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中医文化 > 正文
  • 为中医药事业鼓与呼

  • 来源:中华中医药报 作者: 时间:2010-09-29 08:32:00
  • 核心提示: 国医大师邓铁涛题词。
    国医大师邓铁涛题词。
      1994年医院无偿救治的好军嫂韩素云康复16年后回来向古展群书记(右)、樊粤光院长(左)感恩送匾。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左一)亲切慰问袁浩教授和河南农民李敬斋。
      通讯《为了一个受伤弟兄》荣获第十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第八届全国党报新闻奖一等奖。
      通讯《爱心无价》荣获第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医院从4261篇新闻报道中精选出100多篇文章,汇编成《杏林芳章》一书。

      自1990年以来,在短短20年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好新闻频频见报,共在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发表新闻4621篇,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全国中医药好新闻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特别奖1项,全国党报新闻奖一等奖2项和广东省新闻奖多项。这在全国医院中是不多见的,在广东各大医院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无偿救治好军嫂韩素云、湖北“广广蛇府”老板包专机救打工仔、袁浩教授与河南农民李敬斋的医患情缘、中医抗击“非典”立大功……这些在全国产生积极反响的新闻均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间三甲医院出那么多好新闻、大新闻,这绝非是偶然。正是因为医院历届领导班子的重视,医院拥有着雄厚的技术力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一批具有新闻意识与敬业精神的新闻人,这看似的偶然就变成了必然。

      重视医院文化建设 强抓医院宣传工作

      该院20年宣传工作硕果累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令人惊叹,受人瞩目。这样的成果来之不易,这样的成绩与该院历届领导班子具有敏锐的新闻意识,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强抓医院宣传工作分不开。无偿救治好军嫂韩素云、袁浩教授与河南农民李敬斋的医患情缘等等好新闻,都是在该院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之下得以广泛宣传,并在全国范围内传为佳话。

      无偿救治好军嫂韩素云

      1994年,该院无偿救治好军嫂韩素云的感人事迹传遍神州大地。

      当年,医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刘震东看到骨科袁浩教授减免救治好军嫂韩素云的建议后,他马上想到军人为了国家安康,从来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军嫂为支持丈夫安心服役,长年默默奉献,值得尊重和爱戴;救治军嫂,是对医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检验和推动。于是,刘震东当即批示:无偿接来治疗!就这样,在医院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下,韩素云很快被接来医院,袁浩亲自手术。经过9个月的精心治疗及护理,韩素云终于丢掉拐杖可以走路了!

      在刘震东等领导的重视和批示下,该院无偿救治韩素云的感人事迹被全国人民广为传颂。这件事向世人展示了在被人们认为是处处“讲钱”的广州,为了救助一个素不相识的军嫂,该院献出了自己的爱心,这是医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硕果,是医院优良医德医风和精湛医疗技术相结合的结果。这件事也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医药工作者良好的精神风貌,该院在全国中医药行业内树立了典范,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广东省文明单位”等称号。

      1995年1月,由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全国妇联组织的好军嫂韩素云爱国拥军先进群体事迹报告团在全国各地巡回报告,场场爆满。1月26日,报告团在北京受到江泽民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江泽民握住刘震东的手说:“你们医院做了一件大好事!”

      据不完全统计,中央新闻媒体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中国中医药报》、《健康报》以及地方新闻媒体《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纷纷对此进行历时1年多的报道,共发表新闻、通讯、评论1000多篇(次)。羊城晚报社原总编辑、著名专栏作家微音8次写时评称赞救治军嫂事件。该院刊登在《羊城晚报》的通讯《爱心无价》更是获得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全国党报新闻奖一等奖、广东省新闻奖一等奖。

      袁浩教授与河南农民李敬斋的医患情缘

      1990年,该院袁浩教授救助了河南贫困农民李敬斋和梁桂英夫妇。19年来,这对夫妇一直念念不忘这份恩情,他们将恩人袁浩教授的照片挂在家中大厅中央,时刻不忘袁教授的救命之恩。2009年5月,80多岁的袁浩不幸中风,他俩立即辞去工作赶到广州,侍病袁浩床前答谢当年的救命之恩。

      一切本是平静发生的,但当该院党委书记古展群看望病中的袁浩后,这段故事开始广为流传。得知袁浩中风卧床不起后,古展群多次到病房看望袁浩,发现他身边有位每天陪护、照顾其起居饮食的人。一问才知道他是19年前袁浩救助过的病人,名叫李敬斋。

      得知实情后,古展群感叹,在当前医患矛盾不断的情况下,袁浩教授与农民李敬斋这对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特殊情缘令人感动。医生尽心尽职,提高医术,造福病人;病人也尊重医生的劳动、信任医生,只有这样才会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和谐的社会。这个故事让人感受到人间真情,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互助,这是医患关系和谐共融的典范,也是社会主义和谐人际关系的典范。于是他马上指示医院相关部门着手进行宣传报道。

      2009年9~10月,全国各大媒体在新闻黄金时段及要闻版对该院袁浩教授与河南农民李敬斋的互助感人事迹进行了大幅报道,并展开了对人性光辉、医患和谐、感恩等话题的热烈讨论,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极大的反响。11月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新闻媒体下发《关于做好袁浩教授与患者李敬斋互助感人事迹宣传报道的通知》,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一轮宣传医患和谐、宣传感恩的新高潮。11月9日,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亲自来到该院慰问袁浩教授,并表示袁浩教授与李敬斋的感人事迹折射出社会主义制度下良好的医患关系。现在社会需要这种大医精诚、救死扶伤、关心患者、帮助患者、维护健康的精神。

      2010年2月9日,袁浩及李敬斋被选为2009年度“广东十大新闻人物”,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雄亲自为其颁奖。2月,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摄制组来到该院拍摄这段感人故事,并于3月30日播放该故事纪实片《不了情》。

      注重内功 由内而外 厚积薄发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建于1964年,46年来传承创新,名医辈出。该院建筑面积近13万平方米,实际开放病床1250张,年门诊量230多万人次,拥有包括全国知名的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及王建华、欧明等有高级职称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500多名,拥有8个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是全国首批三级甲等中医院、示范中医院和首批广东省中医名院,也是全国中医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之一。

      作为一间三甲中医院能在新闻媒体报道中多次获奖,而且能获大奖,看似偶然,实属必然,正是因为医院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文化底蕴,这看似的偶然也就变成了必然。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该院创造了“零感染、零死亡”的奇迹;湖北“广广蛇府”老板斥资十多万元包专机,送蛇伤员工到该院抢救……医院的深厚内功是这些掷地有声新闻背后的坚强基石!

      中医抗击非典立大功

      医院拥有华南唯一的岭南温病专门研究机构,拥有全国一流的中医温病专家,在运用中医温病学理论防治病毒性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成功经验。

      2003年,全球爆发了非典型肺炎疫情。“非典”来势汹汹,医学界一时也束手无策。广州市卫生局邀请该院全国著名老中医、岭南温病泰斗、88岁高龄的刘仕昌教授,以及该院温病教研室的专家到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以及中山二院、中山三院、省中医院、佛山人民医院等医院共为50多例非典型肺炎重症患者进行会诊,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这些病人全部治愈,无一例死亡。

      “非典”肆虐期间该院共收治78例确诊“非典”病人,该院医务人员无一人感染,病人无一人病情恶化出现呼吸窘迫症状和死亡,创造了“零感染、零死亡”的奇迹。中医的疗效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赞赏,也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肯定。医院应邀在香港、台湾等地区推广传授“非典”的综合治疗方案。

      正是拥有如此雄厚的医疗实力,该院“抗非”战役才取得如此令世人瞩目的胜利。2003年2月11日,该院采写的新闻《中药综合治疗初见成效》见诸《羊城晚报》,这是全国第一篇报道中医中药治疗“非典”的新闻。此文章马上被各大媒体纷纷转载,全国上下纷纷用中医中药治疗“非典”,并取得空前的效果。2月17日,该院又在《羊城晚报》刊登文章《中医治疗非典型肺炎立大功》,综合介绍了中医中药治疗“非典”的显著效果和治疗经验,为抢救病人争取了宝贵时间,为最终战胜疫情立下了大功,这篇文章获得2005年全国中医药好新闻一等奖。

      治蛇伤名扬全国,老板包机慕名来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华南地区最大的蛇伤治疗中心,治蛇伤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抢救各类剧毒蛇伤的危重症成功率很高,慕名前来求医的蛇伤病人遍及全国。

      1999年5月26日,湖北武汉“广广蛇府”的打工仔江海水不慎被剧毒的五步蛇咬伤,必须用抗蛇毒血清进行抢救,但武汉各大医院均没有抗蛇毒血清,江海水生命垂危。后来经多方打听,得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有抗蛇毒血清,由于当时已是深夜,没有武汉到广州的航班,老板黄海达当即决定花10多万元包机直飞广州抢救。就这样,江海水得以及时送到该院,在医院精湛技术的救治下,他终于逃过大难,于6月3日康复出院。

      这惊心动魄的救治过程不约而同刊登在当年5月28日的《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广州各大新闻媒体头版。随后,全国多家新闻媒体或转载或跟进报道。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黄丽满在《南方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称赞这是“深入人心的成功典型报道,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教材”,要求新闻媒介认真总结包机救人的报道经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则新闻,轰动全国,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华南地区最大的蛇伤救治中心更是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宣传。该院在《南方日报》头版位置发表的长篇通讯《为了一个受伤弟兄》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广东新闻奖一等奖、全国党报新闻奖一等奖等奖项。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在这篇报道上批示“包机救人的报道很好,省内其他媒体要跟进报道,将精神文明建设的题材做好、做透”。

      一支具有新闻意识的宣传工作队伍

      要想成功报道如此多的好新闻,除了有医院领导班子的重视、医院的雄厚技术力量作后盾,还必须有一支具有新闻敏感性且十分敬业的宣传工作队伍。

      从1990年开始,医院的宣传工作落到该院张伟程同志身上。他扎实的文字功夫和敏锐的新闻意识为医院带来前所未有的宣传效果。特别是好军嫂韩素云的宣传报道传遍神州大地,通讯《爱心无价》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等奖项。1999年,方宁同志接替张伟程同志,用他的新闻意识和敬业精神扎实工作,成为媒体记者眼中的多产通讯员。他与记者合写的通讯《为了一个受伤弟兄》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等奖项,《中医治疗非典型肺炎立大功》获全国中医药好新闻一等奖…… 

      宣传工作需要一支新闻队伍的团结协作,每一个成功的新闻报道必须经过周密的策划、对事件过程的监控、文字的报道、摄影的捕捉、图片的处理、信息的快速传播等等缜密的环节,缺一不可。为了培养出一支工作热情、反应敏捷、作风扎实的新闻宣传报道队伍,该院不断加强新闻人才的培训力度,提高宣传人员的素质水平,培养骨干人才,形成“人人代表医院形象,个个参与医院宣传”的良好局面,不断推动医院新闻宣传工作向前发展。

      完善的宣传工作机制

      经过20年工作经验的积累,该院宣传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的工作机制,建立了组织严密的通讯员网络,拥有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途径,制定了宣传工作的激励机制,与新闻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等。这些工作机制决定着医院宣传工作的成败和成效,也决定着医院宣传工作能否长此以往良性循环地开展下去,继续做出更多、更好、更有影响力的新闻。

      2009年是该院宣传工作收获丰硕成果的一年。这一年该院在新闻媒体刊登的新闻和科普文章共542篇,《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思想成就展举行》、《广东最大门诊楼投入使用》、《百名农村贫困儿受助“救心”》、《广州首家三甲中医院开产科》、袁浩教授与河南农民李敬斋的医患情缘等被广东及中央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和传颂。正是医院有着一系列完善的宣传工作机制,才切实保障医院在短时间内、有条不紊地对这一件件重大新闻事件进行出色、成功的报道。

      一间医院能获得万千记者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获得的荣誉,这绝不是偶然,这是医院历届领导班子对宣传工作的重视以及一代代具有新闻意识的新闻人努力的结果。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医院的宣传工作才能大放异彩。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将带着新的历史使命,为传播中华国粹,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鼓与呼!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