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中医文化 > 正文
  • 因疾而医 杏林流芳

  • 来源:中华中医药报 作者: 时间:2011-04-03 08:14:00
  • 核心提示: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这句古话,可谓妇孺皆知,在古代,很多读书人如果屡试不第,或是厌倦了通过读书来追求功名利禄,则会潜心研究岐黄之术,做一名苍生大医。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在杏林之中,很多医家却是因为自己身染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这句古话,可谓妇孺皆知,在古代,很多读书人如果屡试不第,或是厌倦了通过读书来追求功名利禄,则会潜心研究岐黄之术,做一名苍生大医。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在杏林之中,很多医家却是因为自己身染疾患,或是亲人受病魔所缠以致于阴阳相隔,而立志学医,救死扶伤,最后名扬天下,流芳百世的。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人称“药王”。享年102岁,也有说法为141岁,且不论真假,孙思邈在当时,甚至现代都称得上是老寿星。然而这位老寿星却打小是个病秧子,据《旧唐书·孙思邈传》记载:他“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所以药王对于医药是“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常释卷”。药王一生,活人无数,并且著作颇丰,其所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含有医学理论、临床医案、食疗、养生、气功等,内容丰富,堪称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他所创的“大医精诚”、“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等言论更为后世医家作为座右铭而身践力行,而“行方智圆”也被河北医科大学作为校训来教导杏林学子。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出身富豪,其母患病,请遍当地所谓的名医,却杂药乱投,至死都不知是什么病症,东垣悲痛之余,悔恨自己不知医术,难挽母亲于水火,于是投与千金,向名医张元素学习,尽得其传。李东垣年轻时在外为官,有一年,大头瘟流行,死人无数,他根据病症自创了普济消毒饮,药到病除,受到了百姓敬仰。现代的中成药“补中益气丸”也是据李东垣所创的名方补中益气汤而成,不仅可治脾虚下陷证,对于脱肛、子宫脱垂等病症也是疗效明显。东垣晚年回乡著书立说,著有《脾胃论》、《兰室秘藏》等,并且创立了脾胃学说,成为杏林一代宗师。

      清代温病大家王孟英出身于医学世家,其曾祖王秉衡编写《重庆堂随笔》未成而亡。其祖父继续编辑,然惜染疾离世。其父接着校稿,然书未付梓,却已谢世,年仅49岁。王孟英为继先人遗训,发奋专研岐黄之术,足不出户,手不释卷,如痴如醉,故而自号“半痴山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孟英刻苦又聪颖,最终功成名就,他对当时流行的温热、霍乱深入研究,在防治瘟疫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且发展了瘟疫学说,成为温热学派的代表医家。其实,王梦英不仅对温病贡献卓越,在饮食养生方面,他也是独树一帜,其《随息居饮食谱》一书,所载食材齐全,分类细致,并详述食材的性味归经主治,是一部价值极高的营养学专著。

      当然,除上述医家外,还有很多,如王好古、叶天士、唐宗海等等,都是因疾而从医,并且有所作为。而他们立志学医,救死扶伤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