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方医学以气血水、虚实和三阴三阳为诊疗的理论基础。
气无形,通过生命的功能、活动、生命能量而体现。气停滞时,可出现情绪和精神方面的症状。气对血和水的运动具有推动作用,若气停滞,血和水的运动也会异常,而导致出现全身症状。血包括血液和体液。血的功能失常时,形成血毒和瘀血,可导致妇女病、循环系统疾病、更年期障碍、血液循环障碍、肩凝等病症。水指血液中的部分体液和身体内的水分。水的功能失常时,形成水毒,如肿胀、眩晕、耳鸣、分泌和排泄异常、冷症等。
虚实的概念来源于《伤寒论>,反映了以体力的强弱为核心的体质状态。“虚”指体力不足的体质特征,又叫做虚证。表现为形体纤弱或虚胖,面色白或青白,语声低弱,容易患病,易腹泻,不耐疲劳。“实”指体力充实的体质特征,又叫做实证。表现为体格壮实,肌肉丰满,面色红,语声高亢,不易生病,易便秘,耐疲劳。中问证指在虚证与实证之间的体质状态。由于虚、实主要表现了人体的体力和抗病能力,因此虚证不代表有病,实证也不代表健康。在疾病过程中,随着时间和病程的不同,体力的充实程度会发生变化,对虚实的判断也会随之改变。
汉方医学的阴阳主要指疾病的表现方式和新陈代谢的状态。阴证指身体被寒所支配的状态,需要使用具有温热作用的药物。阳证指身体被热所支配的状态,需要使用具有寒凉作用的药物。三阴三阳是一种基于阴阳的病位分类方法,来源于中医的《伤寒论》。三阴三阳分类法将疾病的发展状态分为以六个病位为代表的六个阶段。阳证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阴证为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太阳病的病位在表,少阳病的病位在半表半里,阳明病和三阴证的病位都在里。三阳病的传变顺序与中医学不同,是从太阳病到少阳病,再到阳明病。三阴三阳的疾病阶段与体质的虚实组合在一起,直接对应着处方的选择与应用。汉方医学的诊断特点是方证相对。“方”指方剂,“证”指证据。证据包括疾病的愁述(问诊获得的症状)和脉诊、腹诊、望诊、舌诊等医生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诊断依据。在各种诊断手段中,通过腹诊确立的腹证,直接与方剂的应用相关,是方证相对的直接体现。
日本以中国古医籍《内经》《难经》《伤寒论》为基础,在江户时代建立了自己的腹诊,并一直沿用至今。汉方医学认为,经腹诊获得的腹证往往是病变部位的直接反应或者是疾病信息的间接反映,因此,是应用方剂诊断和辨别虚实的重要依据。
腹诊时,病人呈仰卧位,在诊察腹部的紧张度时,下肢呈伸展状态。腹诊的内容主要有:腹壁的紧张度和弹性、腹直肌的紧张度;腹部有无硬结和压痛;胃内有无停水,肠管的蠕动情况:腹部大动脉的波动。
基于西医病名诊断的方证诊断是在确定西医的病名诊断后,根据汉方医学的诊断原则,探讨不同病程、不同阶段的方证特点,提出每个疾病的方证诊断规律。比如在患感冒时,根据感冒的不同阶段和体质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汉方处方。
方证相对的“方”指方剂;“证”指应用方剂的证据,也可视为诊断。证的诊断主要由方剂的名称表示,如小柴胡汤证、半夏泻心汤证等。当应用一个方剂的证据具备时,即可作出方剂诊断。在方证相对的理论指导下应用方剂时,一般不进行药物和药量的加减,因此,一个方剂实际上是一个合剂。在证的诊断中,腹证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方证相对的方法力图通过固定药物和药量来发现方剂应用的共性规律,便于汉方的疗效评估与技术传承。(待续)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