识及养生大道,感受集儒、道、佛人文盛景于一地的新安文化氛围。
医案是真实记录和反映医家临证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名医医案》分册重点精选了汪机、孙一奎、叶天士、吴楚、汪廷元、程原仲、程观泉、婺源余先生及近代名医王仲奇、程门雪、王任之等22位医家284则医案,并进行了分类整理,涉及内外妇儿及外感病种96种,纲目明细、一目了然。为便于师法,每案还酌加按语。以突出其独特而富有创意性、启示性的学验治法和用药风格,使读者在费时不多的阅习中获得丰硕的学验传承,从而提高临证诊疗水平。
新安医家在本草知识的传播普及和方药运用上贡献突出。《方药》分册归纳总结了新安医学的方药成就,介绍了新安医家44首原创方剂、40味常用中药,阐述了新安医家对药物性味功效等的独特见解和灵活变通运用,是新安学术思想、诊治特色最直接的体现,有较高的临床实用参考价值。
《针灸》分册对新安针灸医家在理论学术和临床上的特点作了分析,对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汪机《针灸问对》、吴岜《针方六集》、吴谦《刺灸心法要诀》、吴亦鼎《神灸经纶》等代表性针灸著作进行了整理;第1次系统归纳了新安针灸的学术成就和独创经验,如王国瑞首创“飞腾八法”、完善配穴理论和透穴刺法,汪机“治病无定穴”、“察脉观色,医之大要”、提倡疮疡用灸,郑梅涧将针灸用于喉科、创郑氏“三针”学说,吴亦鼎置针言灸、专攻灸法,吴岜提倡针药兼施、针药一理,余懋推拿一法、无损有益,王君萃治小儿惊风独尊烧针等等,在新安医学的传承发展中独树一帜。
《内科》分册详细介绍了新安医家对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认识,介绍了新安内科的代表人物、著作、特色学说、临床特色及其家族师承链,分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7类共40个内科杂病,对新安内科治疗经验进行了总结归纳,重点突出、特色鲜明。
《外科、骨伤科》分册集中展现了新安外科和骨伤科的临床成就,阐明了新安医家对疮疡病因病机的透彻认识,重点阐述了汪机《外科理例》“治外必本诸内”之思想,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论,程让先“诸疮皆属于火与痰”说;并着重介绍了吴谦灸法治疗痈疽、程让先自拟真人活命饮消痰为主治疗疮疡、程国彭《外科十法》(内消法、艾灸法、神火照法、刀针砭石法、围药法、开口除脓法、收口法、五善七恶救援法、将息法)、吴谦《正骨心法要旨》等独特的先进治疗经验。
新安妇科是新安医学中文字记载最早、传世最久、流派特色最为显著的学科之一。《妇科》分册第1次系统搜集整理了新安医著中的妇科内容,归纳阐述了胎前重养、“优育”为先,妊重脾肾、“褥”重气血,手法处理难产、静心以待临产,治热注重护阴、治血多兼化瘀、急症巧投单味、慢症药食共济,创立桃红四物汤、剂善以散、药专以制等等创新见解和独到经验,堪以师法。
《儿科》分册重点对程云鹏《慈幼筏》、何鼎亨《活法启微》、许豫和《许氏儿科七种》及王君萃《小儿烧针法》等新安儿科著作的成就进行了整理,归纳出新安儿科六个方面的主要学术成就,即丰富了儿科望诊内容、形成了儿童保健学系统观点、发展了儿科热病证治理论、补充和完善了小儿惊风证治内容、形成了小儿痘疹预防诊治体系、丰富和发展了儿科治疗学。
新安五官科以郑氏喉科最为出众,迄今凡500年15世。《五官科》分册首次按中医现代学科的疾病分类,以30余种专著和综合性医著的写作时间先后为序,梳理耳鼻咽喉、口齿、眼科内容,进行纵向分析,理清学术源流,并以治则方药为重点,与非新安的中医文献进行横向比较,发掘出新安医学五官科学术精华与临床创新的独到特色172处,为中医五官科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编撰思路与学术地位
新安医学以历史悠久、医家众多、医著宏富、成就突出著称于世,自明初以来,作为中医药学的一个典型代表和缩影,长盛至今而不衰,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医学中文化底蕴深厚、流派色彩明显、学术成就突出、历史影响深远的重要研究领域。以往新安医学文献研究成果令人瞩目,但美中不足的是,因受种种客观条件的影响和限制,研究工作还存在一些盲区和薄弱环节,如对新安医学学术思想的探讨多停留在单个医家或医著的局部分析上,对新安医学流派的学术成就与特色优势缺乏总体的把握和分析,对新安医学的概念和精华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涉及临床应用研究也不够充分。而这次《新安医学精华丛书》的编撰,则改变了以往“单打独斗”式的整理研究方式,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同时还引进了史学研究、理论探讨、临床调研和数字化研究等多种方法,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编写思路做到了3个必须,即必须以新安医学原始文献为依据,必须有评论、有凝练、有提高,必须以临床实用性为第一。全国著名医史文献专家余瀛鳌教授在序言中评价说:“今乐匐会长(新安医学研究会)的哲嗣、现代新安名家的擎天一柱、安徽中医学院院长王键教授领衔编撰的《新安医学精华丛书》等宏编,使我精神、意念为之振奋。”并介绍说:“王键教授寝馈、研究新安医学名医名著及其史实文献多年,受其先父乐匀公的影响,立志为弘扬新安医学多做建树。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是:博览新安先辈的著述,从中予以精选、分类和编撰立论,使之更符合现代学者阅习新安医学学术、临证方面借鉴参考的要求。”可谓深得其中三昧。
余瀛鳌教授指出:“新安医学的系统整理、深入研究,使之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弘扬、光大,是时代的需求和医门同道的迫切愿望。”在王键教授的组织领导下,近80位现代新安医学专家继承和发扬了新安医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光荣传统,忠实原著、发皇古义,潜心探究、融会新知,兼容并蓄、倡言己见,勤于思考、据实创新,在广泛收集原始文献基础上,对新安医学各方面的学术特色和临床成就做了一次集中的总结、归纳和提炼。作为新安医学的一项重大科研成果,《新安医学精华丛书》基本上准确地把握了新安医学形成和发展的脉络和精髓,集中地展现了新安医学方方面面的精华所在,代表了新安医学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水平,是新安医学当代价值的具体体现。余瀛鳌教授认为:“书中既能提要钩玄地阐介新安医学名医名著的学术精粹和各科临床成就,又能从总的方面对新安医家群体的学术思想加以提炼,使读者易于领悟。为了充实医学的整体内涵,今后的新安医学一定能向读者提供值得中外医学家重视的诊疗信息”,“理应成为新安医学论著中的传世精品”。
《新安医学精华丛书》的出版,必将有力地推动新安医学的纵深发展,具有标志性、纲领性和指导性意义,对中医学的传承和创新也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